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研究
2019-03-07易苗
易 苗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处 湖北武汉 430000
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1997年,清华大学率先开展创业教育,该校于一年后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并开始推广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主持召开“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将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确立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正式启动的标志。2010年,教育部下文大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创新创业教育 ”这一全新概念的首次亮相。到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须达成的总体目标。在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仍存在诸多误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何种关系?创新创业是否可教又该由谁来教?创新创业教育又是否应当全面实施?本文虽然没有针对上述问题明确作答,但倘若能理清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阐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诸如上文提及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意义重大。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创新教育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史·后妃传·上、宋高祖殷淑仪》,有创立或创造新的事物之意。在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创新理论,专指企业家在创业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改善经济绩效的行为[1]。创新一词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创新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有人认为“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无守旧何来创新,没创新又如何守旧;也有人认为“创新”的含义既指“无中生有”(创造出不曾出现的新事物),又指“有中生新”(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产生出新事物)[2]。笔者认为创新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异于常规思路的一种新思维以及这种思维的实践化。
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创新教育需符合特定的社会规律并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是一种社会观,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不同学者也从不同层面对创新教育作了解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利钦所长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3]。也有一种观点是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但是,创新和创新素质都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与其说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产品,不如说它是社会制度安排的产物;与其说创新能力不足是教育的问题,不如说它是制度安排导向‘偏差’的结果”[4]。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途径培养人创新素质的社会活动。
1.2 创业教育
笔者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大多数文献资料对创业没有作深入的解释,大致上认为创业就是创立自己事业,成为创始人和管理者。笔者认为,对创业的理解应该更多关注其行为过程,创业应该是通过思考、推理、发起、维持等一系列的动作,能够支持动作发起者生存和生长的事业。
那么何谓创业教育?柯林·博尔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是培养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单涉及“如何创办企业”,更应该包括发现机会、开发资源、企业管理、规避风险等。正如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所说,“创业教育是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用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认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5]
1.3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创新和创业从来就是被用作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即使这二者之间有相关联的要素。前文对创新和创业做了解释,但关于创新创业目前还没有较为明确的界定。有一种解释是,“创新是创新创业的基本特点,创业是创新创业的根本目标”[6]。该解释过于机械化,创新不是单纯的修饰语、限定词,它和创业一样,也应该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创业不是创新的创业,创新和创业应该是相互修饰、相互限定的并列关系。
追溯至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对 创业创新教育作了解释:“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7]根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创业创新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教育。
2 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
关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有人说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创业不一定需要创新,应该恢复其原本的面目并独立进行;有人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化、实践化;也有人说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与创业本身就是两个外延尚未明确的概念,单纯从理论层面上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可行性不强。本文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实际发展,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依此探析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
结合图1可以看出,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既不是毫无关联,也不是完全重合。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关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图1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创新,是一种全面的教学手段,可以贯穿于所有学科;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专业性教育,既可以全面覆盖也可以针对性进行,可以融合部分相关联学科。
(2)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狭义的教育目标不同。在广义上讲,两者都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从狭义上而言,创新教育更重内涵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创思维和能力;创业教育要培养人的创业精神,更要培养人的创业能力,包括发现创业机会、团队管理、企业管理、规避风险等。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存在交集。正如前面所提及,此二者的广义教育目标是相同的,此外,两者在课程教学当中是密不可分的,保持着时刻共存的关系。
(4)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不能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创业,但创业需要有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发现商机、生产运营、企业管理等都需要创新精神。总体而言,创新教育的质量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5)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有效载体。正如创新教育教师所说,“教学生创新,学生毫无头绪;教学生创业,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涉及具体实践操作层面,它通过创业设计、创业路演、创业孵化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体化、实践化,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教育的实践途径。
理清了“双创”的关系,那么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又该如何理解?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简单叠加,从外延上讲,创新创业教育还包含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之外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理解为创新的创业教育,它是教授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增加了可实践、可评价的载体;与创业教育相比,它更倾向于培养人全面的综合素质,除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不仅仅基于创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之后,产生的新的内容是什么?
图2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
创业与创新在教育环节当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中应该存在一个循环的螺旋上升过程。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还应该包括这个循环过程中的一切产物,因为这些产物的出现机制、刺激作用等都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3 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耦合
耦合,在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里特指能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耦合。耦合用来形容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贴切,因为正如前文所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导向,但是无论从国内外的实践发展,还是从理论研究来看,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这一耦合过程并对外输出新的能量。那么,该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的耦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建设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中“双创”元素的耦合,培养人的“双创”意识是核心,这既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交叉互通的地方,也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核心要素。同时,培养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是双创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国外,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始于初等教育阶段,这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某种倾向性培养需要长时间潜意识的指引和环境的暗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仍然是开展双创教育重要的一步。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而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除了依托于系统课程之外,绝不能忽视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如图3所示,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首先要建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启蒙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初步的实践探索。学校应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让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能在实践层面得到验证和强化,比如可以开展校园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创客”联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同时联系其他院校、校外企业或产业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活动;此外,学校信息中心和学工处应该重视信息传播工作,积极宣传报道创新创业的国家政策、行业趋势以及相关市场资讯等,学工处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最后,学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这里强调的是课程体系之外的创业基地建设,比如可以跨学院建设“孵化”空间,邀请校内外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适宜开放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模式。
图3 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
3.2 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处于萌芽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应该成立专门的学院还是单一的部门?是应该由学工处教师负责教研还是应该外聘企业教师?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局部进行还是直接面向全校开展?这些问题都还尚未达成共识。方向性的模糊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载体、开展模式、效果评估等都需要长期的摸索与更新,那么这一时期内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能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创建创新创业的校园生态;其次能帮助教师建立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也能参照性地学习创新创业。这样一来,萌芽期的双创教育不至于毫无章法。当然,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是阶段性的举措,当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发展阶段,两者的融合将更加深入、紧密。这与创业与创新的耦合有什么关系呢?
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创业与创新耦合的有效载体。过去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与专业教育疏离,各自独立,分开教学,分别制订教学体系和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批师资 ,相互不交叉[8]。只有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创新精神优化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其实就等同于某种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又会反向刺激专业教育,刺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产生。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融合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进行?首先,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也有丰富的企业活动经验)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跨院系的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与学”;最后,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创新创业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有关创新启蒙、创业风险、商业模式、团队构建、项目管理等内容。
3.3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空间
孵化空间,其实就是所说的“创客空间”。“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 Maker,是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其共同特质是创新、实践与分享。[9]“创客空间”可以将其理解为全开放式的创新创业项目分享与孵化基地。它以培养学生的组织交流能力、创造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强调要打破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的系统课程培训,组织以创新创业成果为载体的实践和交流;凝聚校内跨学科教师以及校外优秀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组成指导团队;同时对优秀项目的参与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换算成学生学分、纳入教师科研绩效考核、为校外导师颁发荣誉证书等,同时还可以跟踪、推进项目进展。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空间,能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层面检验知识、强化知识,项目的孵化过程也是对前一阶段教育成果的展示和交流,能极大程度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如果说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双创”耦合是在理论层面的,那么,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空间就是要实现实践层面的“双创”耦合。
4 结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转型和实力提升的一次挑战,探索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有利于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它不是单纯的创新培育或者创业培训,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同样,也只有明晰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融合和凸显“创新” “创业”,才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