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玉器文化认知的思考

2019-03-07王夕云

藏天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玉玉器精神

图/文 王夕云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三大文化支柱。

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充分表现在古代玉器上,古玉是社会思想,古玉是时代性格。所以古代玉器在中华文明主流中,是最能说明古代艺术人文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佐证。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在古代玉器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因为中国玉文化毕竟走的是人与自然,礼制和君王的道路,以征服自然祭祀天地来巩固己用政权为目的。我国的古代玉器,特别是“三代”高古玉的造型艺术如:龙、凤、饕餮……等都是把自然界的形象加以神性、灵性、玄性,通过某种形象,而再创造。所以古玉的境界,不是模拟某一对象,而是以时代精神创造对象。中国文化精神皆在古玉意味中生。于是以自然美石作为一种载体,把玉制作成为一种政治纲领,一种精神契约的礼仪之器,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情、思中,发掘出人的道德的根源,人与社会的价值根源,玉的文化内涵人格精神是假借神灵、神话,赐予力量,都是人格化,有性化。“玉德”使每一个人,能在自己一念自觉之间,即可在现实世界中有道德约束,凭借社会自觉的道德力量;“玉礼”可以约束解决人与社会自身的矛盾,使得社会顺利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玉文化在历史上的成就。所以中国古代玉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非凡的成就,它有历史意义,又有文化意义,更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国文化的载体——玉的意义,特别显现出来。

玉如中国,中国如玉,8000年玉的文化历史由来,没有无缘无故之事。玉在华夏民族把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情、思中,发掘出哲学的思想,艺术的根源,把原始文化上升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并由此都充分地表现在玉器上,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产生了许多精美的早期艺术作品。中国文化和艺术在玉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影响着我们自己的未来,而且会影响整个世界。虽然百十年来,中国古代玉器处于低迷、混乱状态,关键还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高度上的认知,没有卓越的成就,没有把古代玉器和中国哲学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考量,国内的社会收藏总体是文化性缺失,藏界与业界,藏界与藏界互相作疯狂的无理贬损、无据打假,“名人”充当打手。这都是因为学术界、文博界过份强调文物艺术品的唯一性和不存在性的后果。使古老的玉器在文化性、艺术性的研究上渐渐末梢化、庸俗化,导致整个社会遗存的精美古玉不断流失,精美的古玉目前只能在国内位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手里,保存在一些不能为一般人所接触、所了解的深闺之中。只有神交古玉,在古玉深邃的思想中、艺术中、智慧中汲取文化能量,人才能塑造出自己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完美思想高度,让生命更加充实而又光辉。我们知道的是:古代玉器的文化和艺术是反映时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古玉文化功能及艺术审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就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社会意义。

人物名片:

王夕云:上海市人,教师,高级职称。中国古玉研究专家,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国家级高级古代艺术品评估师,国家高级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古玉研究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文物网古代玉器特约撰稿人。陕西省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南方职业培训基地高研班特聘专家教授。

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希望通过社会民间社团有组织有计划的用现代理论研究构架,把古代玉器真实的辉煌的历史本来面貌显示出来,使古老的玉器堂堂正在地光大于整个中国文化大潮流之中,以与世人见面,与世界展示中华魅力,正视东方文明古国是用玉来展示人性的,让世界知道中国玉文化,在人类三大文化支柱中,玉文化确实具有道德和艺术两大擎天支柱。

我们弘扬古玉文化不是为了争中华文明的地位,而是佐证中华文明的文化历程。我深信弘扬古代的玉器的文化性是为中华文明争面子,为民族争面子。收藏家不懈的追求,让中华文化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收藏家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工作,从而认定古代玉器的文化性、艺术性在历史中存在的事实,和当下社会所面对的玉文化认知问题,确确实实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十年前因好奇心的驱使,虽然对古玉一窍不通,但对古玉造型艺术和沁色之美有强烈的兴趣。在收藏路上买次买错乃常有之事,经过种种披沙拣金的练摊实践后,我们是不慕专家,只看玉。时间久了,内心感受到在古玉趣味性以上的道理,认知古玉的思想、态度慢慢严谨起来,经过研究才追到古玉的艺术,追到古玉的文化内涵。然后发现古代玉器的器型与纹饰存在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夏、商、周三代古玉的哲学思想落实在社会等级、人生伦理之上,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中国文化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是先哲们崇高的艺术精神。“三代”玉器所包括的礼器鼎、簋、觚……都来自于《易经》哲学思想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虽然没有什么预设、预定的美学系统;但是,在玉制礼器探索实践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审美价值体系。甚至可以讲,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玉治礼器,一定是道德的、政治的、具有文化信仰意味的精神世界。但说到“中国古玉文化性”的时候,便要受到社会多方面的事实限制。

我们在探索研究“三代”古玉过程中,突破了许多古人,尤其是现代人们,在文献上、在著作上、在观念上的误解。尤其是今日的学院派、馆藏派的所谓业内学者、专家,他们太不顾当下社会的历史事实,甚至连起码的纹饰材质也看不懂,走进社会着手鉴定甄别古代玉器,就显得文化底蕴的浅薄,审美观念上的盲区,思想观念都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上,无从着手,无所适从。常常不能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地说出个“知其然,所以然。”总是说一些“去头掐尾”“不伦不类”的话,常常会把民间收藏古玉珍品和博物馆的普品比对,这种奇怪的选择,错误的思维,显得非常莫名其妙。在今天这个教授泛滥的时代,教授、学者、专家应多一份“敬畏”之心,多一点“文化”修行。民藏之风亦是如此,在古代玉器认知理解上多的是浮躁,多的是浅薄,多的是急功近利,充满了名利世故,在文化体验上艺术认知上得不到正解。民藏大多数人凭借小我的喜欢,缺乏大爱的深入研究,犹如研究一幢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大楼的大门口徘徊,再也不肯进到门内,更不肯探索研究原创的设计思想一样。

从旧石器时代的玉石开始,一直到西周时期玉器的造型都非常抽象,先民治玉重“神”不重“形”,中国古玉造型的抽象艺术,并非现代的抽象主义,是两个概念。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开始出现写实作品。这要比西方早一千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自觉。

然而中国古代玉器始终保持天、地、人交融,在主客观精神合一中前行。秦汉以后的玉器,既有写实的意味,也有抽象的概念,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理解解读古人在玉上对文化和艺术的诠释。中国古玉文化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除了《易经》哲学思想外,还有佛、道、儒文化思想三驾马车,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玉器艺术穷极之地的统一,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伟大地创造出精彩的精致的玉的艺术经典,美学与艺术的创作,是合而为一的,可以作为万古历史里程标志。

很遗憾的是:现实社会状况很不乐观,对古玉所承载的艺术人文思想研究得很不够,周朝800年的玉器,无论是从器型还是到纹饰所表现的文化性,是彻底的纯粹的艺术精神的性格。国人体会不到先哲们的智慧和能力,体验不出时代艺术折射出的精神境界。

今天,国人对古玉文化认知艺术鉴赏远远滞后于这个时代,常常和专家、学者、教授一起讨论探索古代玉器的艺术精神,对古代玉器文化性、存在性总有一股戾气去冤屈古玉,和实际距离很大。没有真正懂得中国玉文化的社会功能,也没有懂得先哲们在古玉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和精神境界。如中古的玉器唯美而富有情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穿透灵魂。唐代玉器的大气、华丽、富贵;和宋代的玉器的清新、素朴、柔和,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就目前的了解,国内外的古玉收藏家、鉴赏家、美学家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

就目前国内业界和藏界的状况来看,“善藏者不写,善鉴者不藏”彼此脱节的奇怪现象依然存在。收藏、鉴赏、诠释,本来就是种合而为一的文化艺术的精神活动,需要文化与理论,理论与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文化”是天下公器,理论研究也是天下公器,就“收藏”两字而言,都是业余的谁也不是专业,都是靠文化自觉,是靠每个人自身的学识学养来收藏来鉴赏的。一个真正优秀收藏家的最基本地,也是最伟大的能力,就是在文物、古董、旧货中第一个找到精美的经典的古代艺术品。而这种能力的有无、大小,是决定收藏家能否在自己生命中升华出第二生命的精神境界和升华程度。收藏与鉴赏都离不开对艺术精神的敬畏。这一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化自信”之中去,有大量的内容和工作要去做。当然,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开发开放。要修正社会在对古代玉器认知上的偏差、混乱、孤危、绝望的感知和现象。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社会民藏,在维护中国古玉的历史地位、文化地位的过程中,都应多一点“敬畏”之心,多一点“探索”精神,保护好中国古代玉器艺术臻品这张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

文化自信是立足于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上。

中国的文化市场蕴藏的着巨大古代玉器艺术财富。

猜你喜欢

古玉玉器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西汉玉器的鉴定
拿出精神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牛 人 荆歌
溥仪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