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世界里找寻精神家园
——访收藏家陈威德、丁莉莎夫妇
2019-03-07袁泽友
文/袁泽友
收藏家们一掷千金,遍寻珍宝,到底都是为了什么?有的人说,那是财富保值增值的一种资产管理方式;有的人说,那是成功人士一种奢侈的风雅附会;有的人说,那是文人雅客的清欢……
而从商界步入藏界的陈威德、丁莉莎夫妇,却在收藏的世界里找寻到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并与他们的藏品相互滋养。他们的收藏经历是中国民营企业家转场文化艺术收藏的典型样本,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精神世界和家国情怀。
◎明代累丝珠宝盆景
从商海弄潮到藏海泛舟
收藏,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古今中外,它都是一国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表现,尤其集中表现在艺术品收藏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收藏不断升温,收藏家不断涌现,尤其由中国民营企业家“跨界”而成长起来的收藏家,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最活跃的主体。毕竟,收藏是一种昂贵的癖好,不能缺少强大的经济支撑。
这是一个或张扬或低调的收藏家群体,他们都有着从成功的企业家到藏界精英的共同成长路线,但每一个藏家都有自己的不同传奇。譬如陈威德先生,上世纪90年代起从商界跨入藏界,至今已有20多年。
威德先生是浙江人,他的收藏历史肇始于集邮,自此以后,收藏这一爱好始终与他形影为伴。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下海潮”,有
着传统浙商基因的陈威德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之一,他以食品进出口贸易为起点,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陆续创办了一个个实体企业。
◎陈威德夫妇
人物名片:
陈威德:资深收藏家,企业家,长玖香港会有限公司董事、创始合伙人,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古玉鉴赏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丁莉莎(DING LISHA):北美收藏家,企业家,香港宝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古玉鉴赏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理事。
◎金龙
商海弄潮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并非人人都能抵达成功的彼岸。陈威德历经商海沉浮,秉承着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事业上取得了些许成功。
当企业家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们从商界到藏界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窗户纸”,那就是爱好与兴趣。陈威德常年奔波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欧洲、北美等海外地区,更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各地的博物馆、艺术品市场、文玩市场等,于是,根植在内心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品的热爱很快被激发出来。199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了字画、沉香、陶瓷、玉器等古今艺术品的收藏,漫长波折却又充满欣喜的收藏之旅从此开启。而与他一起泛舟藏海的,还有他的夫人丁莉莎女士。
同为对艺术的喜爱,丁莉莎的身上则更多洋溢的是一种江南才女的雅娴之气,这大概是她出生于江浙书香门第的缘故吧。莉莎女士喜欢书籍,艺术收藏,也喜欢旅行摄影,常常流连于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她喜欢在那些古老的器物中了解历史,获得感悟。2019年5月,莉莎女士的藏品摄影作品参加了中俄建交70周年莫斯科“双城记”“中国风”展,并荣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及“收藏证书”。此外,她的作品还入选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在中国人民大学展览并被人大图书馆永久收藏。关于收藏,她认为唯有外在视觉美和内在精神美融为一体的美器才有可能长久流传。她更钟情于被赋予君子文化的古代玉器,尤其商周玉器以及唐宋清代宫廷玉器。
夫妇二人定居上海已经多年,无论在收藏界、商界,他们都是默契配合,相互支持、鞭策和成长。为了共同钟爱的收藏,一起学习,拜访名师,与藏友交流探讨,不断提升收藏眼力和丰富收藏阅历,研究探索每件器物所记载的文明史,让收藏体现它应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并希望将它们承载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
最早认识威德夫妇二人,大概是在五年前上海文化中心举办的“玉出昆冈·德润东方”—中华古玉器名家珍藏集萃展上,同年,威德先生又在贵州组织并参加了“玉出昆冈·德润贵安”—中华玉器名家珍藏集萃展和中国佛造像艺术集萃展,参与编写了集萃展丛书。但彼此匆匆,仅仅是浅交,几无交流。而今年11月,终于有机会在上海对夫妇二人进行专访,方才深深感受到这对藏界伉俪的低调、平实、善良与温婉。
从艺术爱好到文化责任
与威德夫妇的见面是在他们共同创立的“德润堂”会所,在将近300平米的空间陈放着夫妇二人近二十年来收藏的各种藏品。只有藏界或商界的挚友,才能有机会来到会所一窥他们的珍藏。
威德先生早期的收藏主要从字画入手,期间涉猎过沉香、家具。而经过多年的沉淀,他的收藏目前主要聚焦于玉器、金器、陶瓷、佛造像。一一浏览夫妇二人的藏品,密密匝匝陈列于考究的展示柜之中,精品目不暇接。时不时,主人会从柜子中取出一两件自己最得意的藏品让笔者把玩、品鉴,并讲述着它们的来历、故事。
◎镶金嵌宝白玉碗(清乾隆时期)
笔者所知的不少收藏家,总喜欢按照历史的序列来建构自己的收藏体系,力求藏品的历史完整性,尤重藏品的文化属性。而威德夫妇二人的收藏有着海派收藏家的显著特征,在他们看来,藏品首先要有美学价值,坚持精品收藏。
在这个标准下,他们的藏品更强调“质”之优,“工”之精,“沁”之美,传承之有序。用威德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夫妇二人走的是一条“帝王路线”。喜爱商周玉器、唐宋及明清宫廷玉器,或许是喜爱那一份时光沉淀的温度,和岁月赋予的从容。只要谈起收藏,威德先生的痴迷和热情溢于言表,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鉴赏能力已驾轻就熟了,对型料工纹,沁色和神韵等了如指掌。
正是在这种海派收藏理念的影响下,威德夫妇二人的藏品无论字画、玉器、瓷器、金器、佛造像,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掐尖货”。这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藏态”,夫妇二人堪称中国王室珍藏的集大成。
莉莎女士告诉笔者,她时常回望自己和威德先生近20年来的收藏往事,叩问自己因何而来,向何方去。
“收藏的初心,莫过于对艺术的喜爱。”莉莎女士说。尽管步入收藏之门后经历了艰难和喜乐,但最初的起点无非一个“爱”字。爱佛造像的严慈之美、陶瓷的细腻和斑斓之美、金器的富丽堂皇之美、玉器的温润之美……
◎陈威德先生捐赠的景德镇窑五彩龙凤纹茶盏最后以21万人民币落槌,善款全部捐赠予国际特奥会
喜爱,这应该是大多数收藏家共同的初心,但很多收藏家收着收着,就超越这个“爱”字了。对于威德夫妇而言,20年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收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责任。
因为业务的关系,威德夫妇早年经常往返于欧洲、北美等地,参观海外的博物馆是每到一地必不可少的行程。每当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中国文物被众星拱月般陈设在这些海外博物馆中,自豪中总是夹杂着遗憾等复杂感情。自此,夫妇俩把“打捞”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在他们的藏品中,有不少都是地地道道的“海归”。
他们已经记不起多年来回收了多少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但据莉莎介绍,威德先生曾用一个集中箱将海外的藏品托运回国,包括书画、玉器、金器、陶瓷等,可见数量与品类之丰。
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文化责任。那些“海归”艺术品在海外的交易价格远远高于国内,而且交易限制也不如国内市场这么严苛。但威德夫妇仍旧执意把这些飘零海外的艺术品带回国内,在他们看来,宝贝是有灵性的,与其说是他们在寻觅倒不如说是宝贝在找主人。我们是那么渺小,但我们祖先却创造了那么丰富的文明,真心感到保护和传播文化责无旁贷。让文化感染更多的人,让身边的企业家重新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里的那些智慧,引导和启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那些流落海外的藏品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髓,它们最好的归宿,应该是在中国!”威德说。
从收藏到精神家园的回归
威德的海外收藏颇有些传奇色彩。
据莉莎介绍,上世纪90年代,威德在加拿大一家古玩店里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东西。此时一位华人因原定的车子突发意外而焦急万分,恐怕要误飞机了。威德与这位华人素不相识,竟二话没说,自己开车送其前往机场。
威德的所作所为却被同在古玩店的一对老夫妇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威德喜欢收藏,遂联系到威德,将其引到他们的家中做客。
原来老夫妇二人是收藏家的后代,除了祖上传下来的古董外他们自己也收藏了不少精品。二人年事已高,一直想在有生之年给宝贝找到有缘人,因为他们的子女都是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对这些藏品毫无兴趣。二老很希望这些藏品能够找到懂它们、爱它们的主人,而威德的善举感动了他们。就这样,经威德一一鉴定认可,夫妇二人将他们多年珍藏的藏品转让给了威德。
◎清乾隆御墨
◎提梁瓶(清乾隆时期)
正所谓善者有善缘。莉莎女士说,她正是欣赏威德的厚道与善良。别人不敢搀扶老爷老太威德敢扶;天雨路滑遇到骑电动车的大姐滑倒了,他会抢上前去帮一把……这样的善举很多很多。
“善”,其实正是威德夫妇二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夫妻二人始终把“积善成德”作为人生格言和家训。《大学》有曰:富润屋,德润身,这正是他们把自己的收藏会所命名为“德润堂”的由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莉莎女士说,他们多年来在收藏上耗费了很多精力财力,既然结下了如此缘分,那就要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继续传承和弘扬国玉文化追梦不止步。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多年来夫妇二人还经常将自己的藏品用于慈善捐赠。据威德先生统计,他们历年公益慈善活动拍卖了过百万的艺术品,全部捐赠给公益团体,另外还为一些博物馆、艺术机构捐赠了自己的部分玉器。夫妇俩参加过的最近一次慈善活动,是12月5日在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举行的慈善晚宴,活动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并特别邀请国际特奥组织代表共同参加,旨在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慈善拍卖,为智障人士提供发展平台。威德夫妇为本次活动捐赠了一套景德镇窑五彩龙凤纹茶盏,最后以21万人民币落槌,善款全部捐赠国际特奥会,以支持特奥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企业家和收藏家,哪一种身份更有成就感?笔者和威德夫妇讨论这一问题。但他们的回答并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不是因为对那些古老艺术品的占有,而是来自那些古老器物的精神反哺。
莉莎女士说,她们收藏的过程,其实是与那些古老器物相互滋养的过程。在经年的擦拭与盘玩过程中,那些藏品总会泛出厚重的包浆,愈发光彩照人。而人,则会从这些古老的器物泛出的光华中获得知识、获得智慧,不再浮躁,安宁笃定。
“那些藏品,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威德夫妇说,所谓收藏,对他们而言,精神家园虽不是全部的意义,但却是最重要的意义。
◎玉璜
◎渔家乐白玉船(宋代)
◎金累丝嵌宝盖双耳簋式白玉炉(明代)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