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白云区某高速桥梁桩基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处理

2019-03-07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覆盖层溶洞岩溶

李 容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07)

本研究基于广州市白云区某高速主线桥50#墩地面塌陷实践,使用钻探、CT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探测剖面范围内的岩面起伏、岩溶发育情况,分析发生地面塌陷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用钻孔注浆法加固治理塌陷路面,为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1 项目概况

广州白云区某高速主线桥50#墩发生地面塌陷事故,位于京广高铁桥以西沿鸦岗大道西行约650 m处。塌陷区位于中央分隔带中偏南,面积约300 m2,最大塌陷深度约2.5 m。大约有20 m×6 m的塌陷区域位于两条车道上,导致西往东方向只有最南侧的一条车道供通行。

2 地面塌陷致灾因子分析

2.1 岩溶发育

岩溶是产生塌陷的基础,为塌陷物质提供容纳的场所和运移的空间,其分布和发育受构造断裂带、褶皱轴部及可溶性岩石等因素控制。本研究区位于广州西北部的广花盆地内,构造上处于华南褶皱系粤中坳陷广花凹陷的广花复式向斜上,控制其构造走向的区域大断层为广三-瘦狗岭断层和广从断层。地层以沉积地层为主,岩溶比较发育,主要由中上石炭统壶天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下石炭统石磴组灰岩等可溶性岩组成。据统计壶天组灰岩及石磴组灰岩有很高的岩溶发育率。通常在断层、褶皱轴部位置岩石破碎,岩溶发育,是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主要通道,在抽汲地下水时,往往沿着这些地带产生地面塌陷。

2.2 松散覆盖层

覆盖层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面塌陷起着控制作用,本研究区覆盖层为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砂土多元结构,厚约16 m。地面塌陷灾害表明,地面塌陷多发生在上覆层厚度在0~20 m的覆盖层地带,约占塌陷总数的85%。多元结构地质特征中的土层颗粒粗细不均,结构较松散,土层渗透性能差异大,容易产生因冲刷而形成的土洞和塌陷。

2.3 地下水

地下水是岩溶塌陷形成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其对岩体长期不断的溶蚀和侵蚀,使得溶洞逐渐扩大,同时地下水可以溶解土体中某些可溶性矿物和胶结物,并带走土体中某些细小颗粒对覆盖层产生潜蚀作用,导致土洞的产生。地下水的反复作用,可使土洞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塌陷的发生。本研究区邻近白坭河受潮汐影响,长期地下水位升降作用,在溶洞顶形成较大的土洞,在震动、挤压作用下,土洞下沉,引起地面下陷。

2.4 人工活动

因邻近桩基采用冲击钻施工,震动较大,导致溶洞顶板塌陷或者开裂,致使细砂层和淤泥层水土流失,引起地面沉陷。

3 地面塌陷治理措施

3.1 钻探结果

塌陷区边缘布置了CYZX50a、CYZX50b、CYZX50d三个钻孔,位于塌陷区的原钻孔为CYZX50-1、CYZX50-3,补充勘察钻孔平面布置图见图1。

图1 补充勘察钻孔平面布置图

根据钻探资料结果显示,塌陷区内除了钻孔CYZX50b,其他钻孔均有揭示溶洞发育,塌陷区内见洞率为80%,其中钻孔CYZK50-3附近溶洞最为发育,溶洞率为44%,最高溶洞厚度为10.3 m,整塌陷区内溶洞率为27%,溶洞平均厚度为4.3 m(详见表1)。

表1 塌陷区岩溶发育分布表

3.2 CT探测

为再次验证塌陷区的地下溶洞分布、大小等情况,对CYZX50a、CYZX50b、CYZX50d孔间地层进行CT探测。

探测结果显示,塌陷区的覆盖层厚度约为16 m,覆盖层未见土洞发育,岩面以下溶洞广泛分布,最大体量的溶洞位于CYZX50d中心至西侧12 m的范围内(见图2),即平面图所示的CYZX50-3附近。CT结果与地质资料吻合,该溶洞中心与塌陷区中心位置基本吻合。

图2 CT扫描断面图

溶洞与覆盖层间均存在一定厚度的顶板,且塌陷区下方的溶洞顶板厚度为1~3 m,此次塌陷发生后,溶洞顶板并未垮塌。可判定是覆盖层内的砂土淤泥质土流失引起的塌陷。

3.3 塌陷治理措施

针对引起本次塌陷的原因,对本次塌陷采取如下措施:

(1)首先用片(碎)石对塌陷区进行回填,中分带回填至原地面高程,机动车道回填至原路面以下约0.7 m。

(2)机动车道顶面用高强快硬混凝土浇筑约70 cm厚的混凝土板。(已在塌陷抢险期完成)。

(3)路基以下的土层受塌陷影响,变得松散、密实度低,拟采用回填+注浆法进行加固处理。

(4)塌陷区涵盖了50#-1和50#-3桩位,后续的桩基冲孔施工过程仍然存在塌陷的风险,因此对位于50#桥墩桩位下方的溶洞进行注浆封闭处理。由于上述两根桩的钻孔桩状图显示与岩面相邻的覆盖层底部为约3 m厚的砂土层,应同时对此砂土层进行注浆固化,以防止冲孔施工击裂溶洞顶板,砂土层再次流失造成塌陷。

(5)50#墩桩位范围以外的其他塌陷区域,岩面以下的溶洞顶板无垮塌,且溶洞顶板有一定的厚度,可不进行溶洞的注浆处治。

(6)先进行覆盖土层加固处治,再对桩位处的溶洞进行注浆预处理。

4 结语

(1)岩溶地面塌陷分布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覆盖层岩土结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还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在岩溶区施工时应尽量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岩土体的扰动,从而避免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通过分析发生塌陷的客观条件和影响塌陷的各种因素,以此作为预测的依据,最后根据发生塌陷的机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

猜你喜欢

覆盖层溶洞岩溶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覆盖层结构对渗水的影响分析*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出发吧,去溶洞
施工工程溶(土)洞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某隧道岩溶段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湿润地区垃圾填埋场蒸发蒸腾覆盖层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