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砂注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019-03-07王岩生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承压水径流含水层

王岩生

(淮安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苏北中部,江淮和黄淮两平原交界处,东邻阜宁、建湖两县。淮安市地下具有丰富盐矿资源,经过多年来开采后,目前形成溶腔,且每年都有增加。为了有效降低岩盐开采带来的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同时妥善解决盐泥、碱渣处置问题,拟将盐泥、碱渣注入地下溶腔进行深埋处理,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称粉砂注井法)。而在此之前需要对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及研究,包括研究区内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根据区域地层资料,研究区属扬子地层区苏北地层分区,区内白垩系、新近系地层最为发育,为一套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建造,淮安盐盆含矿地层主要赋存于上白垩统浦口组中。研究区内白垩系下统地层未被揭露,白垩系上统地层则十分发育,主要分布在淮安(中)断陷,涟(水)阜(宁)凹陷和金湖—东台凹陷带内。下第三系地层分布在洪泽湖断陷、涟阜凹陷和金湖—东台凹陷带内。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遍布全区。

1.2 构造

淮安凹陷位于洪泽湖—涟阜凹陷带中部,呈北东东向展布。其范围北以淮阴一响水断裂与鲁苏隆起为界,南由几条近东西向的断裂(倪湖庄—平桥、秦墩—老西庄、余庄—老西庄等断裂)组成断阶带与建湖隆起相接,西隔淮阴—秦墩凸起与洪泽湖断陷相望,东部界线不明,可能通过涟水、苏家嘴一带水下隆起(低凸起)与涟、阜凹陷相连,面积约850 km2。在晚白垩世沉积了巨厚的浦口组和赤山组,燕山运动末期上升遭剥蚀,至喜山运动晚期接受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积。

研究区位于淮安凹陷东南部,根据钻孔及物探资料揭示的地层变化表明地层为单斜构造,地层倾角3°~10°,倾向近北。

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含水层赋存条件及岩性组合,研究区地下水有两种类型:第四系与上第三系松散层孔隙水。孔隙水含水介质为松散层(砂性土),据层组组合关系、埋藏条件、富水程度分为五大含水层(表1)。现分述如下:(1)潜水含水层:含水层为上更新统、全新统孔隙潜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排泄以蒸发为主,少量人工开采;水位动态变化与降雨、灌溉以及盐河水位关系密切,全年水位变化幅度0.6~1.7 m;研究区内整体径流方向为东偏南。(2)第Ⅰ承压含水层:主要靠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与地下水开采量的季节性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一般6~9月为地下水开采的最高峰,地下水水位较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研究区内整体径流方向为东偏南。(3)第Ⅱ承压含水层:主要靠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研究区内整体径流方向为南偏东。(4)第Ⅲ承压含水层:主要靠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研究区内整体径流方向为东偏北后转向东偏南。(5)第Ⅳ承压含水层:主要靠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以侧向径流为主,其次为人工开采,研究区内整体径流方向为南偏西。

3 地下水水质现状及评价

本次监测结果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采用该标准并结合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监测点水样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结果可知:

(1)研究区内地下水中超标因子分别为:氯化物、铁、锰、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及氨氮;其中锰的污染范围最广,在潜水及Ⅲ、Ⅳ承压水中均有分布;而在Ⅰ承压水中亚硝酸盐及氨氮的污染程度最严重,分别超出标准值的278.50倍、127.55倍。

表1 研究区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表2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注:QS1、YC2、SC4、SIC2等为该含水层对应的取水样钻孔编号;表中数字有下划线的表明该数值超出了标准值。

(2)根据对比,潜水、各承压含水层间水质污染程度也存在明显不同:①锰、氯化物在潜水中的污染程度要高于承压水;②Ⅲ、Ⅳ承压水中除了锰稍有超标外,其余监测因子都符合标准,而潜水及Ⅰ承压水中所有监测因子都存在超标现象。

4 地下水污染监测措施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的要求及地下水布设原则,结合现有的地下水井布置,在注井群周边设置长期监测井,监测主要因子为氯化物、铁、锰、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及氨氮等。监测层位包括潜水和Ⅰ~Ⅳ承压水,监测结果因根据地下水流向进行上、下游同步对比。

5 结论

通过对研究区的调查,查清了淮安市淮安区粉砂注井区段水文地质条件,总结如下:

(1)研究区含水层可分为:上更新统潜水含水层,中、下更新统第Ⅰ、第Ⅱ孔隙承压含水层及第三系第Ⅲ、第Ⅳ承压含水层,各含水层渗透系数值为2.01~2.89 m/d,较为均匀;潜水含水层、第Ⅰ孔隙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流向为东偏南,第Ⅱ承压含水层径流方向为南偏东,第Ⅲ承压含水层径流方向为东偏北后转向东偏南,第Ⅳ承压含水层径流方向为南偏西。

(2)研究区内地下水中超标因子分别为:氯化物、铁、锰、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及氨氮;其中锰的污染范围最广,在潜水及Ⅲ、Ⅳ承压水中均有分布;而在Ⅰ承压水中亚硝酸盐及氨氮的污染程度最严重,分别超出标准值的278.50倍、127.55倍。

(3)根据对比,潜水、各承压含水层间水质污染程度也存在明显不同:①锰、氯化物在潜水中的污染程度要高于承压水;②Ⅲ、Ⅳ承压水中除了锰稍有超标外,其余监测因子都符合标准,而潜水及Ⅰ承压水中所有监测因子都存在超标现象。

猜你喜欢

承压水径流含水层
承压水作用下的地下结构浮力计算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地铁深基坑承压水控制研究
深层承压水污染途径及防治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煤层顶板承压含水层涌水模式与疏放水钻孔优化设计
完整井抽降水引起的侧向有界越流承压含水层变形解析研究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承压水条件下基坑降水研究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