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鲸的长牙之谜
2019-03-07索隆
●索隆 编
近距离看“长角”
一角鲸,体长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长牙),雄性略长于雌性。成年鲸平均体重800~1600公斤。一角鲸没有背鳍,腹部呈白色,背部有许多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点。一角鲸出生时皮肤颜色很深,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变得越来越白,至性成熟时,腹部出现许多白色斑块,年龄较长的一角鲸体色又几乎呈白色,所以可能与白鲸混淆。一角鲸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们脑袋上伸出的长牙,那是从左上颚突出唇外的犬齿,长度可达2~3米,呈螺旋状,因为长得像角,故而得名。长牙还是它在家族当中地位的一种象征,独角鲸的牙齿越长、越粗,它在鲸群中的地位就越高。
北冰洋海域,蓝色实心为一角鲸常见区域,蓝色斜线区域偶见一角鲸。
鲸皮当“口香糖”嚼
一角鲸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大多数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西部的海湾和水湾。它们是深层潜水者,会在海洋各层深度觅食,冬天捕食底栖生物,特别是生活在厚厚冰层下的比目鱼,夏天的主要食物是北极鳕鱼、比目鱼以及一些其他鱼类。
浮冰间的一角鲸群
此外,人们总是发现一角鲸群徘徊在北极浮冰的边界处,只有夏秋的交配和繁殖季节,它们才会来到极地周边的近海暂居,但这里往往也覆盖着浮冰。
一角鲸对浮冰的偏爱,使得人们几乎不可能乘船近距离对其开展研究。为了给一角鲸安装卫星接收器,莱德尔的团队尝试过许多方法,甚至在一些峡湾安装过围网。不过他们最终发现,拜托因纽特猎人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不得不说这是个极富想象力又极为正确的决定,因为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人比因纽特人更了解一角鲸了。这些分布在极北之地的人们,极其依赖大自然的馈赠。尽管一角鲸肉口感很差,但在物资匮乏的北极圈,却也不失为热量充足的一餐。
更重要的是一角鲸的皮肤。猎手们总是仔细刮去多余的脂肪,将鲸皮切成小块,直接扔到嘴里咀嚼。这一奇怪的习惯被形象地戏称为“嚼因纽特口香糖”,但实际作用却比口香糖重要得多。
由于某个伪基因的缺陷,人类成了少数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C的动物之一,我们必须通过饮食补充维生素C,否则就容易患坏血症。而一角鲸的皮脂,以及海豚的皮脂和肾上腺,就是富含维C的重要食材。
猎手的“鱼叉”蓄势待发
他们深知资源枯竭的下场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群以捕食一角鲸为生的猎手,比普通人更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他们知道越是急切需要的资源,枯竭的下场就越恐怖。莱德尔第一次来到格陵兰研究一角鲸时,就发现猎手们会自觉遵守国际捕鲸委员会给予他们的捕鲸限额。因为一旦过度捕杀,这片峡湾内的鲸群就很有可能消失——或是被捕杀殆尽,或是自动放弃这片栖息地。可想而知,在冬季冰封、外界补给几乎无法抵达的境遇下,如果鲸群销声匿迹,等待因纽特人的将是何等下场。
有趣的是,在科研团队第一次拜访这些猎手时,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绝不是精湛的技巧,而是猎手家中独特的气息。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猎手们需要打发等待鲸群归来的无聊空闲,而雕刻一角鲸的“角”,就成了许多人的手工爱好。莱德尔在笔记中记载着:“他们的家像是一个牙科诊所,因为其中总是弥漫着一股牙齿被钻磨的味道。”
因纽特艺术家在一角鲸长牙上雕刻着野生动物和传统风貌
“一角”,其实是大长牙
一角鲸这个名号其实并不准确,那根两米多长的“角”,其实是雄性上颌左侧的犬齿刺穿嘴唇形成的,极少数雄鲸会长出两根长牙。在雌鲸中,也有约15%个体会长出长牙,人们甚至发现过一头双长牙的雌鲸。
一角鲸的长牙,在很久之前就被维京人视作财富的源泉。在中世纪,维京人一直将长牙以十几倍于黄金的价格推销给欧洲权贵。贵族们将这种来源不明的奇物视作传说中“独角兽”的尖角,并在它身上附会了许多神奇的属性。有的皇室不惜重金求购长牙制作权杖,有的使用长牙抵账国家债务,还有的把它做成酒杯,以防止被政敌毒害。
然而,这种种“功能”显然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哈布斯堡王朝的“独角兽角”权杖,制作于1615年。
长牙之谜
许多年来,人们试图从多种角度对一角鲸长牙的演化功能进行诠释,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没能得到共识。
在自然界,尖牙利爪往往是捕食者的利器。最初,人们自然也认为一角鲸的长牙是一种捕食工具。不过,只要仔细研究一角鲸的牙口和食谱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实际上除了这根长牙之外,一角鲸全口的牙齿几乎都退化到没有实际作用的程度,它们钟爱的鳕鱼、小虾,基本都是被它们“吸食”到嘴巴里去的。尽管前几年有人曾拍摄到一角鲸用长牙撩拨前方的小鱼,可出现在视频中的鱼似乎已经奄奄一息,用牙挑动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游戏或试探。
其次,一角鲸两性之间长牙比例的差距,让关于这根长牙属于雄性第二性征的推测也应运而生。人们认为,这就像鹿角一样,是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
但这种推测缺乏几个关键的细节。人们常常发现雄性一角鲸会用长牙互相“较量”,这种较量看起来非常温柔,与其说是在争斗,倒更像是在交流。另一方面,社会性鲸类往往不遵循一雄制的家庭结构。更何况由于与冰层碰撞,大约1/3的雄一角鲸牙齿会断裂,然而这似乎没有影响它们的交配权。即便这第二种假设成立,那15%的有牙雌鲸,又要这长牙作何用呢?
一角鲸的长牙里,究竟有什么?
第三种观点认为,长牙的长度和粗细影响着一角鲸的“社会地位”,拥有粗壮长牙的鲸或许是家族的统治者。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一两岁就开始长牙的一角鲸,终生寿命可达50多年,长牙的大小或许与年龄更为相关,年老的个体往往经验更丰富,在族群中也常常占据领导地位。
没有长牙的雌鲸怎么办?
几年前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角鲸的长牙并非硬邦邦的长棒,而是有着敏感神经的感应器。这根长牙缺乏珐琅质,同时有密集的微孔,大量神经分布其中,可以敏锐感受到周围水温、水压和盐度的变化。
于是,一种新的观点被推上前台——由于一角鲸生活在浮冰密布的区域,这就导致其需要第一时间找到冰层裂缝以供呼吸,而可以感受水温和盐度的长牙,正是帮助它们找到尚未结冰水面的利器。
尽管有着解剖学上的证据,但这一说法也有自己的硬伤——没有长牙的雌鲸岂不是很难发现呼吸的空间?
有支持感应器假说的学者对此也给出了解释。人们几乎没有发现过全部由雌鲸,尤其是所有个体都是无长牙雌鲸组成的群体——只要跟随群体中拥有长牙的“斥候”们,即便是没有长牙的雌鲸也可以顺利地找到呼吸空间。
冰上与冰下,哪里更危险?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长牙是否有助于找到呼吸孔,在冰层中求生存始终是一角鲸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有时受到环境快速变化的影响,一些一角鲸会被突然冻结的海面冰层包围,导致溺亡。
这种溺亡的规模往往很大,人们曾多次记录到几百头的鲸群被冰层覆盖。1915年,甚至还发生过1000多头一角鲸被冰层覆盖,几乎溺亡覆没的惨剧。冰层如此危险,为什么一角鲸还总是追随浮冰的脚步呢?
这或许是为了躲避它们最主要的天敌——虎鲸。在加拿大的一些峡湾,每年极昼期间总会出现虎鲸的身影,而这里正是一角鲸的主要繁殖地之一。2014年,20多头虎鲸将一群一角鲸逼迫到浅水区,没多久,就将这个一角鲸家族彻底绞杀。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加速,北极地区的海冰融化速度大大加快,极昼期间,许多地区甚至连浮冰也彻底消失。失去浮冰保护的一角鲸,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