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性侵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及其防范对策

2019-03-06马敏王淑合

行政与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犯罪人心理儿童

马敏 王淑合

摘 要: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遭受性侵的案件备受关注。本文从留守儿童被害的心理特征入手,分析了其易遭受侵害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及留守儿童自身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 键 词:留守儿童;性侵被害人;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2-0124-06

收稿日期:2018-11-20

作者简介:马敏(1993—),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警务心理学;王淑合(1964—),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警务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8年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调研项目“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不足与政策建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SJJX011。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①被性侵的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加之媒体相继爆出湖南蓝山13岁留守女童遭性侵产子、湖南邵阳16岁女生4年遭5人性侵导致怀孕等新闻,留守儿童性侵问题更加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基于此,笔者拟对留守儿童性侵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出防范对策。

一、留守儿童性侵被害人的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遭受性侵的过程可分为被害前、被害中和被害后三个阶段,相应地,其心理也会在这三个阶段中有不同表现。

(一)被害前心理

被害人被害前的心理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被害人的内心活动状况及特征。留守儿童在面对潜在危险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⒈认知简单。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无法及时接受性教育,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性侵行为的对象。犯罪分子拿糖果、玩具等留守儿童喜欢的东西引诱其到自己家中或隐蔽地方进行侵害;而性知识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认为犯罪人实施的性侵行为时只是所谓的触摸。正如记者在一起空巢老人性侵3岁幼女案件中所报道的:“这些犯罪分子实施性侵行为的对象主要是低龄留守儿童,这些受侵害的留守儿童多是在上学、放学路上独自行走或无人看管。犯罪分子利用以陪他们回家、辅导家庭作业或者给零食为理由,将他们骗到自己家中、偏僻的灌木丛、公共厕所或者其他场所进行猥亵或者实施性侵行为。”

⒉好奇心强。儿童的兴趣爱好广泛,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生活条件相对贫苦,知识面窄,对周围一切充满着好奇。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上当受骗,成为被侵害的对象。犯罪分子对留守儿童进行哄骗,声称带其做好玩的游戏,或者拿留守儿童没有见过的玩具等引诱其听从自己的指挥,留守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成为被性侵的对象。

⒊性格内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辈抚养,祖父辈虽对孩子十分溺爱却不重视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成长,加之年龄相差悬殊,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这就易使儿童形成内向的性格。犯罪行为人利用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内心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玩耍的心理特点,故意接近留守儿童与之玩耍,在获取留守儿童的信任后对其进行侵害。

(二)被害过程中的心理

在这个阶段,惊恐心理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留守儿童的所有心理活动及行为。

⒈幼稚心理。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加上性知识匮乏,因而辨别是非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犯罪人实施的性侵行为有较强的陌生感,有的则会轻易相信犯罪人对其行为的重新“定义”,因而身受侵害而不知其严重性。

⒉惊恐心理。留守儿童产生惊恐心理是受到惊吓的一种生理反应,是由大脑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引起的。当留守儿童的躯体感受到危险的信息,大脑将危险的信息发送到自主神经系统,再由自主神经系统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外部行为和情绪的表现。这种惊恐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犯罪人在实施性侵过程中手段粗暴,不顾一切地蹂躏留守儿童的身体,导致留守儿童因恐惧过度而下意识地尖叫、抓狂或者目瞪口呆、身体僵直甚至昏厥过去;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遭性侵的案件多数是熟人作案。在实施性侵行为之前,留守儿童十分信任犯罪人。当犯罪人对留守儿童实施性侵行为时,犯罪人在留守儿童脑海中的“良好”形象被颠覆,留守儿童的认知加工系统中受到巨大冲击,进而对犯罪人产生惧怕心理。

(三)被害后心理

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后的心理是在性侵过程中的心理延续和发展演化。这些心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会伴随一生。

⒈恐懼心理。留守儿童在受到性侵后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心理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被犯罪人报复。在性侵留守儿童的案件中,大多数的犯罪人在实施侵害后都会对留守儿童进行恐吓,留守儿童本已十分害怕,再受到犯罪人的威胁,其内心的恐惧感加剧,因而被性侵后往往不敢说出来,导致犯罪人肆意张狂。二是对未知的恐惧。犯罪人对留守儿童实施性侵行为导致其身体暴露、处女膜破裂流血,大部分留守儿童因年幼无知不知道在遭受性侵后会出现什么后果,接下来自己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情绪。

⒉矛盾心理。留守儿童被性侵之后内心十分矛盾,不知是否该告知自己的父母或者警方。一方面,害怕遭到犯罪人报复,一些相对早熟的留守儿童更是受传统“贞操观念”影响,觉得被性侵是一生的污点,无脸见人;另一方面,又急需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希望犯罪人受到严惩。于是,留守儿童性侵被害人往往在告与不告之间犹豫徘徊。

二、留守儿童易遭受性侵害之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塑造子女健康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是导致其易受侵害的重要原因。

⒈留守儿童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打工,每年只回家一两次,与儿童的交流时间非常少,只能通过微信或者电话联络感情。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1.1%的家长每月与孩子联系1次,4.9%的家长每年才联系1次,1.3%的家长甚至不会与孩子联系。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缺少父母的疼爱、与父母交流时间少导致其内心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即便是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大多谈论的也只是关于学习、吃穿用、身体健康方面的话题,很少涉及到孩子的性教育、自我保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⒉祖父辈对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忽视。留守儿童大多数跟祖父辈一起生活,但因祖父辈的年龄与留守儿童相差巨大,加上自身受教育的水平较低,思想又相对传统保守,往往与留守儿童存在着思想代沟,只能保障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起居,不能随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内心状态,更不能给留守儿童传授自我保护知识和性知识。长此以往,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一些犯罪人正是利用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玩耍的心理特点而故意接近留守儿童,在获取其信任后实施侵害。

(二)社会环境因素

⒈学校缺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及性教育。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没有清晰的判断,因此在诸多方面都需要学校的教育引导。然而,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育观念落后,绝大多数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并未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留守儿童既没有及时接受性教育,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致使其往往缺少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防护的安全意识。

⒉生活环境较差。儿童闲暇时需要娱乐活动,在活动中增加社会阅历。但是农村经济落后,图书馆、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等公益文化设施较少,留守儿童只能到网吧、电子游戏厅去娱乐。娱乐场所容易聚集社会闲杂人员,留守儿童频繁出入,受侵害的几率必然会大大增加。

(三)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⒈留守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人生经历少、阅历浅,常常只限于对事物的表面认识,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及明辨事非,其认知往往会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一旦受到犯罪人的引诱和刺激,极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⒉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缺乏稳定性和平衡性,渴望被注意和关爱。正常情况下,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会因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日益增长。留守儿童则不同,因其长期与父母分离,与抚养自己的祖父辈交流甚少,导致内心孤独,渴望受到他人的关爱。也正是由于这种情感的缺失而导致留守儿童容易遭受他人侵害。

⒊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遭受侵害时不敢反抗。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他人沟通不多,因而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这种性格使得留守儿童在遭受侵害时不敢反抗,更不敢拒绝犯罪分子的要求。遭受侵害后也不敢告知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因为怕自己的遭遇说出来之后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非议和嘲笑,如果报案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就会遭到更多的非议和嘲笑,其后果就是犯罪人或逍遥法外,或对其长期实施侵害。

三、留守儿童性侵问题的防范对策

留守儿童遭受性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止留守儿童受到性侵害,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与关爱,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还必须运用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方法,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具体而言:

(一)家长——保持沟通

其一,父母应该多关爱子女,多联系,最好每周不少于两次的沟通,时刻了解把握孩子的身心状况。其二,父母在与孩子联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教育孩子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并要求孩子掌握相应的自我保护知识,避免孩子成为性侵被害人。其三,父母应该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留守儿童不幸遭遇性侵,父母不能抱怨、辱骂孩子,而是要安抚孩子受伤的身心,并及时报案。其四,如果父母不具备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应指定合适的人员代为监护。在委托监护时,不仅要考虑身体、经济、生活关系等因素,还要考虑年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等因素。其五,父母外出务工时应向当地的村(居)委会报告其外出务工地、联系方式以及孩子的基本情况、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其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多注意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变化,一旦发现其身体状况(尤其是隐私部位)异常,应用耐心温和的语气来询问,找到原因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以保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学校——加强防范教育

其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性教育,使留守儿童能够掌握相应的生理常识。同时,教会留守儿童保护自己的身体,使之具有除了监护人不允许任何人脱自己的衣服、触碰自己隐私部位等自我保护意识。其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广泛宣传全国妇联颁发的《儿童保护须知》,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其三,对于遭受性侵的留守儿童,教师应及时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帮助留守儿童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保护自己,防止不法分子的再次侵害。其四,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聘用专业心理教师或者为现有教师提供专业心理培训,以便对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特别是对遭遇性侵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其尽快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

(三)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其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文体设施。一方面,在农村建立图书馆、文化站、健身中心等公益性的文体设施,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引导其进行健康积极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对网吧、游戏厅定期进行检查,采取视频监控,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其二,加大对留守儿童性侵犯罪人的打击力度。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案,第一时间出警调查,针对性侵留守儿童难于取证、作案周期长等特点制定工作方案,迅速有序地进行侦查,严厉打击犯罪。法院应对留守儿童性侵犯罪案件依法严惩,并严格适用缓刑。其三,村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要注重帮抚关爱,加大帮教力度。如设立“留守儿童温馨之家”、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活动等,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其四,邻里之间要建立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可以组织开展“邻里守望”活动,以左邻右舍为单位,建立起邻里互助网,使留守儿童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强化自我防范意识

其一,留守儿童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小方法,学会拒绝外来的玩具或食物等的诱惑,面对潜在的危险要提高警惕,不进网吧、游戏厅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避免单独出行,尤其是夜间。当自身遭受侵害后,要及时地告知监护人,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其二,留守儿童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打开心房,经常与监护人沟通交流,自己存在困惑时要及时告知老师父母。要与小伙伴建立友谊,摆脱内向,走出孤独,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其三,留守儿童要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面对不法分子的引诱、威胁要敢于说不。

【参考文献】

[1]2018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2017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ohu.com/a/224728229_99996733.

[2]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10/06/content_1716046_3.htm

[3]应孔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4]苏鹏举.例析西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5).

[5]任克勤.被害人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婷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文理导航旬刊,2018,(06).

[7]代艳君,刘宗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责任编辑:张 艳)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he cas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being sexually abused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Start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make them vulnerable to infringe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v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victims of sexual assault;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犯罪人心理儿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加罗法洛法律思想探析
浅析犯罪人格与刑事责任
“六·一”——我们过年啦!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