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Score与影响因子在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的对比分析
2019-03-06单卫华
单卫华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CiteScore(CS)与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5IF)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对期刊评价效果的异同。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期刊引证报告(JCR)内获得2016年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各期刊IF、5IF及其他相关指标,在Scopus数据库获得2016年收录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各期刊的CS及其相关指标,选取两种数据库中共同收录的5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将数据整理到Excel 2007表格,并采用SPSS 17.0软件对IF、5IF和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⑴53种期刊IF和CS均值分别为1.282和1.61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6,P=0.000),5IF均值(1.588)和C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38,P=0.255)。⑵53种期刊中IF>CS的有12种(22.6%),其余41种(77.4%)期刊均是IF
Key word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5IF); CiteScore (CS); journal evaluation; correlation
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期刊评价指标——CiteScore(CS),该指标一经推出,对CS与IF及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论文纷纷涌出。国内学者如刘雪立等[1]对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中8个学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CS和IF在期刊影响力评价中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于被引半衰期较长的学科期刊,CS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张李义等[2]以经济管理领域为例,对期刊定量评价指标Google H5指数、CS进行比较,认为CS指数优于Google H5指数;叶艳等[3]基于引文分析通过知识扩散因子和他引率 2个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比较判断经济管理领域的期刊IF和CS指数的优劣,认为IF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和公平的期刊评价环境;肖仙桃等[4]对2016年发布的CS数据及JCR 2015版收录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认为,CS和JCR所采用的评价期刊IF的计算方法类似,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结果总体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国外学者如澳大利亞Silva等[5]分析了期刊IF和CS的异同,斯洛文尼亚Poljak等[6]认为CS是一个新的很好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
查阅资料还未见有5年影响因子(5IF)和CS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期刊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和Scopus数据库中的IF、5IF和CS数值的大小、排序、分区及其大小与排序的相关性,为图书情报研究者在期刊评价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进入WoS 2016年SSCI JCR页面,选择期刊分类为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的期刊,提交后得到85种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的IF、5IF及其他相关指标。通过Scopus数据库点击链接https://journalmetrics.scopus.com,进入2016年CS指数分析页面,选择分类为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的学科,提交后得到194种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的CS及其他相关指标。本次研究检索日期为2017年8月4日。
1.2 统计学处理
将各数据库得到的期刊数据整理到Excel 2007中,对2种数据库共有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进行整理,研究同一种期刊的IF、5IF和CS及相关指标。采用Excel 2007进行一般的数据运算和处理,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IF、5IF和CS大小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IF、5IF和CS大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IF、5IF和CS排序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a=0.05。
1.3 指标描述
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JCR中的一项数据,是衡量期刊科学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学指标。IF的定义为: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量。其中,可被引文献量指的是Article(论文)和Review(综述)的数量,其他文献类型,诸如Letter(信稿)、Meeting(会议论文)、Correction(更正)等均不计算入分母,但其产生的被引用频次却计算入分子。IF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随着对IF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对其评价期刊的效力产生了质疑,并提出诸多矫正形式。质疑的常见原因中,其一,是其2年的引证时间窗口对于部分被引半衰期较长的学科来说太短,不能反映出部分期刊的实际影响力[7-8]。鉴于此,WoS于2009年推出了IF的5年引证时间窗口,即5IF,作为2年引证时间窗口IF的有效补充[9];第二,是IF的分子(所有类型文献的被引频次)和分母(仅Article和Review的数量)使用的文献量的不对称性,会使部分刊发非可被引文献量较大且获得较多被引用的期刊IF值虚高[10-11]。
2016年12月,爱思唯尔出版集团(Elsevier)推出了一种帮助测量学术期刊引文影响力的新工具,称为CS索引,CS基于Scopus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及索引,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引文索引数据库[12]。涵盖期刊数量为22 256种,是JCR中有IF期刊的2倍[5],因此被各界人士认为是WoS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国内外均有诸多研究者对2个数据库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3-15]。CS定义为:某期刊3年发表文献在统计当年的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3年发表的文献数。
2 结果和分析
2016年SSCI、Scopus数据库收录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分别有85、194种,Scopus收录的期刊约为SSCI收录的2.3倍,进一步印证了SILVA等[5]的研究。被2种数据库同时收录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共有53种。
2.1 CS与IF及5IF数值比较
53种期刊IF、5IF和CS的均值、中位数等指标见表1,53种期刊总体上CS>5IF>IF,3种数值呈现非正态分布,IF的峰度、偏度、最小/最大值最大,CS的峰度、偏度、最小/最大值最小,说明IF的离散程度最大,CS的离散程度更小。经统计学处理,CS和5I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38,P=0.255),CS和I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6,P=0.000)。
从表2可以看出,53种期刊中的大部分期刊 IF 2.2 CS与IF、5IF排序比较 53种期刊中,WoS中收录的IF排序比CS排序降低的有25种,升高的有20种,8种排序没有变化。5IF排序和CS排序相比降低的有24种,升高的有20种,没有变化的有9种。以IF排序前10位和后10位期刊为例(分别见表3、表4),IF、5IF和CS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相差较大。 例如: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杂志》)的IF、5IF和CS排序分别为1、1和6,排序相差较大,除了2个数据库指标计算时被引频次有差异以外,可能也与该刊的可被引文献占比较小(89.47%),非可被引文献占比较大,导致计算CS的分母较大,从而使CS数值相对变小,在学科内的排序相对降低有关。 53种期刊的可被引文献占比均值为96.85%,最大值为100.00%,最小值为78.13%。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信息系统研究》)、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Quarterly(《参考和用户服务季刊》)、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澳大利亚图书馆杂志》)、Library Collections(《图书馆文献》)、Acquisition and Technical Services(《收获与技术服务》)的IF、5IF、CS排序均依次升高。CS>5IF的原因可能为可被引文献占比均为100%,且Scopus收录期刊数量较大,CS指标3年引证时间窗口内被引频次的相对升高程度,大于WoS中5年引证时间窗口分子的相对增加量;5IF>IF的原因可能为5IF引证时间窗口较长,导致期刊被引频次在更长的时间窗口内得到充分释放。 2.3 CS与IF分区的比较 为了便于进一步区分期刊影响力的大小,同时为了便于学科间的比较,JCR对其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进行分区,同一学科期刊按IF数值大小排序,由大到小均分为4个区,即1区、2区、3区和4区,各区期刊数量基本一致。自然,如果某种期刊≥2个学科,其IF分区也≥2个。Scopus数据库也使用了分区的概念,即Q(Quartile)1、Q2、Q3和Q4,其使用的是CS百分位的分区,分别指CS百分位为99~75、74~50、49~25、24~0的期刊。可见,2种数据库的期刊分区均是按学科内期刊影响力大小等分为4个区。无论哪种分区,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不同学科期刊比较的目的,也是目前进行科研绩效评价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53种期刊中,分布在JCR中1、2、3、4区的分别有11、11、18、13种;分布在Scopus数据库中Q1、Q2、Q3、Q4的分别有29、13、7、4种(见表5)。可以看出共有5种期刊的分区一致,其余期刊在Scopus数据库中的分区均优于SSCI分区。说明大部分期刊在Scopus数据库较JCR的排序靠前。以上结论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由于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量较多,刊源广泛,而SSCI原则上是择优收录的,这就使JCR内期刊在Scopus数据库中表现的位置更靠前,可以分到更好的区域。 2.4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分析,53种期刊的CS值与IF及5IF均具有显著正相关(r=0.789,0.842,均P= 0.000)。经Spearman相关分析,CS与IF及5IF排序均呈现高度正相关(r=0.936,0.956,均P=0.000)。可见,IF、5IF、CS在期刊影响力评价和排序方面呈现极高的相关度,其中CS和5IF相关性较CS和IF的相关性更强一些,说明对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来说,CS和5IF更适合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 3 讨论 本研究以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53种期刊为例,对Scopus数据库新推出的期刊评价指标CS与WoS数据库常用期刊评价指标IF及5IF的大小、排序、分区及相关性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⑴约41种期刊(77.4%)的IF
本文较深入地对比分析了同一种期刊CS、IF、5IF及其相关指标在期刊评价方面的异同,尽管CS和IF(或5IF)所用引证时间窗口不同,同一种期刊的CS和IF(5IF)差异明显。由于拥有CS的期刊较多(Scopus收录的期刊量较WoS多),故使用CS评价期刊的使用范围更广。随着对CS指标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其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结果可对今后的研究者深入了解信息科學与图书馆学学科提供一些参考,尤其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可以考虑用CS和5IF作为期刊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刘雪立,任胜利,程维红,等.不同学科期刊CiteScore与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837-841.
[2] 张李义,叶艳.Google H5指数与CiteScore指数的期刊定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基于知识扩散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7,36(11): 175-179,174.
[3] 叶艳,张李义.基于CiteScore指数与影响因子的期刊评价研究——以经济管理领域期刊为例[J].情报科学,2017,35(7):126-131,137.
[4] 肖仙桃,曲建升,王玏,等.CiteScore与JCR期刊评估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54-958.
[5] SILVA J A T D, MEMON A R. CiteScore: A cite for sore eyes, or a valuable, transparent metric?[J]. Scientometrics, 2017,111(1):553-556.
[6] POLJAK M. Coverage of Acta Dermatovenerologica Alpina, Pannonica et Adriatica in Elsevier's CiteScore index: a new tool for measuring the citation impact of academic journals[J]. Acta Dermatovenerologica Alpina Pannonica et Adriatica, 2017,26(1):1-2.
[7] VANCLAY J K. Impact factor: outdated artefact or stepping-stone to journal certification[J]. Scientometrics, 2012,92(2):211-238.
[8] 刘雪立,盖双双,张诗乐,等.不同引证时间窗口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以SCI数据库眼科学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 1509-1512.
[9] DELLA S S, GRAFMAN J. Five-year impact factor[J]. Cortex, 2009,45(8):911.
[10] 刘雪立,盖双双,张诗乐,等.“非可被引文献”的引证特征及其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J].编辑学报,2015,27(5):495-499.
[11] 盛丽娜,顾欢.基于文献类型矫正影响因子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202-1207.
[12] FALAGAS M E, PITSOUNI E I, MALIETZIS G A, et al. Comparison of 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 and Google Schola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J]. FASEB Journal, 2008,22(2):338-342.
[13] 刘筱敏,孙媛,和婧.Scopus与SCI来源期刊影响力差异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71-1177.
[14] MONGEON P, PAUL-Hus A. The journal coverage of Web of Science and Scopus: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Scientometrics, 2016,106(1):213-228.
[15] Hernández-González V, Sans-Rosell N, Jové-Deltell M C, et al. Comparación entre Web of Science y Scopus, Estudio Bibliométrico de las Revistas de Anatomía y Morfología[J]. Int J Morphol, 2016,34(4):1369-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