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
2019-03-06江镕
主编 梁光源
从新闻宣传转到杂志出版,对于梁光源来说,是职业生涯又一种新的飞跃。虽然在内容生产上,可能都是采访,都是写稿,没有实质变化,但在运作模式上,却从“短平快”转到了“深挖掘、大篇幅、长周期”,要转变、要适应、要深入思考、要细心揣摩的地方还真不是一点半点。但是灵活多变也一直是光源的标签,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些事情也难不倒他。寻找线索、积累素材,研究写法,大不了就是重头再来。
在编辑部的这六年里,除统筹负责部门事情,按期出版杂志外,光源花费心思最多、最深感责任重大的栏目就是“每月聚焦”。每年12期,每期3篇稿件,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江门、湛江、茂名……,为写好每一期聚焦内容,他都要接连跑几个市,采访不同职能部门,对不同的行业做深入调查。环保信用管理能否规范企业行为、挂牌督办环境问题现状调查、排污许可证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线监测数据要保真、农村垃圾处理之路在哪、扬尘污染如何防治、困境中的土壤修复、淘汰黄标车之路、船舶污染不可忽视、油气污染不容小觑、垃圾焚烧其实不可怕……环保方面的重大选题、小选题,他写了个遍。在责任与担当中,他忙碌并快乐、辛苦并充实。现他与业内专家学者探讨相关污染治理现状时,也总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上一两句,腼腆中透露着一种自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在不断采集一手资讯、获知最新动向、文章通篇布局过程中,他的能力得以拓展,思想日趋成熟,也深知前路漫漫,求索无涯。
副主编 江镕
自碩士研究生毕业后,江镕就来到了宣教中心编辑部工作,不知不觉间已成为杂志的“三朝元老”。可以说和《环境》杂志相伴十余年的时光里,饱含了她的青春与激情,铭刻着她的光荣与梦想,书写着她的拼搏与奉献。
在杂志中,江镕最擅长、最投入,倾注感情最多的就是“绿色人物”这一栏目。每一年,12位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几乎都同样怀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初心、持有绿色和谐发展愿望的人们,既丰富着杂志的栏目,也丰盈着她的内心。她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在和受访者的沟通交流里,在倾听他们故事的过程中,她思考人生,关怀人性,激扬文字,思绪翩迁,和受访者一同找寻来时的路径,也展望未来的走向。
在生活里,江镕也是一个紧跟潮流发展趋势、善于把握时尚热点的人,对于大众传媒的变化发展、网络载体的更新都密切关注,所以她对于写作的手法和侧重角度也始终在进行探索与追求,希望能够不断求新、求变,做到至臻、至美。
副主编 丁媚英
作为和江镕同期来到编辑部工作的一位年轻的“老同志”,套用“开心麻花功勋演员”的说法,丁媚英也称得上是杂志的“功勋员工”了。在筚路蓝缕、并肩战斗的岁月,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虽然性格上具有互补差异、风格上时而不尽相同,但“三观”基本一致,决定了她们在工作上的珠联璧合、齐心协力。
在工作中,她体现出一位“金牛座”的典型特征,务实、坚韧、精打细算。基本上交办给她的任务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哪怕自行加班,哪怕回家忙碌,总之她会想出各种办法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
本是美编出身的媚英因为工作需要,在前几年就转成了文字编辑,独立负责一个栏目的组稿和采写。要知道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不经历痛苦的打磨就难出成型的作品,所以她就克服重重困难,一点点练习写稿、熟悉采访、策划选题。到后来她书写的稿件不仅可以成为杂志的重头文章,还在《广州日报》《南方日报》《中国环境报》予以刊登,一举也夺得了“广东环境好新闻”的一等奖。
编辑 郑秀亮
如果说到“高产”,编辑部就非郑秀亮莫属了,这位勤勉、积极的小伙子一直担任着杂志的“稿源担当”。采访、写稿、出差,出席会议、筹备活动、对接企业……忙碌是部门的常态,也是秀亮的常态。有一阵他连续出差10多天,简直到了“我不在出差就在去出差的路上”的程度。不过天道酬勤,到编辑部的7年多时间里,秀亮也是一路成长,一路进步,对各类行业的状况越来越了解,对环保工作的形势把握也是越来越有高度,开始向更加专业权威的资讯发布者、更加快捷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创作者的方向发展,是支实打实的“潜力股”。
而几年来的历练也让这位曾有点文人清高气质的小伙子变得更能“俯下身”“接地气”,时常从奋笔疾书中抬起头来面对各种繁琐庸常的事务,在活动中主动完成联络公司、修正方案、现场控制、协调沟通、总结等一系列工作的全程跟踪、把控,对各项工作变得越来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美编 李恩
李恩是部门最新的一张面孔,2018年6月份才正式加入编辑部这个大家庭。虽然从事美编工作,但是却丝毫没有非主流的那种随性、不羁,相反她踏实、勤恳、做事麻利,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她的个人气质和部门的整体风格正相符合,大家都觉得招聘她来到杂志真是招对人了。
筹备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的时候,李恩承担起大量设计方面的工作,背景板、签到台、奖杯、证书的图稿都经由她的手中制作完成。作为一名入职还不到半年的新同事,能很快把握恰当的风格,运用准确的表达也并非易事,但善于动脑、勤于琢磨的李恩却能迅速进入角色,带给大家惊喜。比如当大家翻开从前的资料,说到30周年纪念设计了自己的logo时,第二天她就拿出了40周年纪念的logo设计稿,而且一做就是4个备选方案,使用了不同的形式和配色,让人眼前一亮。创刊40周年座谈会结束之后,来自各方面的好评不断,大家都说活动大气庄重又热烈丰富,而这也和李恩现场的整体设计、流程控制密不可分,真是军功章上,有你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