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专题
2019-03-06陈娟宋加喜
陈娟 宋加喜
一、直击高考
★核心考点
考纲中涉及本部分内容的主要考点有两个:①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考点:①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②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③交通运输点、线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⑤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考情解读
考题情况:最近几年高考涉及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相关知识较多,如澳门交通状况、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甘德国际机场、兰新铁路、白令海峡、内格罗河、美国南部沿海运河、高铁、天津港、“一带一路”、京津冀鐵路、巴拿马运河、泛亚铁路、极地航线、尼日尼亚铁路、107国道、上海港、厄勒海峡跨海大桥、洛比托铁路港口、江苏和福建铁路网、京张铁路等。
考查知识:从近年高考试题看,考查的知识主要集中在: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优缺点的比较。②交通(站点,路线)建设和运行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区位条件的分析。③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及其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人口迁移或流动的影响。④认了地域活动及其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际合作等方面的影响。
考查能力:①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和图形表述中获取人类地域联系相关知识,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人类地域联系定性、定量的信息以及判读和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人类地域联系信息。②能够调动和运用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③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人类地域联系的方式和发展变化,运用所学人类地域联系及其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现象与规律,分析现实的地理问题。
★命题视角
与本专题相关的试题一般有以下命制特点: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交通网络或某一交通线、点的建设及其变化对聚落、商业网点等的影响。重点关注重要交通线的自然区位条件以及交通发展对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命题方向:交通线的区位选择、评价及其特点。以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材料,或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坐标图等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的主要区位因素,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聚落形态变化图考查交通布局的变化。通过交通变化考查商业中心布局及变化。以区域图切入,通过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分析或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某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生活中的一些交通现象如速度变化、方向变化的特征,规律和原因的分析。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图1)
★重点剖析
基础考点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交通运输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表1)。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表2)。
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表3)
3.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网是由各种交通运输线(如公路线、铁路线等)、点(车站、码头等)共同形成的网络。
运网密度。运网密度是地区各类交通运输线路总长同地区总面积的比值,用来衡量交通运输网的发育程度。运网密度越大,地区交通运输通达性越强;运网密度越小,地区交通运输通达性越弱。
合理运输。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来看,在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条件下,选择运距短、运力省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路径,在社会劳动消耗最小的情况下,迅速、优质地完成运输任务。
综合运输。合理布局产业和调配运量是实现合理运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综合运输是实现合理运输的重要手段。综合运输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有以下两个重要方式: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如联运;实现运输结构的合理化。
4.城市交通
(1)主要特点。城市交通运输的特征因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相同的。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乡村相比,主要特点是:①城市交通运输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性——城市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②城市交通运量时间分配的变化性——城市中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城市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城市中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④城市道路规划的必要性——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很大的城市空间。
(2)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随着城市中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交通问题是许多城市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建议措施如下: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的有效措施,也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②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合理规划停车场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③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可以人为控制减少交通拥挤现象的发生。④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多核心的形成,可缩短出行距离,减缓交通压力。⑤错开上下班时间,可错开交通高峰,可增设潮汐车道。
基础考点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表4)。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图2)。
(3)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表5)。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生态建设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 ][表5 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2.交通运输点、线、网的区位选择(表6)
基础考点三: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商业网点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山区地形崎岖,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业网点少于平原地区。山区商业网点多布局在地形平坦地区,并沿公路布局。商业中心区位因素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图3)。
基础考点四: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及其影响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兴衰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表7)。
[变化 影响 案例 新的交通方式发展 城市地域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 嘉兴的城市形态随水路(江南运河)和陆路(沪杭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发展速度加快 某种交通方式衰落 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不变 随着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建成,使沿线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发展速度缓慢 ][表7 交通运输兴衰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变化(表8)。
[时间 交通运输方式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变化 古代 水运 沿江、河、湖泊分布 条带状 陆运 交会处发展为城市 团块状 近代 铁路、公路 沿铁路、公路分布 沿交通轴发展,聚落多成星状形态 现代 综合运输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并以此为主要发展轴 多方面分散扩展,形态更多、更灵活
如株洲市主要沿京广铁路发展。武汉市位于汉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空间形态呈沿江分布特点 ][表8 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变化]
2.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表9)。
[区域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 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 小 平原 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公路分布 大 ][表9 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原因: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即以交通最优为原则。还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即以市场最优为原则。表现: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市区中心或市区街角路口处。
(3)对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大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集镇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基础考点五:生产活动中工业地域的形成
★复习策略
1.建立考点之间的知识联系
绘制思维导图建立考点之间的知识链,是宏观掌握全部内容的可靠办法,避免知识点遗漏,也是进行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可视化、综合化的图像。对交通运输而言,知识点较多,如能以思维导图和知识链建立联系,更能便于理解运输特点、发展趋势、布局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图4)。
2.掌握适合的复习方法
(1)加强案例分析,深化理论,掌握分析方法。如通过对上海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进而对天津、广州、鹿特丹、马赛港进行分析。通过掌握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法,举一反三地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教师要注意总结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2)运用对比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关注时事,了解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并与相关地理知识相联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3.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常规教学要求学生从运价、速度、运量、运距等方面综合考虑,首先要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货运需要,先看距离、运量,再看运费,用优选法来选择运输方式。另外,还要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以及一些特殊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充分利用地图掌握主要港口、铁路的分布规律。①我国主要铁路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的分布规律。②世界主要港口和航海线的分布规律。③我国主要港口的分布规律。利用案例进行区位分析。铁路的区位因素主要侧重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港口的区位因素为水域条件、陆域条件、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航空港的区位因素看中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
(3)关注重大交通线路工程建设。①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杭州湾南北两岸,扩大上海港的经济腹地。②中巴铁路建设—扩大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③琼州海峡海底隧道—连接海南岛与大陆,加速海南岛的经济发展。④港珠澳大桥—“一国两制”方针共同开发的首个大型交通工程项目。
4.具体內容的复习侧重点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采用表格对比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在运量、运费、运速、连续性以及适于运输的货物等方面的特点,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示例进行应用。同时要结合需求,注意特殊情况下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交通运输线、点、网的区位因素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掌握影响交通运输点、线、网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三个方面。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这三大方面的理解,并通过不同案例,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建设的意义,可以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例,然后同样采取案例突破的方式来进行复习。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应分析新的交通方式的发展和某种交通方式衰落两个方面带来的影响,结合历史和现在的地图来分析是最好方法。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密度和位置两方面,结合所在地区的实例分析,并补充其他例子。
5.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仔细阅读题目找关键词,掌握题目中表述的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通过大量读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注意地理术语的使用和准确表达,阐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或原因时能按要求作答。
6.加强地理实践
本部分内容和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应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视频剪辑、虚拟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和野外考察等方式展开地理实践活动。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人文地理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新的发展理念,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者其他地理工具,使学生能够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8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图5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模块体积大、重量大,即运输量大,修建港口可以保证模块运输和运营的稳定进行。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需考虑北冰洋沿岸地区和鄂毕河沿岸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2)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可以缩短该地天然气到目标市场(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距离和时间,进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
审题:①“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答题时要考虑开采、运输、销售等方面。②“模块体积大、重量大”——要求有大运输量且相对廉价的运输方式,即海运。③“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相对于传统的马六甲航线距离短。
参考答案:(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方法技巧
人类地域联系有关的高考题往往会落实到情景化的地理背景中,地理背景多采用文字说明,图表信息等展示,所以面对此类题目可遵循以下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充分获取材料中有关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有关信息,如交通状况和交通区位条件,尤其是与主要设问有关的信息,要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其内涵。
第二步:深刻理解题目的要求,利用图文材料当中获取的信息,充分调用人类地域活动有关知识,如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区位条件、人类地域联系的影响等。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调取能力。为了实现知识的顺利调用,平时应增加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还要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分析题目的要求,深刻理解题目的内涵,使用有关知识作答,在做题中注意条理清晰、用语专业、切合要求。
★拓展训练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km,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橋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斥资700多亿元,于2010 年开始修建,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小时。结合图6,回答下列问题。
1.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策的需要
B.建设技术水平提高
C.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D.增加投资
2.港珠澳大桥中6km为隧道,主要原因有:
①减少台风危害 ②保护海洋生物 ③利用通航 ④避免海水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港珠澳大桥设计初期还有一条支线通往深圳,最后取消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施工难度太大 B.建设成本太高
C.市场需求较小 D.对环境破坏太大
参考答案:1.C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