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
2019-03-06唐晶晶康同杰
唐晶晶 康同杰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育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案例探究式教学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科学性、有效性得到当代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文章以湘教版必修Ⅱ“城市空间结构”(第2课时)为例,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角,重新剖析和构建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案例探究式教学;城市空间结构
一、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及功能区分类;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宁波市规划图,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及功能区分类。
空间视角:通过宁波一些具体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的观察与分析,说明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宁波部分路段地价资料,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学生利用宁波市石化区湾塘新区的规划资料,评价这一规划的合理性,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观看宁波城市宣传片,对宁波部分功能区分布与特点的查找与分析,对宁波市部分地价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宁波石化区湾塘新区规划的评价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城市规划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设计思路
1.案例选取
宁波市第三中学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他们在平时积累了不少关于城市的感官认知。通过前一阶段的地理学习,也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但他们对城市的功能区相关内容了解较少,也很少系统地分析和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导因素。故本节课选取了学生家乡——宁波市作为研究对象。
2.情境创设
教学伊始以宁波城市宣传片引入,视频展示宁波地标建筑、生活情景、当地风土人情等,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流程及核心素养分析
环节一:“猜一猜”
——了解城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功能分区
(1)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学生观看宁波市宣传片视频,列举所出现的地点,阅读教材P29“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表并说出它们所属的土地利用类型。
(2) 读图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单。工业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主要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学生根据图1,完成学习任务核心素养分析:了解城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为此部分教学内容的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指的是学生在长期的地理学习中应当掌握的基础性、通识性知识。这是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识记”类要求的考点,也是他们进入社会后受益终身的常识性知识。
城市用地类型通常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商服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它们在空间上集聚成片,往往形成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这部分内容如果仅仅让学生阅读书本直接获取答案,既会觉得枯燥无味,也很难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本次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播放家乡宁波市宣传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不仅如此,通过提前布置观察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既培养了学生欣赏美、感知美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当学生列举出视频中出现的一个个地点后,再让他们回归书本,阅读教材“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内容,分析这些地点分别属于何种土地利用类型,使“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这一教学目标得以轻松突破。之后,教师抛出宁波市近期规划图,让关于土地利用类型知识再次生活化、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读图可以得出,城市中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商服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当它们集聚起来,便形成三种常见的城市功能区。至此,“了解城市功能区”这一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并培养了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视角,提升了学生地理实践力。
环节二:“填一填”
——探究城市功能区分布及特点
核心素养分析:学科知识仅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要转变知识的获取方式,倡导深入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形成“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至关重要能力。一切知识,只有在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能转变为素养发展过程[2]。
城市功能区分布及特点建立在城市功能区分类的基础上,是这一知识点的深化。对“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重难点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这部分教学内容仅仅通过学生读图来归纳分析是不够的。本教学环节提供了几个学生极为熟悉的城市功能区案例,让学生在宁波市概况图中标注出来。此活动设置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入问题的探究活动。基于城市功能区地理位置的定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逐渐找出城市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和归纳出城市功能区的特点。这一实践活动过程,更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探究等核心素養的培育。
环节三:“想一想”
——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自主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三。①读宁波市三江片部分商业街地价图(图3),归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以商业区为例)的主要因素。②除了图中体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外,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核心素养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教学重难点,交通运输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文化因素是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教授学生“核心知识”时应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即素材选取应具有较强针对性,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素材呈现应简洁、直观、明了;活动设置应基于前面知识的铺垫,而不是“空中楼阁”“无中生有”。只有这样,地理素材才有其研究意义,教学效果才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科素养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基于上一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本教学环节中,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沿宁波市地铁一号线部分路段的地价入手,从而让学生快速、精准地得出地价(经济)是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影响地价的因素又与交通运输状况、距市中心的远近有关。另外,举例说明其他影响因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敢于脱离教师和书本,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现象、挖掘地理原理和总结地理规律。
环节四:“试一试”
——评价城市规划方案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四,并派代表发言。读宁波镇海石化区湾塘新区位置图(图4)与宁波石化区湾塘新区规划图(图5),评价此规划方案。
核心素养分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核心素养不可能由教师直接教出来,必须通过问题情境中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培育出来。评价宁波镇海石化区湾塘新区规划方案这一实践活动的设置,正是旨在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这四大核心素养。学生合作探究中的畅所欲言、上台表达观点、激烈思辨、提炼要点,使得课堂探究问题和思辨氛围浓厚,绽放出不少思维火花。
本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疑问,从而进一步探究质疑,师生、生生共同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人人都能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学习氛围。虽然不同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深度不同,但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实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 胡继中.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六导”教学策略设计探析——以人教版“宇宙中的地球”为例[J].地理教学,2017(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