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课本剧写作 提高学生描写能力

2019-03-06张学策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6期

◎张学策

描写是重要的写作素养之一,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在现有教材文本教学中,通过引入课本剧写作,来观照学生的描写能力发展,结合课本剧中的提示、台词等让学生进行补写,发展语言想象力,增进阅读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从中锻炼写作能力。新课标提出,学生应该能够写出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能够写出真情实感,能够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等。课本剧写作,无疑为发展学生的描述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课本剧写作更能促进学生描写能力的发展

与单纯性的写作教学相比,课本剧写作是基于课本选文,由教师主导的情景剧的二次创编活动。在这个情景剧创编中,利用“不完整”的选文,为学生提供补写台词的契机。事实上,在课本剧写作实践中,更能发展学生的描写能力。表现在三方面:课本剧写作形式生动、多样,具有良好的趣味性、表演性,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激发学生的描写热情,将学生内心所想到的人物、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课本剧写作中,学生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丰富舞台剧情,提高舞台表演效果而写。二是课本剧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描写习惯。在课本剧写作中,舞台提示、台词的设定,都需要学生自己根据选文来进行创编,每一句话、每一处提示都是描写。对描写的多次、反复应用,增强学生写作实践中的描写意识,并将之迁移到写人叙事中,培养描写习惯。如对于过去的“小红说”,通过补写可以转变为“小红委屈地说”;“小红喊道”补写为“小红兴奋地喊道”,这一描写性内容,丰富了人物情感与神态。三是课本剧写作拓展了学生描写视角。通常,在课本剧表演中,需要融入学生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等多种描写内容。借助于课本剧写作,学生可以从多个视角来描写剧情发展,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如“小红委屈地说”,在融入动作与语言描写后,变为“小红擦着眼泪委屈地说”;“小红兴奋地喊道”,变为“小红舞动着双手兴奋地喊道”。同样,在环境描写上,也从过去的“一天早晨”,变为“当太阳从东方升起,一道道红光洒在屋顶上,圆圆的太阳好比红红的脸蛋、娇嫩而热烈……”。

二、课本剧写作融入描写能力的主要方法

在课本剧写作教学与描写能力发展融合中,主要从描写能力的评价、课本剧的编写、写作教学设计三方面来完成。

(一)描写能力评价

描写能力在运用时,需要明确其评价体系。通常,结合课本剧写作,我们要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参照具体的评价指标,来确立学生的描写能力评价依据。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描写能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主要关注学生写话能力。如在叙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补充课本剧台词。第二层级为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主要通过对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特点的修饰,来补充和丰富课本剧对话内容,增强人物形象特色。第三层级为增强叙事情节的发展。主要借助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修饰语言,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来突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氛围和人物情感。这一层级的课本剧台词语言要求较高,需要符合课本剧人物身份,语言表达要与人物性格相匹配。

(二)课本剧的编写要点

在课本剧编写环节,需要把握三点。一是课本剧的创编要选择合适的文本。如在三年级学生描写能力发展中,对课本剧选文的选择,要兼顾叙事性文本特点,能够展示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及特点,还要强调人物对话关系,对课本剧提示语不能太复杂。以“陶罐与铁罐”为例,该文在阅读时,利用分角色朗读最具教学实效性,但如果应用课本剧创编,因为提示语过多,给舞台表演带来了局限。因此,在该文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对话内容直接转换为台词方式,由学生进行分角色演练,了解和学习人物语言的描写方法。再如,在《将相和》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创编课本剧,以蔺相如觐见秦王,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地语言对话,融入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丰富课本剧的表演效果。很显然,该文在课本剧创编中可以发挥学生的语言想象力,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台词进行生动描写。二是遵照剧本创作格式要求。课本剧写作也是剧本的一种形式,但不同于专业剧本格式,我们在创编课本剧时,可以参照《半截蜡烛》一文格式。通过分析该文,课本剧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对话、台词、舞台提示等内容。通常,台词与课本内容具有较大联系,而舞台提示语,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场景转换等说明。当然,场景的说明,也是对故事情景的重要描写。三是符合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课本剧的编写,要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相适宜。通常,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其对课本剧的领会、感悟能力有所差异。以二年级《坐井观天》课本剧创编为例,作为低段学生,主要侧重于语言、神态的描写。在描写青蛙时,“你从哪里来呀?”对青蛙神态的描写,可以用“呆呆地”、“一下子来了精神”;但如果我们将青蛙的神态写成“呆若木鸡”“精神焕发”等成语,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显然是不理解其意。

(三)课本剧的创编设计

创编课本剧,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课本剧写作教学设计,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入手,来优化课本剧的“演”与“写”,贴近学生写作水平,发展学生描写能力。以二年级《坐井观天》一文课本剧写作教学设计为例,该文课本剧创编目的,主要发展学生初级描写能力,学会对人物动作、生态、语言的描写。在人物设计上,以青蛙、小鸟两个角色为例。主要剧本片段有三处对话:一是青蛙与小鸟问候,青蛙问道(神态是呆呆地)“你从哪里来呀?”小鸟(动作是扇动翅膀)回答“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下来找水喝”。二是青蛙与小鸟谈论天空,青蛙(神态描写,侧重于嘴巴)“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大”,小鸟(神态描写,侧重于眼神,还有动作描写,侧重于翅膀)回答“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三是小鸟请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神态描写,侧重于笑)反驳小鸟说“我天天坐井里,不会弄错”;小鸟(神态描写,侧重于笑)回答“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在这个课本剧创编中,主要结合青蛙、小鸟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也让学生从中来辨析故事的意义。

在中段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一文课本剧创编设计中,我们可以引入动画,让学生先看动画,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梗概;接着,预设课本剧,对照动画补写台词和提示语。然后,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挑选学生分别扮演张三、李四、车夫、朋友等。为了突出课本剧的情境,提示语:在大街上,一辆马车飞奔着,车夫挥舞着马鞭,坐在车上的张三,将头伸向车外张望。李四与路人在行走,马车飞驰而过。紧接着,车夫一声吆喝,将马车停在路边。张三与李四相识,在路上碰面后开始对话。李四(神态描写)问道:这不是张三吗?你要去哪里?张三(神态描写)回答:我要去楚国。李四(语言和神态描写)答道:楚国在南方,你为何向北走?张三(语言和神态描写)回答:没关系,我的马跑的快。李四(语言和神态描写)回答道:即便是马车跑的快,也是离楚国越走越远啊?张三(语言、神态描写):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李四(神态描写)问道:你什么时候到楚国?张三(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回答: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我要赶路了,回见。路人(语言、神态描写)回答:这个人真可笑,楚国在南方,你硬要往北方走,你的马再好,车夫再有本领,盘缠再多,也是离楚国越走越远。李四(语言、神态描写):这个张三啊,真是南辕北辙。

在高段五年级课本剧写作教学设计中,我们以《杨氏之子》为例,在课前,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剧本,以小组合作方式,对课本剧的提示语、台词进行补写,并在小组内进行饰演。作为课本剧,明确时间为晋代,地点为杨家,人物为杨先生和其九岁孩子,孔君平为大官。故事缘由为孔君平走访杨家,与其子进行对话。我们将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作为舞台剧主体,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丰富人物言语、神态、动作、心理、外貌,并结合事件发生环境,让学生去理解、体会人物情感与语言特色。最后,根据小组饰演效果,在班级进行整理汇报,分别让学生进行各组评价,探讨课本剧创编的优点和不足。借助于分组讨论与交流,来完善课本剧创编,也让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和改进描写手法,提升课本剧创编质量。

三、结语

在小学生描写能力培养中,课本剧写作的运用,将课文教学与情景剧创编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站在人物角色立场,去把握人物思想、情感、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提升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细心观察、掌握描写技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