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2019-03-06沈小瑜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6期

◎沈小瑜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人文精神在其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精神的传递需求,不断根据高中群体的学习特点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此类情况,笔者将结合人文精神的渗透情况,认真分析总结人文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的教学选材应该具备人文特性,中学语文课文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又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流畅的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此外新的课程标准还指出高中语文的课程必须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优势,语文教学的素材选取需要弘扬进而培育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优秀因子,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对中国文明的热爱之情,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特点,学习规律,顺应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品格。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转变观念,创建和谐、健康、充满人文情怀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品格与个性。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纵观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文精神的发展都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是提升个人修养的内在力量,是民族团结的融合剂,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帮助一个国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文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古今中外对人文精神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对其含义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总结出四种比较典型的定义。第一,人文精神包涵人文和精神两个部分的内容,人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精神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人文精神则可以概括为“一种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主张,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第二,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取向和生存价值追求的问题,表现在对一切事物都给与积极的态度,充满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第三,人文精神强调与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既要以人为本也要注重宇宙间其他生命的价值;第四,人文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的,包涵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等精神内涵。

二、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存在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笔者将课堂上人文精神的讲解进行分类汇总,概括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一)任课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虽然课程改革不断强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但是在课程紧张的高中课堂上这种教学理念并未得到真正的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对导学法、情境设定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代替学生鉴赏文章,代替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不分析不思考;而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上,而不是根据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片面地以学生的成绩论长短,忽略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关于课程的设置,语文课时相对合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知识点的讲解、试卷的分析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形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能否通过独立的思考形成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情状的标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反复的琢磨、思考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碰到相关的情境就会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转化为学生认知和三观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智慧,但是通过调研目前高中院校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学生对文本类文章阅读的时间太少,学生根本无法形成全面完整的理解,而大多数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三)教师没有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依赖于考试重点内容,一切教学活动都服务于考试,教师将剖析文章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但仅仅停留在“就课文讲课本”的层面,对于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传达的情怀未能与现实生活、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文章的主旨、艺术特色却仍然无法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情怀。

三、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渗透策略

语文教育学家于漪女士曾经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她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的影响十分的深远,通过语文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内涵、有情怀、有追求的青年,当前的语文教学显然并不理想,为了让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传递更多的人文情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渗透策略供教师们参考。

(一)教师坚持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基本力量,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也是帮助学生建立人文情怀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深远的,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先做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工作,教师首先要夯实自身人文情怀,通过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提升自己。教师的知识积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中传递的人文精神,而这个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完成。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等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阅读和积累,因此建议教师筛选出优质的书籍,不断充实人文知识储备,拓宽自身视野,提升品味修养,完善个人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启迪学生。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渗透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对人文环境的营造,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人文精神传递方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中去。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信息,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或励志奋斗,或忧国忧民,或诚信友善、乐观向上,这就需要教师将这种人文情感转化为能够打动学生的教学氛围。好的传递人文情怀,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然后以此为基础,以课本情感力为支撑,激活学生接近课本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以高中课文《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学单纯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枯燥之感,再加上这篇文章要求背诵记忆,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再度降低,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人文情怀的相关探讨,例如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马丁路德金生活在怎样的美国社会结构中?”“为什么说黑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权利?”“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体验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通过类似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人文精神渗透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中

师生平等是人文精神传递的重要桥梁,学生和教师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打破传统的教师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模式,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质疑。教师对于学生的表达要给与中肯的评价,广义的评价之外还包含这教师的手势、表情、衍生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影响,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堂评价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真实客观,不能一味地批评或表扬;第二,评价的语言要丰富,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问题而异。

(四)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丰富高中语文课堂

由于高中生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高考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进入哪所高校深造学习,因此教师常常把学生的高分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也就造成了“考试考什么,老师讲什么”的现状,脱离了学生的成长需求,生活经验,导致语文学习变得单调乏味,为此,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丰富语文课堂,弘扬人文精神。

总而言之,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但是目前的一线课堂教学对人文精神的渗透存在诸多不足,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与中肯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创设具有人文情怀的授课氛围,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走出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