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进行写作迁移
2019-03-06◎徐华
◎徐 华
通常我们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都会使用教材文本并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方式。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被以下几个问题所困扰着:读些什么而又写些什么呢?在读和写之间,应该把重心放在“读”上面还是“写”上面?又该如何把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呢?一旦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学生就只会读而没办法把读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读写结合也只是一句空话罢了,当然,这样的教学也是毫无效果的。笔者曾在一次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上开设《学会抒发情感》一课,中间不断修正不断进步,希望各位参鉴。
第一节课一进入课堂模式,我就开始和学生聊起天儿来。主要和他们说了几点意思:第一,介绍自己尽管在来的途中一直堵车,但是仍竭尽全力在上课铃声敲响地前一刻赶进了教室,而没有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第二,虽然今天的课我已经充分准备过了,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居然忘记带本应该带来的课堂教学材料了。第三,其实刚刚所有的阐述都是我晚上所梦见的内容。
接着,我便邀请学生就我刚刚说的三点谈一谈他们的感想。经过一番交流,我便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写作中都会使用哪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抒发你的感情呢?学生则展开了一番讨论。接着笔者通过《我的母亲》里的几个典型句子,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探索这些情感特点所在。在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本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进行了解之后,我便开始向学生展示《最好的妈妈》这篇短文,要求学生了解并感受这个故事中的情感,从而说一下自己的感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买尼沙汗·沙吾提这位新疆妇女,他们尽管家境贫寒仍收养了一名汉族弃婴,历尽千辛万苦,将其抚养成人的故事。尽管在作文课堂上,也有一部分同学写出了精彩片段,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和笔者的期望还是相差甚远。
原因出在哪里呢?笔者回顾了一下本节课,在内容上,本节课依旧是读写结合,并以读来引写。在结构上,教学流程也是从“读”到“写”再到“评”。在效果上,尽管反应热烈,但教师所授内容并未让全班同学完全摄取并更好地抒发出来。换句话来说,学生并没有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并生成写作迁移能力,所以笔者之后才会陷入无尽的失落中。经过数次反思,并和其他教师进行多番讨论,笔者便改进了教学方法从中提取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读与写相结合并形成写作迁移的方法。
一、教学起点须准确
邓彤老师曾说过,判断一节写作课好的标准不是“教什么”,也不是“怎么教”,而是“从哪里开始教”。这里的“从哪里开始教”便是说的教学的起点。众所周知,学生的基本学情是由写作的基础、写作的问题和写作的情绪所结合而成的。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的基本学情的基础之上,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施教,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可是当前的形势是,就算是本班教学,我们教师也基本做不到从学生的作文学情去考虑教学起点,更不要说对那些对不了解的孩子授课了。我们语文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情况下教学无异于坐井观天,毫无头绪。
第一次课中,笔者采用和学生聊天的模式首先也起到了活跃气氛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能否对于小细节抒发情感有了些许了解,也就是所谓的了解学情。不过效果上还是差强人意的。具体原因在于,一则个别同学的情感无法代表全班同学的,无法映射出整个集体的写作水平与写作问题所在;二则我们的确需要对学生抒发情感方面进行指导,但是,他们所缺乏的是哪一方面的就不得而知了。
在进入第二节课之前,我便与本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一番沟通,并翻阅了他们的作文本和随笔本进行了解。其中有一篇练笔《这就是父爱》,班上基本上都是抒发情感式,而他们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情感空洞,句式简洁,表达单一,看着千篇一律,无比乏味。经过一番观察,笔者立刻改变策略,把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番调整,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学”上。从下面一系列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还是收获满满的。
观察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了新知识,要看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而我们教师就必须研究透彻了,并按此依据开始教学。学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教师如何能研究透彻是一个难题。在写作教学中,教学起点也只有调查、作文批改和访谈。那我们在这里需要调查什么?作文批改过程中要关注些什么?访谈时需要了解些什么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动一番脑筋好好思考。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考虑:
1.写作经验引导着学习兴趣所在。笔者为什么会在第二次课之前翻阅学生的作文本和随笔?当然是去熟悉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点了。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能体会到学生对于亲人的关怀备至,但他们一般都由于文字匮乏而没有足够水平通过文字来表现。而我们的学生当然也是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有别出心裁的表达能力的。这两者便可以使学习兴趣与教学起点融合,从而让学习迁移达到更好的效果。
2.知识基础决定了教学起点。学生写作的内容是要根据其阅读内容与认知相结合来确定的。众所周知,教学阅读与教学写作还是有差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做到序列化。读写结合的方法中,能让写作内容与阅读教学保持一致,并由读自然而然地生成写,这才是最佳方法。一般情形下,阅读教学则包括:体会文中感情和其使用的表达方式;模仿文章结构;感悟文中多角度细节描写。而阅读教学进行之后便可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确定写作教学内容为:选材(筛选出最真挚地情感素材),有感而发(抒发真情实意),安排好结构,将感情如图画般呈现。这里的写作教学都是基于学生的阅读,并实施在具体的教学中去,更好地诠释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价值须发掘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中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读什么”。我们教材上的文本都是最经典最具有标榜意义的,我们语文教师则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这样说来,我们教师则需要对教材文本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感悟并进行发掘。所有得到人们认可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皆能说明“该如何写”,不过我们读者却很难感悟出来罢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把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该“读什么”,而我们又能从读里感悟出什么,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应用于写作中去。
在首节课备课中,笔者就仔细研读了文本《我的母亲》,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表达。通过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在每一件叙事之后表达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我们一般在表达情感时通常会穿插一些引导性词语比如“如今想起”、“从这里”、“如今”······另一种是间接表达。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动词等方式将作者的情感写入描写和叙事中去,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便是“为什么”和“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却不搞明白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慨的。我们在写作教学上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只有对文章中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不过,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教学价值也不是都能适用。第一节课的时候,笔者也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但是很显然,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来自于文本中所呈现的情感方式是否学生皆为困惑,而如此多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一下子灌输下去,学生又能掌握多少呢?这里便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细细研读文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文本可选用的地方,细细斟酌,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下去。而学生在写作时也能渐渐增加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进而写作技能的提高指日可待。由此可见,在读写结合中“读”是关键点,语文教师需要慧眼识珠,挖掘文中的深意并细细斟酌,将文本意义转换成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从而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当然挖掘文本价值固然重要,但是感悟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文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是文本的中心点,这是立足于我们学生自身思想之上的,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数量来巩固思想水平。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主要是传授知识量,而非思想认识。笔者在第一节课时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作者对母亲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去表达这样的情感,却忽略了这样的情感产生的原因所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模仿性去写,但是缺失情感,进而写作能力的迁移也无法形成。经过一番反思,笔者进行调整将作者的情感与文本细节相结合,将作者的思想与他母亲的身世相结合,将作者的母亲的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样一来,文本的纹理就清晰开来,学生的感悟也就有了动力和源泉。
三、心理过程必不可少
当然,虽然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想通的。但是,阅读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写作则是表达层次上的。那我们即使对文本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不代表进行了有效的写作迁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得到的启发能不能在写作上发挥出来,写作的心理过程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写作的一般心理过程有情感的酝酿过程、用词的斟酌和不断改进三个过程。刘大为教授认为:“写作时,成熟的写作者都是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这里所说的沉浸状态,即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感而发,能在写作的激情之下将心里所想尽数表达。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反思状态,就是在写作时需要站在文章的对立面考虑:这是一个合理的构思吗?可以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吗?我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写作方法吗?这里的反思状态其实就是心理过程中的对于用词的斟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文本的提升又能彰显文本,使作品呈现更优质的状态。而在我们写作过程中这两种心理都必须具有并交替出现。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沉渐,并及时可以从沉渐中脱离开来,并进行反思,反思作者的所思所想,从而反思自己的用词与表达,进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下,逐步建立信心,呈现出最佳状态。
显而易见,笔者第一次课堂中并没有实施以上所述的训练以及引导。课堂结束前笔者请学生为《最好的妈妈》续写一个结局,从而抒发对妈妈的深切感慨。很明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所授内容与续写内容毫无关系,这时学生想将对于课堂所授内容中的情感转化在此表达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再者,教师在让学生写作的过程仅仅只是考验学生写作的过程,没有形成真正的反思。而且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创作,教师也并没有进行教学引导写作的过程。因此,写作的效果不能显现出来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次课时,笔者通过使用学生过去的一篇习作《这就是父爱》,引导同学将《我的母亲》一文归纳总结,吸取其精华并有感而发,观察自己习作中的一些使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抒发得不贴切的感情、运用得不明确的方法,进行修正,当堂将习作完善起来。这节课的设计相较上节课相比就明显效果好了许多,第一,在教学设计上这样安排,我们的学生将会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来构思并操作;第二,学生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量,从而为下面的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使自身的情感得以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抒发。
我们语文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学会由读到写完美结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写作心理。一则,我们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构思,想象和实践;二则,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情境”,即写作的环境与学生的心态。课堂氛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教师有必要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来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课堂情境也必不可少,我们教师有必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教师则更需要不断升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生可以逐步建立成就感。因此,过去我们教师采取的那些任务式,强求式,或是讲评优秀作品的教学方法均可以弃之不用了,我们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心灵上的逐渐成长,从而建立优美的语言系统。
我们想要在作文教学得以进步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有所收获,而这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们要不断提高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以及业务水平。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提高才能驾驭好课堂并将文本与写作有效结合,从而指导好作文课,进一步做好批改习作的工作,学生才能收获颇丰、日益进步。我们语文教师要胜在教学起点,将读与写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写作迁移得到发展,并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更贴切的心理感悟。若是做到了这些,我们教师才是真正的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只有学生发生了写作迁移,我们才能真正把教学作文的效果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