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03-06李厚玉
◎李厚玉
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在高中,古诗文更为显著。古诗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等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和表达训练,使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提升。
一、培养认识性阅读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认识性阅读是从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知识建构与运用表达提升。“教学千法读为本。”古诗词语言形式整饬,平仄、押韵皆有法,音节、韵律皆有度,具有工整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如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句句押韵,规范有度,朗朗上口,不仅有助于学生体悟诗歌的韵律美,还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激荡着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诗文语言精炼、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文的语言艺术,发掘汉语言的表现与魅力,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如王勃《滕王阁序》,全篇中除叹词、语助词与自我称谓,大部分都是四字句、六字句的对偶。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二、培养理解性阅读能力,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性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和探究文章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提供空间。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歌德说:“(文本)内容人人可见,意蕴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教学设计可以注重探索“形式秘密”,进而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如李密《陈情表》可以设计为:对“陈什么情”进行梳理概括,调动学生寻“情”,得出“倾苦情、说难情、消疑情、表忠情”的行文思路,进而体悟:苦情动心,君情难违;忠君之情溢于表,感君之恩动人魄。《阿房宫赋》也是这样:洋洋千言,其实“奢、亡、鉴”三个字足矣。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写作意图和作者情感就有了深刻的体悟。
三、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
创造性阅读是一种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目的的提升自我修养的修炼过程,是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孕育。
审美性阅读要求学生具备体验感悟能力。高中教学大纲规定:“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要求是围绕审美性阅读而提出的。赵师秀《约客》,本来期待的是叩门声,但听到的却是雨声和蛙声,灯芯已燃久,期客感时长,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白居易《问刘十九》是作者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语浅情深,言短味长。
创造性阅读是从原文中引申出新的思想观念和新颖见解,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异的作品。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说秦之词,设身处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利,句句精炼,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是外交辞令的典范。杜甫《秋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前人曾深挖细究出9 层“悲意”。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维得到发展,审美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批判性阅读是一个质疑与批判、解构与建构的心灵互动过程,在质疑中理解,在批判中传承,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提升。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进行多向多元的解读。宋祁《玉楼春·春景》的“闹”字,可以解读为杏花红得热烈、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墙里佳人墙外行人“闹”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龚自珍《病梅馆记》可以从教育学角度读出教育的最佳理念是“纵之、顺之”,尊重个性和差异,促进人的自由、健康、全面发展;可以从伦理学角度读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中的“普度众生”的仁慈之心和救世之心;可以从政治学角度读出对顺乎民意和顺乎人性的民本思想的呼唤,契合了群众路线的思想。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批判。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有学生质疑说:“蔺相如在外交活动中纯属胡闹,视军国大事为儿戏。蔺相如明知秦强赵弱,却坚持捧璧使秦,又撩拨秦王,激怒秦国,是一场‘真人秀’”。王夫之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指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此观点与学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古诗文教学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应有效展开语文能力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