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观及其实践
2019-03-06刘萌慧
◎刘萌慧
一、董一菲“诗意语文”相关理论阐释
(一)“诗意语文”内涵阐释
“诗意语文”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说:“‘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1],诗意能给人的心灵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所以引起人的内心感动和感发,“诗意语文”是给学生带来一种启示和感发的语文教学方式,重在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呼唤。
董一菲认为“诗意”是一种境界,更是我们看语文的角度。教师引领学生用“诗意”的眼光领悟汉语的奥妙,在课堂之中传承文化,共同欣赏文章中的春花秋月,感受人性和人情之美。
(二)“诗意语文”的教学价值追求
“诗意语文”的教学价值在于追求审美享受的教学效果,体验语文之美。
董一菲说:“我就想把自己心中的语文教给学生”,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审美,能体会文学感性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那样“给学生一个爱的信念,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善感的心”[2],这也是董一菲的教育信念,她也在为此而一直努力地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生命意识、课堂意识,坚持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以达到诗意汇融、共赢共生。诗词歌赋囊括天地、四时之大美,在诗词大海的遨游中,董一菲带着学们生体验语文之大美。
二、董一菲的“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观及其实践
(一)阅读教学观
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复归、生命的觉醒和灵魂的召唤,而这都来源于学生对阅读的把握,于是董一菲格外注重阅读教学。她的阅读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阅读是我们认识自我,对抗世俗的法宝,而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求学阶段正是同学们价值观养成的阶段,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在文本中找寻自己的精神支撑。在董一菲的阅读教学观念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做到诗意的栖居。
2.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怀
阅读给我们一种情怀,让我们在生活中更能体验他人的痛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换位思考,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方便。阅读增加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让我们变得更加的通情达理,减少我们与人相处的摩擦,减少生活的阻力。科技的发展,AI 智能的盛行,机器大行其道,我们的生活获得了形式上的方便,却降低了生活的温度,我们需要阅读来传承千万年来积淀的仁义礼智信的情怀。董一菲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执教者们只是对表层文化作有意的追逐,而忽视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怀的培养,这是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给学生一份情怀比什么都重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使物种化的人迅速进化为文化的人和文明的人。”[3]而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必定是要有情怀的。
3.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
董一菲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并通过思维来指导语言实践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教学活动,可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教学。”[3]阅读是一种思考的工具,借助阅读,我们广积博累,在面对疑惑时,更容易找到答案。很多的文学作品里展示的都是文人墨客失意时候的情感宣泄,而悲观的情感让他们的思想更加的通透与全面,“诗穷而后工”,穷途末路更能激发思绪的扩散,思考问题更加的全面、细致。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他们的思考方式,促进思维方法的多样化。学生时代又是思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的阅读,将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极深的印象,让大家终生受益。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思维这个工具,让阅读发挥促进思维成长的作用。文学阅读这门艺术最本真的,是睿智的思考,也是奇诡的想象,它交织着理性与感性,促进思维的成长。好的语文课,正是要依托这份本原,通过借助不朽的文字,让学生感悟崇高并获得这种精神力量,去观照人生,收获尊严,呵护高贵的心灵。
(二)阅读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实践
在阅读观念的指导下董一菲探索出自我独到的阅读教学方式,既“吟诵——涵泳——查询——讨论——作评”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注重情景的创设,试图让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为追求、为理想而探索,然后在场景中产生不得不发的感情,不仅给了同学们写作的素材,也给了他们写作的情感冲动。在情感的教学中,寻找最能迸发激情的词眼诗眼,唤起同学们心中原始的情感体验,以获得共鸣,培养孩子们的“诗心”“琴心”。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体现阅读教学观念,董一菲找到了她的阅读方式的具体实践方式。
1.渲染氛围,加强体验
阅读教学要营造出课文的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拉入课文的情境中,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针对情境的营造,董一菲提出了具体的方式。
第一,通过诵读的方式,以诵造境,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披文入境,通过朗读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老师指导学生的朗读,把握语言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此来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意味,加强对文章字里行间的理解。
第二,就是以语造境,在文章的导入过程中,这点显得格外的重要。面对一篇新的课文,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可能完全不能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景象。
导入时,需要介绍相关的课文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由“拒学”“苦学”转为“要学”“乐学”。在《葡萄月令》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语言风格,董一菲的导语引用了清代周济的一段话: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4]
从古代的美妇人的装扮风格入手,到文人的词风,随后推崇一种不掩国色的本色美,她直接针对本文的教学目标——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董一菲喜欢营造一种诗意唯美的课堂气氛,这是她的风格,“每一则导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根据不同的专题,风格或粗犷,或细腻,或轻松,或庄严。”[5]
提问时,要对学生的回答做鼓励性的反馈,让学生在问题的回答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最好是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执教《世说新语·咏雪》时,董一菲问学生什么是“咏絮才”?学生出现了理解的困难,董一菲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再次询问学生“谢安前文问‘大雪飘飘何所似?’侄子回答‘似撒盐’,而谢道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文章为什么如此写?”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二人回答的对比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对“咏絮才”就有了初步的理解,相信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去自我探讨课文内容。
点评时,她不只是对文章做简单的总结,而是能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在课文中学习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的语文活动,以此追求语文的实际价值。在对话用语中,她践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对话互动原则,追求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总结时,她能很好的进行升华,这体现出她对语言最佳的把控,或者是总结同学们对主题的概括,或者是根据课文内容引发开去,拓展延伸。无论是哪一种,同学们在她的课堂结束之时,总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样子。可以说以语造境是董一菲的强项。
第三,以音乐入境,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也是渲染氛围的不二之选,以音乐入境,在音符的跳动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容易得到共鸣。在《乡愁诗赏析》时,她用《阳关三叠》来渲染,音乐营造的情景,减少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也更容易就体会到诗词中所传递的哀愁。音乐是人类情感最高级的表达,音乐与语文的结合让中学语文课堂摇曳生姿,而董一菲深谙此道。
以诵、以语、以乐入境,在氛围的感染下,同学们更能感同身受,强化体验效果。
2.雕章琢句,批文入情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扎根文本,细细揣摩,品味文本中的诗意因子。刻章逐句,又分别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是从语言的细节着手。比如说,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讲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分析时,她不是整句的分析,而是采用了好几个词来代替文中的“拍”字,如“撞”“打”……,然后让同学们分别朗读改动之后的诗句,再从表达效果来看,无论是音韵上,还是情感上,都只有“拍”字最好,它不仅具有动态感,还具有了拟人的效果。在讲到“小乔初嫁了”时,董老师提问学生“为什么不用‘出’而用‘初’”?这也是一个很小的点,学生集思广益给出答案,他们觉得“出”是出门的感觉,而“初”有刚刚的意思,用“初”能更好地说明周瑜刚刚娶得娇妻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意味更深长。从一个字着手,分析词句的内容,以小见大,体现出董一菲的教学智慧。有时候她还会从文本中的空白着手,让学生续写文章,发散同学们思维的同时观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明白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从文章的细枝末节着手,批文入情,从文字里寻找文章的源头,带领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幽的意思,这是董一菲常用的方法。
3.对话交流,把握语言这个思维的工具
所谓诗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学生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沟通有无,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生成。理性的思维可以在比较中激活,《巷》这篇课文的切入其实比较难,说明性的课文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于是董一菲采用了比较的方法,与戴望舒的《雨巷》作比较,探求二者之间的区别,品味《巷》这篇课文中柯灵想表达的实际想法。再者,知识经验也需要在对话中完成,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即时地知道老师心中的想法,也在师生交流中学会察言观色,老师可以直接的传递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领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难点,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执教《边城》节选的时候,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讨论翠翠最终能不能等到傩送,大家讨论激烈,有说能的,也有说不能的,还有说翠翠最终嫁给他人的,董一菲并没有做出统一的结论,而是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他们观点的缘由,因为在她心中文学就是带给人无限可能的学科,它不设边界,开阔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重在交流。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品质与发展紧密相关,对话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能极大的促进同学们发展思维,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必须。
三、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追求人格,重视情怀
培养学生的人格追求,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关注、人格感染、人格尊重,让爱贯穿其中。学生是最细致的观察者,老师用心与否,他们一看便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应该成为教师坚持不懈的追求。
第一,人格关注。塑造人格首先应该关注学生,教师不应以成绩的高下判断学生的优劣。董一菲的课堂从来都不是哪一个学生的独舞,只要学生有所思考,愿意跟老师对话,都可以得到与老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当学生回答出现偏误时,她也不马上进行优劣判断,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分析,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她的课堂,学生非常地活跃,他们配合着老师一起读诗写诗,至今董一菲已经培养了三十多个学生参加国家创作大赛,其中有二十几个得奖,这都得益于她对课堂氛围的调节和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第二,人格感染。在学生心中,董一菲是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他们崇拜她,崇拜老师极高的文学造诣,羡慕老师无与伦比的口才,敬仰老师高尚的人格。当董一菲要出门讲学的时候学生都会情不自禁的去车站送行。
第三,人格尊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董一菲也是一位能与时俱进的老师,会欣赏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还会在课堂之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下的影视作品,这样的老师怎么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她能欣赏学生的爱好,还能与学生玩到一块,即使道不同,她也尊重学生的选择,所以同学们愿意亲近她。
注释:
[1]董一菲.紫陌红尘拂面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262 页.
[2]董一菲.月亮作文.教学实录.
[3]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116 页.
[4]董一菲.葡萄月令.课堂实录.
[5]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0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