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研究述评
2019-03-06张华
张 华
(1. 北京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4; 2.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马克思是提出社会冲突科学思想的第一人。他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过程中,第一次科学揭示了社会冲突的深刻内涵及其产生根源,阐明了社会冲突的性质和形式及其社会功能。他用冲突解释现代社会各种普遍现象,把社会当作一个动态的整体加以研究,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进行共时的剖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冲突原因条分缕析,最终提出解决社会冲突的根本路径。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急剧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冲突的演变,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无疑提供了一把打开现代社会冲突大门的钥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 国外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多角度研究
国外学界一致认为,尽管有关社会冲突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真正科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是由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是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的奠基人,其思想深深影响了后来者。国外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体现出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重视,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种理解形式是西方社会学或政治学中的所谓社会冲突论者如达伦多夫、科赛等人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评价。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学派对此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问题的批判在20世纪中期开始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他们从现代工业发展所引发的人与对象世界的现实冲突出发,立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社会冲突思想,揭露发达的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及其各种危机,批判地考察了现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追溯并分析其根源。比如,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关系,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针对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有施密特关于人对自然的控制分析;针对资本主义冲突本质的控诉,有本杰明对悲剧、寓言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论述。他们基于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讨论文化工业时,就技术合理性与统治合理性的关系做了有意义的研究。在《独裁国家》中,霍克海默对国家资本主义中社会冲突的现实、资本家的剥削本性、法西斯主义等作了较深入的分析。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从辩证法的否定性入手,在辩证法的层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关于矛盾法则、主客体冲突、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关系以及对同一性和实证论的批判等。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另一个继承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关系入手,依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单向度的人”概念。所谓单向度,指的是只追求利益、物质享受和金钱,人被彻底异化。他提出,现代人是单向度的人,思想是单向度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在其中丧失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因此,即使工业文明再发达,人也不过是依旧处于被奴役地位的奴隶。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其社会冲突思想旨在抨击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对人的束缚和打压。他注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主张追求人的自由,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他从人与商品、人与人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冲突现实出发,论述了人性的异化,言辞激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是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的反动力量,指出产生法西斯主义的土壤正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冲突。
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他学派也有学者曾涉猎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阿格尔,在其代表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中消除经济危机和异化劳动的方式做了分析性研究,构想出消灭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的社会变革模式[1]10-12。另一位代表人物奥康纳对马克思关于异化和人与自然矛盾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奥康纳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并且由这两种异化产生的非理性和消费主义观念,其根源则在于内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资本主义根本矛盾[2]20-26。英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休·柯林斯的法律阶级工具论是对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坚持。他主张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指出和立法相关的群体冲突的本质基本上就是阶级斗争。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福利国家立法实践有深刻的认识,倡导优化的阶级工具论,认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体现了自主性命题的意义。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从阶级意识角度对资本主义阶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剥削与资本主义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等,其观点都对后来者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 西方社会学或政治学学者的研究
国外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另一种理解形式是西方社会学或政治学中的社会冲突论。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科塞在《社会学思想名家》一书中把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概括为两大点:阶级理论和异化理论[3]51-58。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在其比较社会学著作《社会学主要思潮》中对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也做了归纳,増加了有关政权和国家的分析[4]95-101。美国当代资深的理论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一书中用七个命题来归纳马克思的社会冲突过程,抽象为一个形式化的命题系统,七种条件导致七个结果[5]164。美国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了深入研究[6]2。
西方现代社会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的冲突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塞、达伦多夫、米尔斯和赖克斯等,代表性的思想包括达伦多夫的自由主义社会压制模式、科赛的功能冲突论等,这些理论的立足点在于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西方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关注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困境,他们对社会冲突的基本认识较为一致:社会存在一个围绕着稀缺资源或者围绕着压制与服从的权力关系的基本矛盾结构,在这一矛盾结构中的行动个体必然具有冲突的倾向[7]25。他们的研究深受马克思的影响,是冲突学派中最为倾向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米尔斯关注资本主义的现实困境,强调美国在当代已经分裂成精英统治集团和大众社会。他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使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观点,利用马克思关于资本家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概念,来分析当代美国的中产阶级[8]30-37。科塞赞同马克思对阶级冲突功能的某些论述,认为阶级冲突就是马克思冲突思想的核心,主张马克思的阶级概念首先是经济概念,强调社会群体为争夺稀缺利益展开冲突,而冲突使得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达伦多夫则充分利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冲突问题进行分析。不同于马克思的是关于社会冲突的根源,他强调社会冲突来源于权威压制结构,社会冲突是为了谋求改变被压制的地位[9]65-72。
总体来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关注,为我们开辟了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多样性视角,提供了诸多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有一定启迪意义。但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终究不可能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他们试图用各种其他思想体系来改造甚至重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背离。因此,在他们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阐释和所谓发展中,往往存在各种错误论调,甚至是原则性错误。具体而言,西方学者的三个致命错误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总体上对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态度,表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其二,试图用西方传统的或现代的不同哲学思想体系或范畴来改造甚至重建马克思主义,不仅阉割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更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其三,在不同学者那里得到不同的错误结论,甚至存在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在研究和借鉴过程中,必须仔细甄别,批判性地对待。比如在《独裁国家》中霍克海默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和社会批判入手,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批判理论,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他认为批判理论是革命性的而非科学性的,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本质。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烈冲突中所诞生的是高度自由、民主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形形色色的独裁国家。可历史的实际发展,正好与马克思的预测相反”[10]。历史证明了独裁国家正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希特勒时期的德国。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主张怀疑一切的同一性,突出非同一性,认为“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11]5,得出马克思就是主张绝对否定的错误论断。弗洛姆在赞赏马克思思想的许多观点的同时,同样得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认为必须用弗洛伊德主义来改造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和找回自我,才能产生真正关于人的科学。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作为社会冲突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代社会。他集中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引发的社会冲突作了探讨,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归因于享乐主义的盛行。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考察蕴含在阶级斗争学说中,目的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来终结资本主义制度。
二、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相对缺乏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网站,以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为研究内容的论文总数不过半百,与之相关的著作也仅有两本。纵观国内研究成果,多数基于对各种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流派的观点比较,缺少基于经典文本的耕犁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脉络进行梳理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尤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整体视野研究
邢媛教授的专著《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内容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代表作。该书基于文本耕犁,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内容结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厘清了这一思想的脉络体系,并联系当代中国现实国情,运用这一理论加以分析概括,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12]5。
杜汉新从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论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内涵实质、学理分类、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论的现实价值深度探析中,比较了马克思冲突理论与西方社会学流派冲突观的异同,分析了转型期社会冲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并针对中国现实国情探索了从冲突到和谐的有效路径[13]。王欣梳理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为力证这一理论的生命力,特别介绍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并在实践层面深刻反思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探讨了在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指导下新时期消解冲突的路径选择[14]。王婷详细论述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思想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了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基本内容,为当代依法治国、化解社会冲突、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15]。任湾湾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背景,揭示了马克思探索社会冲突理论的心路历程,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当代意义[16]。
(二) 要点阐释研究
李英明教授的专著《马克思社会冲突论》是理论要点阐释的代表作。作者抓住马克思阶级概念及阶级理论两个理论要点,从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含义和阶级理论的脉络来分析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该书因循了西方传统的对待马克思的基本态度,把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价值集中于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对立,虽未能还原出一个准确深入而鲜活丰满的理论形象,但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提供了重要思路[17]61。
张传开、冯万勇抓住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历史发展这一理论要点,遵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力求厘清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线索,其核心观点认为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经历了一个探索、建构、确立和深化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标志性作品。比如探索阶段以《莱茵报》和《德法年鉴》为标志;建构阶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为标志;确立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为标志;深化阶段以《资本论》为标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对社会冲突理论进行了深刻地论证,从而使该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18]。崔小敏紧扣马克思社会冲突根源论这一理论要点,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梳理、整合,努力还原马克思社会冲突根源论的本真,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对当今社会冲突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利益归因探究,力求从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根源论中找出答案和启示,从而揭示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9]。
(三)价值论域研究
徐彬教授认为,发掘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不断创新社会冲突分析方法;必须立足于我国转型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话语体系,准确表达“中国问题”,有效应对我国转型后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文章的亮点在于指出了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中蕴含着的和谐发展观,提出和谐论也是冲突的分析方式[20]。宋金龙指出,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可以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因势利导寻求化解之道,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21]。云立新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的现实启示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化解社会冲突的最终目标,而化解当前社会冲突之道应重点放在着力构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应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从事的各项活动中[22]。胡锐军认为,从系统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冲突控制体系,其产生的巨大复合效应,对当前社会冲突治理中坚定正确的理念和方向、制定有效的冲突治理战略意义重大[23]。卜长莉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论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思想理论来源,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开创了社会冲突理论的先河,对现代社会冲突理论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后者明显吸收和修正了马克思社会冲突论的诸多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社会冲突和矛盾[24]。桑斗吉认为,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化解当前社会矛盾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路径。这些路径包括: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解决经济领域的冲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解决政治领域的冲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社会领域的冲突等[25]。
(四) 发展趋势研究
陈元启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调适,认为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趋向是从冲突到和谐,进而阐述了从冲突到和谐转变的哲学基础、政治条件和政策保障[26]。房蕾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论进行重构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论的视角,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认为社会冲突存在的客观性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解决社会冲突的系统工程[27]。王涛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不仅包含冲突理论,同时蕴含和谐理论,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最终目标归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从冲突到和谐的关键在于从当前社会实际出发,从利益、法治和文化价值三方面化解冲突实现和谐[28]。
(五) 理论比较研究
伊竹从社会冲突的根源、形式、功能以及化解路径等方面,比较了马克思与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思想,认为二者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和不同时代历史事实而形成的理论,存在很大差异的同时,具有时代合理性[29]。朱玲琳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对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其理论与马克思社会冲突论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达伦多夫的自由主义立场,两者在冲突的形式与根源、冲突的功能、冲突的调节与化解诸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究其本质而言两者不同[30]。张凤娟认为,马克思社会冲突论与达伦多夫社会冲突论之间主要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同时两者又存在较大差异和修正,达伦多夫赞同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意识到社会冲突的辩证作用,批判结构功能主义。两者本质区别表现在社会冲突根源问题上的看法大相径庭[31]。刘琳比较了马克思与韦伯的分层与冲突理论,认为马克思与韦伯的分层与冲突理论主要围绕对五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展开,马克思与韦伯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所以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两者存在继承与批判的关系[32]。左雪松等比较了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认为二者在不同的语境与视角中对冲突的价值取向、操作、归因、类型、功能及化解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取向[33]。潘新宇比较了卡尔·马克思与达伦多夫、马克斯·韦伯、齐美尔等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家的主要思想,对现实社会冲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剖析,阐述了冲突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34]。
三、 推进研究的几点思考
由于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是较早形成的科学理论,许多论者往往把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作为研究问题的起点。但是,出于种种不同的原因,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错读、误读,甚至有意识的诋毁,给我们正确认识这一思想的精髓造成巨大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的这一科学思想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迄今对这一思想的诠释和演绎成果是很不完善的,较之社会需求还相差甚远,进一步提升的理论空间仍然相当巨大。将来的研究主要致力的方向有:
(一)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纵观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成果不仅不够丰富,而且缺乏理论深度。其一,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没有深入探讨其基本特征、方法论意义及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基本范式等深层次的问题;其二,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比如有部分学者以马克思的矛盾思想来类比冲突思想。在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内涵及其根源方面,存在简单套用西方学者观点的现象等。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和社会矛盾思想的联系和区别究竟是什么?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和阶级斗争理论之间关系如何?较少有学者愿意深入文本去挖掘和探究,由此造成了学术研究中把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类比成社会矛盾思想或者直接等同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典型错误。因此,需要在对马克思经典文本深度研读的基础上,对其所蕴含的社会冲突思想进行整体挖掘,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必要汲取西方社会冲突思想的精华,在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比较中,还原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本真,进而形成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社会冲突理论。
(二) 结合中国现实研究
重视理论层面的研究,而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探索,是学界在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思辨,在宏观上可以体现为对这一思想形成历程与内容结构的整体解读,在微观上应该体现为结合现实社会冲突个案的实践探析,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冲突问题是这一思想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仅有杜汉新、王欣、王婷、任湾湾等学者从整体视野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进行论述时,徐彬、宋金龙、云立新、胡锐军、卜长莉等学者在阐述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当代价值时联系到了中国社会现实冲突问题,其余多数学者还不能做到立足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解决中国现实冲突问题的有效方案,有意识地建构中国社会冲突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理论研究必须基于现实的考量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采用的是较为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方法,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中国社会现实冲突问题的准确度量,无法提供有效应对我国转型后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问题的针对性预案或治理措施。中国当前的社会冲突现实是我们寻找理论创新的源泉,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引进的概念与本土现实之间的系统关联,增强构建中国化社会冲突理论的自觉,真正实现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理论旨趣与当代价值。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现实的实践问题,需要从多种社会学科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只有建立一种跨学科交叉研究视野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仅仅把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停留在社会学或政治学层面,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深入理解和探讨。此外,研究主题比较集中单一,缺乏全面的、整体性的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系统研究,研究范围与视域有待拓展。因此,急需跨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有广度有深度的研究,保持与其他学科积极有效的对话,把握理论创新的主动权,为这一思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全球化与城市化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维度,新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正确的能够有效指导社会实践的冲突理论,有些人希望通过直接搬用西方时髦的流行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只是痴人说梦,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运用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加以规范和指导,时代呼唤对当代中国社会冲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