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域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梧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9-03-06易丰
易 丰
(梧州学院 广西 梧州 543002)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国家标准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教育部2018年1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所谓专业核心课程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课程,学生通过掌握旅游专业核心课程,能够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此支撑未来从事专业对口工作。
同时,该课程也是旅游行业紧缺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课程。根据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由此,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旅游规划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有甲级旅游规划资质单位100家、乙级270家,以及大量丙级资质单位,其相关人才缺口是巨大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正是培养这类应用型人才最为基础和关键的课程。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及普遍性问题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部分学者是在讨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内研究该课程的设置问题,如郭力宇(2009)、刘丽丽(2010);部分学者讨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如管婧婧(2014)认为可以在旅游规划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模式,并从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探讨了相关保障要素,黄建男(2016)等提出以“讲授、模拟、实践、评价”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思维素质培养,李万莲(2018)等从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讨论了旅游规划课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部分学者探索了在先进教育理论或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崔莉(2018)讨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吴静娴(2019)应用层次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讨论将大数据引入课程中学生的满意度,从而优化旅游规划课程设计。不过,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相关探讨并不多。对于地方高校受到师资、资金和教学环境限制而在课程实践上存在缺陷的问题,研究不足。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首先,理论教学方案中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和课程时序排列欠妥问题。旅游规划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知识较为繁杂,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一般其学习序列应相对靠后。但是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系统性不强,对各门专业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前后知识链接没有足够思考,使得课程时序排列不当,或出现教学断层,或出现内容重复。由于旅游规划的探讨对象是整个旅游系统,导致规划课程更是内容重复的重灾区。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旅游行业业态。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出现全产业链化、全域化趋势,尤其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各类“旅游+”项目快速增加,因此深谙旅游规划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有广阔发展空间。然而许多旅游规划教材还没有涉及全域旅游内容,在理论和案例教学上依然局限于围绕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展开的传统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目前,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实践课时只占总课时量的10%-15%,难以反映出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且实践环节多在校内模拟完成,针对单一章节内容,没有系统化、且跨越整个课程内容的实践;在考核方式上,也还是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考核为主。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梧州学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
梧州学院是2006年获得本科办学资格的地方高校,2014年开始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其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广西区级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首当其冲。然而,该专业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也存在上述普遍问题。因此,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进行了针对性改革:
(一)优化教学方案
首先是明确课程时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接待业》、《旅游资源学》,并将规划课程安排在靠后学期,目前安排在第五学期。
其次是在理论教学上去重复化。笔者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马勇,李玺编写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目前最新版次是2018出版的第四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以下教学方案:
(二)以紧跟业态的案例讲解贯穿教学内容
本课程理论教学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规划与项目策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介绍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旅游规划与项目策划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要内容、发展趋势等内容的了解能紧跟业态。这一点主要依靠时效性较强、且能形成系统、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案例讲解来达成。
课程以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克什克腾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湖北徐家河旅游度假区龙凤岛旅游总体规划、河南新县香山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等规划文本为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对每一知识模块都设有针对性核心案例,如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模块中,以杭州的全域旅游打造模式为例进行讲解;对目前业界的热点问题也有相关案例,如以婺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讲解“旅游扶贫规划”知识点,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为例讲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模式”等。
表1 《旅游规划与开发》去重复化理论教学方案
(三)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
1.调整实践课时
本课程一共51课时,其中原实践课时为6课时,占总课时不足12%,调整后,野外调研课时为8课时,模拟汇报演练课时为4课时,实践课时共12课时,占总课时约24%,从课时量上保障了实践环节需求。
2.精细设计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明确实践目的。通过对梧州地方旅游景区的实地考察,使用观察法、消费者询问法、问卷调查法等调研方法,使学生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深化学习,更好的掌握景区乃至梧州旅游产业的整体情况。
其次,规定实践成果。由学生分小组编写策划报告,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一份,策划方案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策划的依据与思路;策划对象概况;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针对策划对象的SWOT分析;旅游项目、产品及线路策划;旅游形象与市场营销;旅游项目成本及投融资模式;方案实施建议。
最后,分阶段设计实践过程。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正式调研前的两周内,由教师提前向学生宣讲实践目的、要求及成果,强调野外实践的安全问题,并向学院申请接送车辆、包括调查问卷及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在内的文印资料等物资支援。由班干部组织学生分组,由于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实践的一环,因此采用学生自由分组形式,每组5-6人。分小组进行实践前的资料收集及讨论工作;第二阶段为野外实地考察阶段,时间约为一学期的中期。选择梧州本地景区为实践对象,让学生通过聆听业内人士讲解、对旅游者进行自由的非正式访谈、自主观察、旅游资源调查等,了解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客源市场现状、游客消费需求、社区参与情况等;第三阶段为文本编制阶段,各小组对前一阶段调研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就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策划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并生成策划方案;第四阶段为模拟汇报阶段,时间为学期末,要求每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用多媒体演示对策划成果进行汇报,要求学生的汇报表现尽量贴近现实的旅游规划评审。
3.建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不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而是以实践成果为主要依据。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践成果占总成绩的70%。对于实践成果的考核分为策划方案文本、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汇报三部分,其成绩权重分别为50%、20%、30%。
其中,策划方案的评分在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会根据其是否紧跟业态、是否运用时效性较强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来酌情加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分主要考虑文稿的精炼度和美观度,并鼓励学生应用多样化的演示方式,如插入动画、短视频等;模拟汇报的评分则考虑汇报者对文本是否熟悉、对汇报时间是否把握精准、能否突出方案的重点和精华等。
四、结语
目前旅游业界在全域旅游浪潮下亟需旅游规划类、策划类专业人才,地方院校旅游专业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紧跟业态,摒弃重理论讲解而轻时效案例、重室内教学而轻野外调研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类专业核心课程,从优化教学方案、以时效案例融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系统化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来提升课程质量,优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