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热消瘿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疗效及对患者甲状腺素水平和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2019-03-06鲁阳侠周云蕾
鲁阳侠,孟 帆,周云蕾,杨 芳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47300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为甲亢,是指甲状腺腺体自身产生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分泌激素过多,引起心悸、代谢亢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发生甲亢危象,危及生命安全。目前甲亢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多合成及分泌为目的,治疗甲亢的药物也较多,如碘131、甲硫咪唑等,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相对治疗时间较长。中医学在甲亢的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用于甲亢的治疗研究较多[1-3],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后给与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具有一定优势[1-3]。本研究对养阴清热消瘿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骨密度水平影响进行了研究,为甲亢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6月在我院诊治的甲亢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0例。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36.88±8.05)岁;病程(2.11±1.14)年;其中轻度甲亢16例,中度甲亢19例,重度甲亢5例。试验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36.95±8.10)岁;病程(2.14±1.12)年;其中轻度甲亢18例,中度甲亢20例,重度甲亢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符合甲亢的西医诊断标准[4],同时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症[3],有眼球突出、性情急躁、舌质红等相应症状;首次发病,在纳入研究前未接受过其他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有可能或确定存在过敏者;在近3个月内有使用过维生素D、糖皮质激素、钙剂等可影响到骨代谢的药物;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皮质醇增多症等其他可影响到骨代谢的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与甲硫咪唑口服治疗,10 mg/次,2次/d,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到正常范围后逐渐开始减量,维持剂量需以能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时间3个月。试验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联合养阴清热消瘘方进行治疗,组方:山萸肉、熟地黄各10~12 g,怀山药12~15 g,麦冬10~12 g,白芍10~12 g,五味子6~9 g,夏枯草12~15 g,白蒺藜10~12 g,枸杞、牡丹皮各12~15 g,甘草6~9 g。辨证腰膝酸软可加杜仲、续断,汗多可加浮小麦,气短可加太子参;每日1剂,分2次水煎后药液混合分为2份早晚各1份口服,治疗时间3个月。
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变化。包括倦怠乏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眼涨多泪、颈前肿大、多食消瘦、心悸少寐、口咽干燥、烦躁易怒[3,5],根据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分别给与0-5分评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包括游离T3(FT3)、游离T4(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素(TSH)。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观察部位为L2-4腰椎、髋部及桡骨。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判定治疗疗效[5]: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阳性体征消失,增大的甲状腺明显缩小,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70%,为治疗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阳性体征改善,增大的甲状腺有所缩小,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70%,为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阳性体征无改善,增大的甲状腺未缩小或有增大,中医证候积分未减少,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为(65.78±11.63)分、治疗后为(44.47±10.79)分;试验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6.15±12.89)分、(34.53±11.70)分,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5,P>0.05)。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8.456,P<0.05,试验组t=8.157,P<0.05),治疗后的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0,P<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FT3、FT4、T3、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0.037、0.084、0.233、1.754,P>0.05),两组治疗后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3.533、2.652、3.006、4.701、126.000,试验组t=7.438、4.846、5.425、7.526、157.275,P<0.05),治疗后指标水平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6、2.841、2.705、2.828、16.2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L2-4腰椎、髋部及桡骨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1、1.754、1.754,P>0.05),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4.472、7.071、7.454,试验组t=16.398、15.787、14.033,P<0.05),治疗后骨密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5、7.071、5.96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g/cm2)
4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见表3。
讨 论
甲亢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过多,导致新陈代谢及氧化还原反应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同时由于甲状腺激素还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表现,如焦虑、心悸等,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改善症状,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目前,甲硫咪唑是治疗甲亢的主要药物被应用于临床[6-7],此药可通过抑制甲状腺内氧化物酶从而起到降低血循环中甲状腺刺激性抗体的水平,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起到治疗作用,但是长期使用也可出现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8]。
在中医学中甲亢可根据中医文献归纳在“震颤”、“心悸”、“瘿病”、“瘿囊”、“瘿气”等范畴,最早在《灵枢》中既有“马刀侠瘿”的记载,《诸病源候论·瘿论》中又将“瘿”分为“气瘿”、“肉瘿”、“血瘿”等,我国1997年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将甲亢归纳在“瘿气”的范畴,其病因病机认为是情志内伤致阴虚气郁,与痰气互结,化为火伤,火伤阴,致颈前肿大、心悸气燥、善饥消瘦、手颤、眼突、畏热多汗等。古代医家将此病的病机归纳为血瘀、痰凝、气滞,“瘿”为气、痰、瘀结所致[9-11],现代医家对甲亢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完善,提出情志失调所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所致痰凝、火郁、血瘀等[12-13],而且先天禀赋不足也是甲亢容易发生的主要病因,主要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感邪毒等是导致甲亢发生的主要病因。目前,对此病的病机认识大致可归纳为四种:肝郁气滞、化火生痰,阳气亏虚、水湿内停,肾阴亏虚、阳亢化火,精明失养,在治疗上易辨证论治,标本兼治,易从软坚散结、清热泻火、化痰祛瘀、益气养阴等方面着手[14-16],治疗要补虚泄实,兼顾调整阴阳。
养阴清热消瘿方中山茱萸和熟地具有补肝肾、益精髓之功效,怀山药可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功效,麦冬可化痰止咳、血热生津,白芍可敛阴止汗、养血调经,五味子可除烦热、滋肾、敛汗、涩精等功效,夏枯草可清热泻火及软坚散结[17],白蒺藜具有平肝解郁功效,枸杞可补肾益气,牡丹皮可活血散瘀,甘草可起到调和诸药的功效。以上诸药共同起到益气养阴、散瘿结气、清热泻火之功效,有研究显示养阴清热消瘿方用于治疗甲亢[5],可明显改善患者自觉症状,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但是由于甲亢患者多继发性存在骨质疏松,因此大多数患者需要给与相应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本研究对养阴清热消瘿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骨密度水平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与单纯使用甲硫咪唑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的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T3、FT4、T3、T4、TS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指标水平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L2-4腰椎、髋部及桡骨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骨密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联合养阴清热消养阴清热消瘿方治疗的试验组的患者治疗疗效更佳,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骨密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甲硫咪唑治疗的患者,而且明显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养阴清热消瘿方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有助于明显改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加骨密度,提高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