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人文底蕴培养刍议

2019-03-06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实验中学林俊宇

天津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底蕴中华文化高中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实验中学 林俊宇

人文底蕴排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目的在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其全面发展。根据高中阶段的实际情况,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体,以阅读、思考与实践为根基,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为核心,将此三者紧密结合,能培养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观,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人文底蕴排首位。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十分重要,要根据实际情况,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体,以阅读、思考与实践为根基,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为核心,才能培养夯实学生人文底蕴,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一、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体

习近平说:“有一些老前辈跟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五千年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手里传承下去。”习近平的讲话阐明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我们的历史使命。高中阶段以汉语言文字为前提,以唐诗为关键,以“孔孟”为基础,让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精华,传承中华文化,才能培养夯实其人文底蕴。

(一)以“语文”为前提,增加文化认同

这里说的“语文”特指汉语言文字。于漪先生说:“汉语言文字是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的命脉。母语,跟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不解的情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一个国家若语言消亡了,就彻底消亡了。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热爱我们民族的表现。”进行人文底蕴培养首先从“语文”开始,打牢识字写字的基础,打牢说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才能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中生人文底蕴培养当首先从提高“语文”能力开始。

(二)以唐诗为关键,开展诗化教育

作家王蒙在《非常中国》中赞道:“最能表达汉语汉字特色的,我以为是中国的旧诗。一个懂中文的华人,只要认真读一下《唐诗三百首》,他或她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国化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诗集序言中回忆《唐诗三百首》对自己的影响:“余童时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高中阶段,以唐诗为关键,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吟诗、背诗和写诗氛围,就能营造“最中国化”的人文环境,就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除了研习唐诗外,还需兼习其他朝代、时代的优秀诗词。

(三)以“孔孟”为基础,提升思想境界

梁启超先生说:“《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广,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通过选读“孔孟”为儒家思想代表的文章,就能形成并且增益其基本的人文思想境界,夯实其人文底蕴。儒家思想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经受了历史的淘洗,作为炎黄子孙,培养夯实人文底蕴当从熟读“孔孟”文章开始。著名学者吕思勉说:“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在让学生熟读“孔孟”文章的同时,还要略读先秦老子、庄子、墨子等先贤的文章。这样才能较全面地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夯实人文底蕴。

二、以阅读、思考与实践为根基

高中阶段要根据学段的特点,正确处理好阅读、思考与实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根基,才能培养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培养阅读习惯是前提

高中生以学习人类社会业已积累的知识为主,也就是间接知识为主。一个高中生阅读的高度与宽度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与宽度,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夯实其人文底蕴的前提条件。培养阅读习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创设阅读情景,激发兴趣;

二是制定阅读制度,督促阅读行为;

三是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

(二)开展思维训练是中心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培养阅读习惯,积累旧知、发现新知必须时刻围绕思维训练这个中心,思考的目的是训练思维,以掌握方法规律或获取新知。只阅读不训练思维,如同水过鸭背、食古不化。训练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书写读后感,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综合或鉴赏评价,锻炼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是举办即席读书交流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是阅读后进行专项测试,测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进行实践体验是关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生得到的知识大部分是课本知识,即间接知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才能验证认识、发现规律。经验不会凭空产生,是从实践当中来的,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才能称之为真理。学生从书本得来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演练,才能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高中生进行实践的主要途径:

一是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

三是书面练习、演算;四是校内外躬亲实践等。

阅读是认识的前提,非阅读无以广才;思考是认识的必经过程,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提高认识能力必须以训练思维为中心;

实践体验是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配合。只有这样,高中生认识的根基才牢固,才能培养夯实其人文底蕴。

三、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为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开展人文底蕴培养必须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起来

必修课程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确定性、教学组织形式的稳定性、成绩评价的定时定量性等特征。在全部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选修课程主要包含与学科必修课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经验,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个性化教育的必备条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是国家课程,是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主体,弱化或脱离这一主体,人文底蕴培养就会落空,必须紧密结合。

(二)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

地方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立足于地方课程资源,服务于地方人才培养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校本化和个性化课程;

二是学校根据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的新课程。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少而精原则,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夯实其人文底蕴。

(三)把活动和全课程教育结合起来

“活动包含的内容不是是单一的,只要你让学生去活动、去实践,他所得到的东西一定有很多是你无法预设甚至无法测评的。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全课程’,就是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全课程教育’就是把教育教学的每项活动都视为课程,并像对待学科类课程一样去对待它。”把活动和全课程教育结合起来作为落实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就能为培养夯实学生人文底蕴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高中生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达成的,高中生青春时光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其人文底蕴培养的主要途径也必定是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其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底蕴中华文化高中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倍er高级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