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的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2019-03-06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协同校企育人

马 军

经济新常态下“十三五”期间体育健身产业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供给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健身产品成为健身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从供给侧出发,提供高品质健身产品的核心是优秀的健身人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体育服务组织,特别是健身业从业者。”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健康与体育产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质量体育人才的需求巨大,从供给侧角度研究高校联合体育企业协同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是解决人才需求的关键。

1 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基于供给侧的视角

1.1 体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

从供给层面来看,我国体育健身从业者数量严重不足,高质量人才急缺,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造成供求不平衡。从人才需求来看,体育专业学生结构性失业急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体育专业毕业生较难找到工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脱节,造成结构性失业。

1.2 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分析

从教育改革现实来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健身人才需求很难对接,供需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从供给侧角度分析、研究体育人才培养问题。从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来看,“校热企冷”问题突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缺乏深入、融合、共享的工作运行机制是“校热企冷”的根本原因,“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解决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什么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1]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来看,建立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是破解校企协同育人难题的关键,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和保障与约束机制等。

1.3 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多侧重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推行,重过程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为研究校企协同育人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但,多数研究或多或少的从一个方面或工作重点出发来阐述校企合作,综合性、宏观性从教学体系的总体去研究的较少。多数研究侧重于实践教学,把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来研究,而把校内教学、企业培训、校企联合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体系来研究的较少。

2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体系“一支持、双动力、三体系”的构建

2.1 政府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支持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包含“一支持、双动力、三体系”:政府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支持;高校基于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与企业基于需求的外推力;校内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校外企业人才行业培训体系;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图1)。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政府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积极发挥引导、调节、保障方面的作用,起到高校与健身企业合作共赢的纽带作用。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是否能建立起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的协同机制,政府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资金配套、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应在政策制定、合作意向促进、过程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主动给予扶持、帮助和监管。校企双方应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得到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方面的支持,积极开展深度合作,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为了保障企业、高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可通过政府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校企合作仲裁委员会”等方式来保障合作的长期、稳定与互利互惠。[2]

图1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体系模型

2.2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双动力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在于合作共赢,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应是贯穿于协同育人过程的主线,深度合作机制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任何单向度的合作都不能有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基于此,高校基于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与企业基于需求的外推力是校企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双动力引擎。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双向互动、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过程,双方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且各自资源优势能够互补,能够为了完成同一目标合作共赢各取所需。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协同育人过程必须考虑企业的真实需求,合作过程不仅要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更要考虑健身企业的利益诉求。一方面,企业不仅要追求效率与回报,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另一方面,高校依据市场需求要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满足了高校与企业的双方需求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才能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持续的动力,推动深度合作。

2.3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三个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包括校内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校外企业人才行业培训体系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三个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互为支撑。

校内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培养课程(实验课程、技能实训、实训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组成。依据健身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侧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解决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有机融合。开设学科类、专业类课程与企业专业知识、技能紧密结合,通过课程的整合、删减、重组等方式重构协同育人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校外企业人才行业培训体系是由企业按照健身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行业培训,主要由经营理念、市场运作、客户体验、行业认证等内容组成。高校可根据健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健身行业已经成熟的培训内容加以改造,同时对高校已开课程形式和内容进行重构,做到两者的有机衔接。侧重教学内容的革新,开设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课程体系的横向设置看,依据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内在逻辑“兴趣—思维—技能—人格(文化)”[3],可衍生出体育专业类协同育人教育课程:基于兴趣培养的——体验类课程、基于技能培养的——技能实训课程,基于创造思维的——项目类课程、基于人格(文化)培养的——设计(创造)类课程。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侧重于育人机制的建立、环境的塑造、组织的改造、工作的协同等方面。要实现校内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校外企业人才行业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合作育人的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和沟通机制,不断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协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立教学团队,合作开设联合培养班等方式形成立体化、长效性的协同育人体系。

3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的实践与探索: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协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3.1 体育技能工作室的组织形态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经过调研、论证确立了“强技能、善创新、能就业、敢创业”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成立了“体育技能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建立长效的、互惠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工作室以健身企业和高校的教师团队为主导,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实施“技能实践+教学工作室+项目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2 优化顶层设计,将工作室教学模式融入课程体系

体育学院将工作室教学模式融入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体育专业学生三、四年级可以依据未来就业去向选择四个教学模块之一进行学习,分别为:中小学教学模块、幼儿体育教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保健。模块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将传统按照学科知识逻辑进行分类的课程进行重组,课程性质均为选修课,允许跨专业选择就业课程模块。实现了高校与健身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课程化合作。

3.3 体育技能工作室的“课程化”运行机制

工作室与体育社团、俱乐部有着本质区别,工作室以课程为依托,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之中,以课程带动整个工作室发展。首先,开展健身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其次,邀请健身企业管理者、从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中“健身指导模块”课程设置的论证。再次,开设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健身指导、形体与健美、技巧类课程、人体健康评价、团体健身课程、体适能等课程。最后,组建由高校、企业共同组建的师资团队进行授课。同时,校企师资团队还共同进行研究并撰写教学大纲、课程执行计划、校本教材(讲义)等教学资料。教师以任务为导向,指导学生开展任务教学,以校内外资源并举的形式开展教学,构建了“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

3.4 发挥双师效用,实施“学长制”,建立新型学习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高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由“教”转为“导”,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经验的传授者和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以“项目制”实施教学,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均可选课,学生组建新的班级,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融合,发挥“高年级学长”的榜样作用,以老带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5 工作室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工作室为高校主动服务社会构建了实体性实践平台,可实现技能提升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高校向健身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输出同时,达成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能够从高校得到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在实现现实需求的同时,由于与高校深度合作,可获得社会的认可,提升品牌效应,实现双赢,有力推进深度合作机制形成。通过建立“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工作室育人模式,在满足健身企业对后备人才的现实需求同时,项目驱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由于尽早的参与社会实践或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学生对未来从业前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或创业热情。课程化的深度合作使高校和企业有了更加稳定的、互利互惠的深度合作基础。

4 结语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也是高校内在发展逻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内在动力,高校应从企业供给侧出发,研究、探索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确定服务面向,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双方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主动构建校企育人平台及人才教学体系,是新常态下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益于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协同校企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