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倒水古山寨

2019-03-06

西江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面

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地处桂江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兵多、匪多、流寇多,境内遗存了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类型多样、规模庞大的古山寨,从倒水圩到马水、龙江驿古道的两侧,古山寨遍布倒水镇四面的险要群山,可以说有山有村即有寨。如此大规模的山寨群,不仅在全市,而且在广西都是罕见的。这些山寨是据险而建,以夯土围墙、青砖砌筑墙、石头房屋为构件的军事防御构筑物。它们与众多的古民居、古墓葬等,一起构成了梧州市长洲区的民间文化遗产长廊。

古山寨遍布倒水镇各村落。

倒水镇有49座古山寨

倒水镇属于半山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形以高山丘陵为主,四面有群山环绕,俯瞰倒水全境,形如盆地。倒水境内分布着大小山峰20座。最高的山峰是位于东面的大曾顶,海拔609米,该山与夏郢交界,蜿蜒向东延伸至桂山顶、尚书顶、任山顶、木羊头等山峰,然后延绵连接富庆、古道、古善、倒水、平石、三贵,向西延伸至长发交界的古朋顶。这里山地、丘陵、水田纵横交错,各种山体形如动物,栩栩如生。

↑↓如今的古山寨仅剩下断壁残垣。

倒水山寨群以夯土墙、石块、青砖砌筑墙为主件构成,分为石砌寨墙、青砖筑墙、夯土墙垣三种营寨。这些营寨依山就势而建,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分别建于清末至民初时期。虽然已经是断壁残垣,但建筑格局依然清晰可见。

倒水镇共有49座古山寨,一个镇有如此之多的山寨,实属罕见,在梧州地区范围内也绝无仅有。这些山寨中,既有武伦营(寨)(约1500平方米)、旭村双面寨(约4000平方米)、羊田寨这些大山寨,也有面积极小、只能容纳数人的小山寨。倒水镇境内的49座大小古山寨遗址分布在15个村(全镇共17个村)中,其中仅旭村就有凤鸡寨、石壁寨、大山寨、蔚口寨、寨儿寨、河到寨、双面寨7个山寨。

古山寨从名称上大致可以分成3类:以地理位置冠名(如富宁寨、双面寨等);以牲畜动物冠名(羊田寨、牛龟寨等);以军事防御和屯兵功能冠名(武伦寨等)。这些古山寨经历150多年的风雨,已基本坍塌,只剩下依稀可见的轮廓,遗址多见寨墙、寨门、烽火台等。山寨从形态上分,有线形(一字形)、圆形、方形、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线形的山寨建筑一字排开,沿中轴线两侧布局;回字形的山寨有两道寨墙、两重寨门;更多的古山寨是不规则形状,根据地势的形状和走向建成。

倒水镇缘何有这么多古山寨呢?这与倒水镇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相关。历史上这里战事众多,匪患猖獗,尤其是清末民初以来的农民战争、流民起义以及民间土匪活动非常频繁,人们为求自保,导致了地方盛行自卫筑寨。其实,这些古山寨就是古代的人防工程,是当地村民的避难所,一遇到战火或匪盗来袭,当地村民就搬入山寨以避难。

旭村双面寨

旭村双面寨,寨址选在旭村坊、雅尖坊之间的双面山顶。双面寨背靠古木参天的大山,其它三面均为悬崖峭壁,绝难攀登。山寨下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上面仅有一座处于双面寨控制之下的小木桥供人们通行。一条古道从山寨的脚下通过,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山寨的位置正好扼守这条古道。双面寨其实是两座山寨,位于东面的马王山上的是崩险寨,北面有马王界紧抱大河坡;位于山顶正中的是马王寨,虎瞰平川。双面寨的另外三面是石壁,只有一条路通到寨门。双面寨是在民国初期由两坊群众合筑的山寨,呈长方形,山寨围墙内面积约4000平方米,四面用泥土筑墙,墙厚70厘米,高4米多,前后筑有炮楼,有内外两个寨门,中间是天井,两旁是数十间瓦房,供两坊群众晚上轮流打更、站岗放哨时使用,站岗者一旦发现匪迹,即以吹海螺为号散布消息。

寨门内安有两门用生铁铸造的土炮,大的一门炮重100多公斤,炮的直径有20多厘米,炮身长1.4米,引眼有小指大,弹丸比乒乓球大,大炮可装半公斤火药。打炮时,将一条与引信一样粗细的“7”字形的铁条烧红,并点燃引信即可。这种土炮一打起来就震天响,令匪徒闻风丧胆。小的一门炮重60公斤,炮管直径为20多厘米,长90厘米。双面寨一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才拆除。

双面寨内的土炮

富万村羊田寨

富万村羊田寨位于富万村西北部,此地原有一块田形状似羊,故称羊田寨。羊田寨呈长方形,宽约15米、长30多米。后山筑有烽火台,夯土墙工艺清晰可见。

羊田寨可容纳150人到200人躲藏。此山寨位于富万村西北部田梅岭,岭上遍布古松林、翠竹、野藤,宜于隐藏。据当地村民介绍,羊田寨有四堵泥墙,墙高三四米,墙厚约一米,有一个门洞用于出入。

古山寨隐藏在密林之中。

羊田寨内设有藏粮的地洞。

另外,在羊田寨对面的半山坡上还有三个谷物储藏窖,估计是与山寨同期建造,作为群众秘藏粮食之地,防止土匪劫掠粮食。这三个地洞比较隐蔽,扒开斜坡的荆棘、草丛,才可发现一字排开的三个地洞,每洞相距五六米。每个地洞的洞口较小,呈椭圆形,高约1.5米、宽约1米。洞内四周均是泥壁,洞深4米、宽约2.5米、高约4米,洞顶呈圆拱形。

为何洞内不用材料加固都能如此牢固呢?原来地洞所处的山体都是风化的砂页岩,岩层硬度不大,因此洞壁、洞底都开挖得很平整、光滑。洞内壁上还刻着“咸丰七年 广会”的楷体字,字体苍劲有力,清晰可辨。

据史料记载,清代的倒水镇富万村隶属苍梧县平政三乡,由于该村面临桂江,水上交通方便,物阜民丰,所以桂江上下游的土匪经常入侵洗劫民宅。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各村集中筑寨挖地洞储粮,地洞一般选在易守难攻又比较隐蔽的山岗上。

6.反复做错题也是有必要的,即便错题在老师讲解之后,自己貌似听懂了,但如果不加练习,下次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梧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伟标认为,根据地洞的类型推测,这些是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民间粮仓,可贮放稻谷、红薯、木薯、花生等农作物。这些地洞的发现,为研究清朝梧州的农耕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在清咸丰年间,富万村土匪猖獗,在族长的倡导下,村民们齐心协力纷纷挖洞藏粮,共挖了20多个储粮地洞,这些地洞在太平天国运动、桂粤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这20多个地洞才逐渐被当地人废弃。现在,村民只发现其中3座,其余的仍藏在深山野岭中。

马水村武伦营(寨)

离梧州不足50里的倒水镇马水村,有一片被群山环抱着的小山冲,中间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山突兀而起,武伦营(寨)就筑于半山坡。整座山寨南北长150多米,东西宽80多米,如今虽然荒草萋萋、杂树丛生,但是武伦营(寨)用青砖砌筑的地基、围墙仍依稀可辨。

武伦营(寨)围墙的厚度约50厘米,围墙内的建筑有单门独户的,也有三五间联体的,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与山体浑然天成。武伦营(寨)三面环山,山体陡峭,海拔高度均在百米之上。东门通山下,只有一条路通到村口,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地四周山环水抱,五谷丰登,物产丰富。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兵戎不休,为求自保,富庶的武伦村乡民便在武伦岭上建立营堡,并在营堡对面半山上的森林里挖沟筑垣,构筑一个险峻、易守难攻的山寨,寨内可隐藏300多人。山寨三面是绝壁,崖深均在百米之上,西门通山下,只有一条路通到寨门。武伦村乡民在武伦岭建立土城堡、山寨后,还训练村丁,外防叛军,内御盗匪,时称武伦营(寨)。

民国年间,苍梧县长严海峰曾到此地视察,他根据村中于清代有一人家两父子分别考取文武秀才的事实,授赠村名“武文”。此后,人们便把“武伦”改称“武文”。

武文村石碑

山寨之间的百丘坟

置身于倒水镇遗存的古山寨群中,一股历史沧桑之感油然而生。那残垣断壁、马道箭垛之间,不知埋藏着多少金戈铁马、保卫家园的故事。

倒水百丘坟(铁丘坟)位于倒水镇马水村的葛地岭(稳子山)山坡上,原属苍梧县管辖。丘坟原意为山陵、坟墓,那么百丘坟就是百人或数百人的坟墓。百丘坟前立有碑刻,碑文记载了一段当地民众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悲壮故事,阐述了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地会骨干罗华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会合广东陈锦刚部攻打马水村武伦寨之事。碑高约1米,宽约70厘米,碑文为当年京南纯冲村进士罗栋才撰写,为了让后人牢记此事,特此注事立碑,以供后人纪念瞻仰。

百丘坟的由来,还要从太平天国起义说起。话说苍梧人氏罗华观,生卒年月不详,原名陈华观,行六,称为六叔,又称华观六,乃清代广西苍梧多贤乡(今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马田村人。金田起义前,他加入天地会,是联义堂的骨干。当时各地农民以堂会为名组织群众反清,仅仅苍梧的堂会就有洪顺堂、广义堂、联义堂等,这些堂会聚集了众多反清武装力量。

清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天地会广东鹤山分会的任文炳等人组织的起义被两广总督徐广缙派兵镇压,败退到广西。梁培友收编了广东天地会的部众,纠集万余人和五百艘大小船只,声势浩大地开始举事。广西苍梧联义堂首领罗华观也率领会员宣布起义,与梁培友联合起来攻打梧州府。当时梧州城守卫稳固,天地会义军和朝廷对峙一年,义军败退,散落各地。

罗华观退守老家多贤乡后,孤立无援,接受了清廷的招安,但依旧聚众不散。咸丰五年(1855年),天地会陈开、李文茂率在广东败退的四万余众和千余船只转战广西,极大地增强了广西境内义军的实力。咸丰七年(1857年)春,陈开与梁培友、罗华观等部众汇合,集结五万多义军攻下了肇庆府,水陆两军乘胜进军广西西江流域各地,攻占大湟江口后再攻克浔州(今贵港市桂平),在三江平原上建立了大成国,定都浔州,年号“洪德”。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广东天地会骨干陈锦刚汇合罗华观等人,率领部属数千余人,从人和圩进入深山,进犯倒水镇马水村。大军围困武伦营(寨),昼夜攻打。由于该地易守难攻,城堡内乡勇用弓弩、大刀、枪炮还击,双方激烈交战,相持不下。

天地会士兵众多,轮番进攻却也未能攻进寨中。陈锦刚、罗华观等人见状,将整个武伦寨团团围困,围而不攻。八天后,寨中粮水俱绝,弹尽力竭,内外交困,再也无法支撑。罗华观在城寨下喝令武伦寨人众投降归顺,马水村族长韦悦美等村中长老誓死不从。陈锦刚大军遂破寨而入,攻打了九日不果的天地会部众大肆杀戮报复,将寨中男女老幼282人全部虐杀。

战后各地亲人同乡来到武伦寨中,只见尸横遍野,面目全非,一时竟无人可认。众人将遇难者尸体同埋一穴,以为合墓。光绪年间,当年殉难的马水村族老韦悦美的孙子韦运魁等人到墓前祭拜,觉得武伦岭终非吉壤,就和众乡里合计,将骸骨移葬到风水较好的葛地岭(稳子山)上。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马水村民聚众在葛地岭竖碑立石,纪念英灵,邀请京南乡纯冲村的成望学子罗栋材(其后在清光绪十一年乙西科乡试中举,参加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试登进士,名标虎榜)代为撰写碑文,让马水村的子孙后人虔诚参拜。

百丘坟和石碑留存至今,记录着清代时期苍梧社会的动荡,碑文资料对研究太平天国时期苍梧农民起义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农民斗争史的物证。1987年,倒水百丘坟被苍梧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可查的资料显示,倒水镇的古山寨曾经历了多次战火。从清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流民起义、北伐战争,民众都利用过山寨抵抗匪患。抗战时期,侵略梧州的日本鬼子经常来扫荡,村民们纷纷躲入古山寨以避难。之后,武伦村村民也运用过武伦营(寨)有效地抗击土匪。

倒水镇的古山寨是泥土、石头铸就的史诗。山寨的军事防御功能俱全,有坚固的石墙和夯土墙,总共长达近2公里,高耸的碉楼、哨卡,巡道、炮台、箭垛、烽火台、谷物储藏窖一应俱全,为后人研究古代攻防体系提供了活标本;它是社会动荡时人们的避难场所,为研究社会的发展史包括人类学提供了依据;它是建筑艺术的殿堂,山寨建筑讲究布局、注重选址、技艺精湛。每一座古山寨都在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待后人去挖掘、整理。

至今,倒水镇留存的一些村名也与山寨有关,如寨顶村、寨头村、朱头寨村、高平寨村、外寨村、高寨村等。

猜你喜欢

双面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双面人生
丁当黑天鹅华丽变身双面女神
一只双面猫老死了
双面相
会跳舞的双面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