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光里的暖意

2019-03-06陈蔚文

读者·原创版 2019年2期

文|陈蔚文

电影《一念无明》是一部只有200万制作成本的片子,获得第36届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与最佳男、女配角三项奖。影片根据香港的一个真实新闻事件改编,讲述一个香港底层家庭的故事。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母亲被判入住精神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父亲黄大海(曾志伟饰)租的窄小板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两个人始终有隔膜。阿东对父亲当年不管家庭耿耿于怀。然而,黄大海有他的苦衷,妻子自嫁给他起就一直抱怨他没能耐,看不起他,黄大海只能躲避,少回来……

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社会歧视,他尝试平复自己,想方设法找到当年本已快订婚的女友,没想到找到她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她把他带到教会,在台上声泪俱下地说起他出事后,她承受的种种痛苦(包括独自还房贷),最后她哭着表示会重新接纳他。这看在天父份上的“宽恕”令阿东崩溃了,他病发,在超市狂吃巧克力被人拍下视频转发。邻居纷纷要求黄大海父子搬走。

阿东还有个从小念书很好、在国外事业有成然而自私冷漠的弟弟,除了愿为父亲出点钱让他去老人院,不愿对这个家庭有任何付出。而黄大海,这个生计艰难的父亲,在邻居劝说他把阿东送回精神病院时却坚持:“不是什么都可以判给他人做的。”

就是这样一部低成本电影,透露的立场却令人感动,这也是不少香港电影一以贯之的对小人物关注的视角。

想起前阵子看过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主人公凭此片夺得奥斯卡影帝。同样是讲小人物。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在波士顿做着各种杂活儿—这只是他逃避往事、隐藏悲痛的理由。当收到挚爱的哥哥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消息时,他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曼彻斯特,发现自己被指定为侄子的监护人。他打算将侄子带回波士顿,但侄子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故事平淡简洁,也没有提供“解脱”或“救赎”之类的结局,但恰是这一点,令电影真切有力。

说回《一念无明》,导演黄进是新人,是由“剧情电影计划”项目资助大专组走出来的新人导演,这部电影也是他的处女作。在一个访谈中,编剧说到拍此片的初衷,是因为在城市里,这类新闻不少见,但没有什么人去关心、去追问,或者说没有多少人尝试去帮助他们,包括有精神病患的家庭。

“这个社会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要有同理心。同情其实就是看到别人过得很惨,给一点钱,不必去了解对方,只要给了钱自己心里就舒服。可同理心是去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处境和痛苦—我明白你的痛苦,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帮到你,可能不是用钱……我们现在的世界,最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同理心。同情心很方便,很廉价,钱就能解决;同理心是换位思考,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而在照顾别人需求的同时,你自身也获得了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为什么把主人公阿东设置成躁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呢?编剧陈楚珩说,其实精神病患者一直在各种电影中被污名化处理,比如精神分裂症,很多电影利用它做一个很强烈的戏剧冲突,它经常和犯罪联系在一起,可现实生活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一定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抑郁症也是,电影人喜欢利用它做戏剧冲突,但他们并非真正关心这个群体。之所以设定主人公阿东患躁郁症,是因为香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躁郁症患者,他们掉进情绪的黑洞无力自拔,最后常常选择自杀。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也很强调成功,躁郁症患者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我们对这个病的了解很少,甚至有很多躁郁症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我们需要一个故事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

这部200万低成本的电影,曾志伟和余文乐均为零片酬出演。曾志伟的表演颇为老到,是我看过他出演的电影中演技最好的一部。

都说香港电影式微,但看这部电影,观众仍然能感受到电影工作者的追求与信念,那种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关怀。

小人物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某些疾病的隐患,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是如此,环境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决定了隐患是否会爆发成疾病。”

《一念无明》的编剧说出的,正是一部电影应秉持的初衷—对人的关注。

▌电影《一念无明》剧照

这也是这类“小人物电影”可敬的原因。这些影像,呈现了真实的世况。故事的主人公是“沉默的大多数”,遭遇着各种困厄—伦理的疑难,情感的纠葛,未见希望的抵达……但日子总归要过下去,以他们各自的隐忍及坚定。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这就是小人物的世界,没有繁花烈焰,时有悲凉,而电影的感人之处正是于那幽暗中透出的微光与暖意。

如果你也喜欢小人物电影,大概也曾为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驻足:深夜夫妻摊档后的身影,炎夏中午在树荫处休息的民工,挑着菜走了很远去卖的小贩,地铁上紧张地打应聘电话的年轻人,推着智障孩子的老母亲,火车站背着铺盖外出务工的中年人……

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小人物们奔忙而坚韧地“活着”。

电影中,他们的表情与身影如此熟悉,令人耳热鼻酸—但令人耳热鼻酸并非一部好电影的真正目的,“我们关心的是人在这个社会里的状态”。这才是一部好电影的追求,唤起更多人对某一群体的关注与关心,努力改善他们在社会中的处境。

《一念无明》里,邻居家的男孩隔着墙壁读书给躁郁症病发的阿东听,读的是《小王子》中的一段。狐狸说:“喏,这就是我的秘密。很简单,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以便能把它记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