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抗大使和马哈蒂尔

2019-03-05刘一斌

党史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巫统马哈蒂尔大使

刘一斌

1974 年5 月袁毛泽东在北京会见访华的马来西亚总理敦窑阿卜杜勒窑拉扎克遥此次访问时发表了叶中马两国政府联合公报曳袁决定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18年5月9日,马来西亚93岁的前总理马哈蒂尔领导的反对党阵营“希望联盟”及其盟友,在大选中赢得国会下议院总议席的过半数。马实行简单多数选举制度,获下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即可组阁。自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以来,以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为核心、马华公会和印度人国大党为基干的13个政党的联盟“国民阵线”及其前身连续执政60年,被马哈蒂尔轰然一声推倒。10日凌晨选举委员会公布结果后,马哈蒂尔即说:“事态紧迫。我们需要组建政府,就在今天。”当晚,他即在皇宫由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监誓就职。马哈蒂尔自1981年至2003年曾任总理22年,是马来西亚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时隔15年再出山,成为当今世界最年长的“耄耋总理”。马哈蒂尔出奇制胜,使马来西亚政治突然变天,导致总理纳吉布·拉扎克领导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惨败。这一“令人震惊的胜利”,堪称“政治地震”。马哈蒂尔获胜及今后政策走向,引起国际关注和舆论的热评,对马哈蒂尔缘何获胜,颇觉好奇。

我曾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供职,对马哈蒂尔有过近距离观察,就其思维方式、性格特点、行事作风,有过蠡测。事过多年,见其行事如风,品性依旧,勾起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

“励志玄幻人物”

马哈蒂尔个性鲜明,锐意求进,热衷政治,狂放不羁,胆识过人,敢作敢为,敢说敢骂。他在外国人眼里桀骜不驯,在民众眼里是杰出领袖,在巫统内部是精神支柱。他被公认为东南亚的杰出政治家之一,十足的政治强人,个人影响力巨大。他担任总理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贫困率大幅度降低,马来西亚从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居第21位。他一手打造了马来经济奇迹,对国家发展居功至伟,深受民众的尊敬。他是马来民族主义者,其土著优先的政策屡受质疑,但能搞好与马华、印国大等党的关系,民族关系和谐。

马哈蒂尔以“铁齿铜牙”出名。他作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敢于对西方说“不”。马来西亚从西方大量引进资金技术,但是马哈蒂尔曾撰文称:我非常怀疑“欧洲人无错论”,特别讨厌他们的双重标准。几个世纪的霸权使他们的价值观要被接受为普世价值观,亞洲的价值观被忽视。1982年初,马哈蒂尔不想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宣布“向东学习”政策。日韩的现代化工程成了马来西亚学习的楷模。日本给予马来西亚大量经济技术援助,马哈蒂尔则针对日货充斥马来西亚市场,公开大骂日本是“经济动物”。马哈蒂尔眼光远大,常瞩目国际。1985年提出“环太平洋经济合作”概念。1990年12月10日,马哈蒂尔第一个提出“东亚经济圈”构想,希望能以中日为核心,带动东南亚国家,形成一个类似欧盟的政经一体化的组织。马哈蒂尔表现多面,从其成长、发迹经历,可以看到他的顽强与坚毅。争议伴随着他的从政之路和传奇人生,塑造了他的杰出政治家形象。

马哈蒂尔生于1925年12月20日,年轻时是个激进的马来民族主义者。考入剑桥,无钱就读,转入新加坡学医。执业从医,医德良好、医术高超,很有声誉。1946年,巫统成立,他作为创始党员,遂成为巫统最高理事会理事。1969年种族骚乱后,他致公开信要求党魁东姑阿都拉曼辞职,被开除党籍。1972年,他被恢复党籍,随即官复原职。1975年,他出任巫统副主席。1981年,当选巫统主席。1988年,他将巫统改造并成立新巫统,任主席。2002年6月22日,突然宣布辞去巫统及“国民阵线”的职务。2008年5月19日,他宣布退出巫统,逼其指定的接班人阿都拉·巴达威辞总理职,后指定纳吉布接任总理,遂第二度重回巫统。2016年2月29日,他再次退出巫统。同年9月9日,成立新党——土著团结党。马哈蒂尔仕途不顺,但一路攀升。1964年从政,任下议员,此后,任过高等教育理事会主席,教育部长,副总理兼部长。1981年7月16日,出任总理,直到2003年10月30日挥手告别政坛,正式让位于阿都拉·巴达威。

马哈蒂尔擅权。权杖像魔杖一样玩弄于股掌之中。改造巫统,革职副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挽救巫统分裂,都属惊险的政治危机,但他妥善处置,最终都平稳度过。他被视为纳吉布的政治导师,后因政治分歧,分道扬镳,便转投反对党阵营。他适时地利用近年油价下跌、收入锐减、消费税增加、民众不满情绪加剧,以及纳吉布主导的企业丑闻和涉嫌腐败指控,发起“师徒对决”,抖擞一战,一击致命,决胜纳吉布。颇富戏剧性的是,马哈蒂尔为备战选举,与在押政敌、被其革职的前副总理安瓦尔携手。安瓦尔曾被视为马哈蒂尔的接班人,备受赏识和提携,后两人闹僵,安瓦尔被革职,随后被投入监狱。马哈蒂尔与安瓦尔“谈妥”,待安瓦尔出狱后,便退位让贤,改由安瓦尔出任总理。马来西亚的大选实为选党派,“希盟”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马哈蒂尔在巫统“根深蒂固”的影响力,通过拉拢老牌巫统政治家站台,打反腐牌,来拉拢马来人这个选举基本盘。纳吉布的贪腐成为催化剂,选民希望国家有一个转变成为推力,马哈蒂尔效应是“希盟”获胜的最大助力。2018年5月10日,他已表明政策走向:大抓经济,推行改革,恢复法治,严惩违法者。致力于稳定本国货币汇率,振兴股票市场,降低国家债务水平。履行竞选承诺,废除前政府的商品与服务税,恢复燃油补贴等。对外与所有国家寻求良好关系,确保马来西亚商品有尽可能多的市场。

但是,“希盟”各党缺乏执政经验,如何确保执政稳定对马哈蒂尔是个挑战。5月10日,马哈蒂尔说政府还需要他的经验,这意味着未来他对安瓦尔未必放手,关系势必微妙。同时,“希盟”各党领导人多是他在政坛争斗多年的“老对手”,能否“和谐”共处也是个疑问。这将牵动马来西亚政局走向。马来西亚的经济目前正强劲反弹,2017年的增长率升至5.9%,马哈蒂尔能否再现上次执政期间的经济成就,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1978年11月袁侯赛因窑奥恩总理举行宴会欢迎邓小平副总理访问马来西亚

马哈蒂尔重新上台后,其对华政策颇受关注。马哈蒂尔对中国一直友好,曾7次来华。但其竞选期间,对华出言不善,有些“来势汹汹”。他表示,若当选,不仅将对中国在马投资严加监管,而且将重启南海问题谈判。各方蠡测,这或许是马哈蒂尔排解族群间对华政策争议的噱头。他从政经验丰富,执政后不会意气用事。中资在马来西亚的大项目可能会受些影响,但中马关系总体会稳定向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当前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互利合作成果丰盛,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这值得双方共同珍惜和维护。”又称,我们愿同马方一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推动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发展,进一步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地区的稳定繁荣。“马哈蒂尔是资深的政治家,他曾为中马关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马方的疑虑及中方的外交努力

马来西亚是最先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建交时双方确认,只有“政府对政府的关系”,没有“人民对人民的关系”。马对华一直谨慎从事,严格限制人员往来。建交前,马来西亚华人通过不同渠道来华。为了照顾华人的实际需求,我们采取了为其颁发“另纸签证”的做法。后来,一次中国国内飞昆明的航班失事,机毁人亡,机上有两名马籍华人丧生。中方通知其在马亲属来华料理后事,被马有关当局发觉。就此,马方要求中方,凡向中方申请来华签证的马来西亚公民,必须出示马内政部的批准书,否则,中方不得颁发入境签证。此要求纯属无理,发不发签证是中国的主权,但为顾全两国关系大局,中方回应同意。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怕小国,不怕大国。”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尽管两国政府关系在共同的基础上取得一些新的进展,双方在经济贸易、文化体育交流方面比建交前有所增加,但从整体看,经贸合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人民希望传统友谊能够相应发展的愿望没能实现。

1979年中南半岛烽烟四起,东南亚风云突变,正受到大小霸权主义的威胁。5月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带着增进两国关系的愿望和探讨地区形势的需要来华访问,受到超规格的热情接待。华国锋和邓小平亲临机场迎接,并同他进行了会谈。侯赛因在北京、杭州、广州等地参观、考察了工业项目和改革初期的经济形势,从中得出两个信念:一、马中两国友好关系将会增进;二、中国愿意努力为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带来和平与稳定。舆论界一致评论称:“侯赛因的访华之行是愉快而成功的。”但是对两国关系没有带来大的起色,相反,自1980年起,双边贸易呈下降的趋勢。1981年,马哈蒂尔出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1983年初,陈抗出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经吴学谦部长过问,把我从驻斯里兰卡使馆调到他麾下任研究室主任,具体负责两国关系中的政治事务和文化交流兼新闻发言人。我到任后的第一急案,就是奉国内指示,把马来西亚20年来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搜集整理,两周之内报回,供国内制定、规范吸收外资政策时借鉴。当时马来西亚借助外资,经济发展很快,紧随“亚洲四小龙”之后。促进中马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对我经济发展很有利。陈抗要求我大力开展工作,广泛结交朋友,宣传国内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整后的新形势,解除马方对我国的疑虑,打破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的现状,突破瓶颈,推动两国关系上个新台阶。尽管我奋力工作,但收效甚微。我深知“共产党”三字在当地各界人士中的敏感性,便对国内寄发的宣传品,包括《北京周报》和《人民画报》等,每期通读,严格把关,竭力避免产生副作用。我们考虑马方政治禁忌和淡化政治色彩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释了马方对我们的戒备心理。

为进一步减少马方对中国的疑虑,增进全面了解,我们积极推动学术界的交流合作。1984年秋,我经陈抗大使同意,安排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宦乡一行访马,与马来西亚战略研究所进行了3天的学术研讨。双方就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及当时的世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对10年的中马关系深入坦诚地回顾检讨,就迟滞不前的症结取得一致看法。宦乡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解释了过去做法的背景及调整情况,强调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增进互信,共同反对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的重要性。马方重点讲了对中国的惧怕和忧虑,说中国的对马政策是“糖醋鱼”,吃起来很香,但里面有刺。他们诙谐地把中国与马共的关系比喻成一对情人,关系始终暧昧;马政府对这种“偷情”颇为不悦,但不胜防范。说得严肃的会场哄堂大笑。马方还说,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反霸统战问题,马来西亚也不无顾虑。东南亚的谚语说得好:“大象打仗,小草遭殃;大象恋爱,小草受害。”无论大国在该地区如何动作,都会殃及东南亚国家利益。宦乡阐明了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原则及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的立场,说明了中国地大物不博,人多负担重,在发展中还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已属不易,无暇也无必要干预别国事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参与,纯粹出于国际义务。宦乡指出,论幅员中国是大国,马来西亚是小国;若论经济,马来西亚是大国,中国是小国。马来西亚人均GDP已超200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500美元。宦乡富有说服力的论述,使对方对中国有了根本性了解,对后来马哈蒂尔对华政策的设计,起了促进和建设作用。马方在探讨马中经济合作领域时,还提出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构想,希望中国利用大国地位推动建立合作机制。宦乡会下专门听取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询问了有关情况,以及对可行性的估计。这就是后经多方酝酿成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陈抗大使推动马哈蒂尔访华

做上层工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关键。我注意到,当时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伊斯坎达尔·安拉·穆塔瓦基尔曾留学澳大利亚和英国,因思想超前激进,一度被剥夺过王储封号后经商。我断定他不是故步自封的保守之人,便通过朋友疏通,安排陈抗大使宴请他。令人欣喜的是,最高元首很快应允。但是,马内阁认为元首到使馆赴宴,似有低就,不宜开先例,并有饮食安全问题,便否决了元首的意愿。接着,我建议陈抗向外交部礼宾司提出不伤及各方情面的折中方案,即由陈大使带着使馆厨师到王宫在安全官监督下烹饪,陈抗大使陪餐。方案敲定。经周密安排,陈大使作为外国使节,第一个破例宴请了马元首,彼此留下良好印象。马来西亚元首是最高权力象征,也是一个崇高荣誉角色,虽对政府决策影响力不大,但在政务中,尚受尊重。这次宴请成为陈抗大使做马顶层工作的开端。

总理马哈蒂尔在多种场合见到陈抗大使,都友好热情,交谈甚欢,唯独没有单独会见。陈大使要我设法推动与马哈蒂尔相见。我请马来西亚华商领袖黄文彬传话,说中国大使希望拜会总理。黄与马哈蒂尔交情甚笃,曾大力支持马哈蒂尔竞选。同时,我又托请黄文界先生疏通。他是马哈蒂尔的“铁哥们”,在马哈蒂尔1969年政治落魄期间,给予马哈蒂尔多方面的同情和安抚,共同度过了一段晦暗的岁月。黄文界先生说,马哈蒂尔总理从来不单独接见使节。我说,中国大使不同,马来西亚有1/3的华裔公民,中国人是他们的亲戚。黄说,总理很务实,从不礼节性会客,虚耗时间。我马上表示,陈大使想拜会总理正是为探讨两国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问题。黄问有无具体设想或具体项目。我灵机一动,想起报界盛传的马来西亚正请台湾当局帮助修公路的消息,很有信心地说,如请中国大陆技术人员和工人设计施工,会迅速高效、节省费用。黄听后说,总理会担心中国工人将带来共产党国家的思想影响,修出一条社会主义大道。我坦然一笑说,这表明总理对现在的中国太不了解,就更应接见我们的大使,听听当下中国的真实情况。经过几次接触,黄先生答复我,说总理愿意见陈大使。我和黄先生商定,届时让陈大使带上中国工人援建坦赞铁路的纪录片,放给总理看。

马哈蒂尔看到影片里中国工人不畏艰险、在悬崖峭壁上高空作业的场面及在酷热难耐、挥汗如雨的情况下奋力施工的画面,非常惊诧,对中国工人的劳动态度和克难精神称赞有加。由于片子太旧,效果很差,看起来满眼“飞雪”,很伤眼睛,几分钟后就停止放映。这给了双方更多的谈话机会。陈大使从中国改革开放总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到外交政策的调整,对各国共产党做法的改变,以及对一些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作了全面介绍。在正面阐述中,不时加入对一些问题的回顾、诚恳反思和客观总结。陈大使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各国是一个机会,各国可在经济合作与交流中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陈大使建议马哈蒂尔到中国亲眼看一看,何时成行都会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次谈话,打开了马哈蒂尔的心锁,对他摇摆不定、踯躅不前的对华态度是一次大的推动。

马哈蒂尔成功访华,中马关系得到发展

1985年11月20日,马哈蒂尔率领203人的庞大代表团,其中包括各族工商企业家127人,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总理的隆重欢迎仪式、最高级别的会谈、盛大国宴,显示出最高礼仪的热烈欢迎。宴会讲话中,中方高度赞赏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申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表明了中國关注南亚、东南亚形势,支持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中立区的主张,重申了增进与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愿望。其中没有提及中马关系的发展情况,但有媒体报道称,中方“致辞时坦言,马中两国于1974年缔结邦交后,两国关系因为政治因素而被搁置一边,完全没有获得发展”。马哈蒂尔讲话毫无客套,直言表示:“国与国之间,成熟和稳定关系的先决条件是更好地了解。我决心朝这一目标尽力。”指出双边关系缺乏实质进展的原因是“某些核心双边问题,妨碍到关系的全面发展”。表示必须决心改变这种状态,希望“正如我们两国过去十年的关系受到政治的主宰,经济将会主宰未来的十年”。强调马来西亚和中国需要更加平衡和直接的贸易,申明马来西亚专心致志基于和平共处的原则,寻求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舆论界普遍注意到,他只字未提共产党问题。

11月22日,马哈蒂尔一连会见了国家主席李先念、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邓小平对马哈蒂尔强调:“中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互相了解和合作。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相互变成对方的市场,这样它们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邓小平说,中国向发达国家开放,但更重要的是向第三世界国家开放。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技术上也各有所长,有利于克服我们各自国家的困难。邓小平表明:“为了维护世界和地区性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不会改变的。中国现在还比较穷,但即使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在下个世纪接近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时候,也还是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胡耀邦在会见中指出,中马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的经济各有长处,发展合作有很大的潜力。双方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全力以赴地发展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同时推动各方面的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马哈蒂尔说,他在北京的访问是非常有成效的。通过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和会谈,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政策,并且看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发展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他表示,他这次带来100多位马来西亚工商界人士,目的就在于同中国扩大贸易,发展经济合作。他相信这次访问将会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经济关系。

1985年11月袁李先念在北京会见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渊右一冤

马哈蒂尔在北京访问了五天,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留有良好印象。他还与各界进行了广泛接触。11月22日,马哈蒂尔在清华大学作了长篇演讲,纵横畅论国际形势和马中关系,被视为马哈蒂尔政府的一份外交政策声明。11月23日,在双方总理见证下,中马签署了建交以来的第一份协定——避免双重关税协定。同时签署了中国向沙巴能源机构购买20万吨热铁的合同,两国商会签署了直接贸易备忘录。马哈蒂尔的访华,成果丰硕,圆满成功。随后,他轻松访问了西安、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着重看了工业企业,看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流程,了解了中国的开放搞活的政策,尤其是引进外资和技术的优惠政策。

马哈蒂尔的中国之行,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普遍关注。其成果有五:

一、搁置歧见,开拓经贸。马来西亚由于地理位置与中国贴近,华人与中国的血缘关系,特别是中共与马共的联系等复杂因素交结,各种猜疑纠缠着政府手足,对外反映在马中关系上,对内则表现于土著主义的兴起,國内矛盾增加。这影响到马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使马中关系十年处于裹足不前状态,落在了后建交的泰国和未建交的新加坡之后。此访使马哈蒂尔更加清醒,对几个重大问题作了明确表态。他说,马共的问题我们理解中国的立场,中国也同样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不想再继续在政治歧见上兜圈子,我们把政治纠纷搁置一边,致力开拓新的经济和贸易领域。马哈蒂尔还提出双方经济合作的一些具体建议。

二、认同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马来西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把中国和美苏等同对待,视中国为对外有野心的超级强国。此行中,马哈蒂尔不止一次地表示把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认同。他说,在国际事务上,如一些热点问题,“马中的看法几乎是一致,完全没有分歧”。

三、减少疑虑。此行更加深入和正确地了解了中国,消除了许多对中国不必要的疑虑。马哈蒂尔承认好些问题纯粹是马来西亚的内部问题,不能怪中国。他说,应该研究内部问题产生的原因。华人对政府政策不满,不应该和“不效忠”相提并论。克服内部问题应着重消除社会不满,通过平等对待各族,争取人民的支持。他在杭州告诉随行记者,他相信中国对邻国没有不良意图,中国也不会干预马来西亚内政。这表明了他对中国新增的信任。

四、求同存异。马哈蒂尔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强调,马中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及社会发展途径迥异,过去一度互相猜疑、缺乏互信,现在歧见依然还有,但我们双方有坚信能达到区域稳定、和平与进步的共同目标,就必须互相联系及共同合作。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稳定,对外开放,在多方面试验着新理念,以加速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使“我们能够拥有难得的机会,建立更公平和平衡的区域体系”。他强调,在寻求本区域的持久、稳定政治政权方面,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关键性的。

五、采取步骤,改变形式,消除马中贸易障碍。长期以来,马中贸易只能通过马方国企进行。这使两国贸易得不到发展,反而遇到不少人为的障碍。一些经济合作计划落到国企手上便轻易被搁置一边,完全不予处理。马国企还单独对中国货实行有欠公平的特有措施,中方数次交涉无果,这不仅阻碍着双边贸易活动,也影响到马中贸易协定的签署。马哈蒂尔在此访中听到中方意见,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决心回国改变做法。

访华使马哈蒂尔发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机遇。他回国后立即调整政策,推动马工商人士进军中国市场。11月28日,马哈蒂尔刚从广州回到吉隆坡,便亲自过问中国到马来西亚举办展览的人员签证问题,很快解决。12月10日,他专门主持访华总结会议,鼓励马中两国商家互访,放宽商贸签证限制。这给马中关系注入了活力,给马经济带来生机。同时,淡化族群政治区分的色彩,受到华族的热烈欢迎。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华人率先来华投资。自此,两国经贸每年大幅增长。1990年,马取消对其公民的来华限制,门户大开,双方人员交流迅速增加。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高层往来频繁,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陈抗大使推动了马哈蒂尔访华,马哈蒂尔推进了马中关系发展。

猜你喜欢

巫统马哈蒂尔大使
我是菱大使
微笑大使
马哈蒂尔流鼻血 官方:身体无碍
马来西亚政党起诉跳槽议员
小狗大使
马哈蒂尔宣布退出巫统
马来西亚“巫统”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