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劲夫家暴所告诉我们的......
2019-03-05谢际春
谢际春
前一阵子,艺人蒋劲夫家暴日本女友一事登上了热搜榜,虽然我们不知道家暴的前因后果,但是,蒋劲夫本人已亲自在微博中承认家暴,并向女友及她的家人道歉,可见,家暴事实确凿无疑。不仅如此,鉴于女方已报警,蒋劲夫将面临法律追究,甚至可能会有牢狱之灾。
此事在演艺圈和大众之中掀起轩然大波。曾与蒋劲夫在同一家公司的胡歌在微博中发出感慨,大意是说,曾经记忆中的阳光少年怎么会这样?胡歌可能很难相信,于是还写了一句“等待真相”。这一句引起众怒,让人怀疑胡歌为蒋劲夫辩解。另一方面,胡歌不严谨的措辞也引发了一帮糊涂哥儿们出于“义气”而错误站队。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指出,无论蒋劲夫和女友之间发生了什么,比如,一位号称是蒋劲夫的朋友发微博,声称女方好玩、贪钱,暗示蒋劲夫家暴事出有因。可不管怎样,蒋劲夫都应该采取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可以讨论、摊牌、批评、吵架、分手,如有必要,例如涉及金钱、生意纠纷,也可以诉之法律。
除了正当防卫,任何原因所导致的伤害对方人身的行为都是家暴,也就是说,家暴没有“事出有因”一说。退一步说,即使事出有因,用家暴的方式处理问题,也只能说明蒋劲夫自我管理、控制冲动的能力太差,事出有因既不能成为原谅、辩解的理由,也不能以此规避法律的裁决。
另一个需要帮助大家澄清的事情是:不仅胡歌,一般大众,即非专业人士,对家暴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缺乏了解,因此很容易产生像胡歌那样的困惑,不相信曾经的阳光少年也会家暴。其实,人性极其复杂,难以简单用“好”与“坏”来概括,这是其一。其二,人都有多面性,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完全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其三,人不可貌相。长得英俊、漂亮的人会让人自动倾向于认为他是好人,但事实是,外貌好的人不一定没有残酷、阴暗的一面。
仍以蒋劲夫为例,我不会因为他家暴就认为他身上没有好的品质或优点,比如,他可能对待工作认真、执着,对待朋友、哥儿们真诚、讲义气,当认识他的人或朋友只有机会见到这些阳光、闪耀的一面时,就可能在心里做出他是好人的判断,以及推而广之,产生“他什么都好”的主觀偏颇论断,所以当见到他暴露出家暴的一面时,觉得难以置信。
在专业人员的从业经验中,类似的情形却屡见不鲜。例如:博学多才的大学教授,在外一派绅士风范,回到家摘下眼镜却变身冷血暴力、青面獠牙的魔鬼,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儿小事打妻子,家暴在几年之内不断升级。
他的妻子跟我说,最开始连她自己都不相信,那么优秀的“男神”丈夫竟然会打女人,所以不断为他找借口原谅他,比如:他压力太大了,他不是故意的,也许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等。但她的原谅以及他事后的乞求、发誓、承诺,都不能让他停止打人,反而家暴愈演愈烈。实在忍不了的她寄希望于家人的干预,她跟父母、公婆说,他们也不信,反而明里暗里说一定是她哪里做得不好,劝她忍耐、顾全大局,同时把他的家暴“最小化”为只是脾气不好。
通过此例,结合蒋劲夫事件,给大家介绍家暴的第4个知识点:家暴,尤其以施受虐心理机制为背景的、高功能家暴者,和普通暴力犯罪人相比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识别。如果施虐者的其他自我功能还不错,他会在普通人际关系和工作中表现(包括控制和伪装)得不错,其施虐性只有在高强度情绪体验的亲密关系中才会暴露出来。而普通的暴力犯罪人,可能从小就爱打架、粗鲁、冲动,很容易识别。
最后一点,也是公众不了解的,施虐和受虐是一体两面,在一个人身上会随时转换。有时候过度讨好的老好人、牺牲型、经常流露出委屈以及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看起来无公害,其实可能是潜在的受虐狂,而他们一转身就会因过度补偿而变成施虐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