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中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
——顾村公园景观优化提升工程

2019-03-05王天悦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公园

王天悦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1

1 引言

城市更新作为全球性的城市发展策略,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座城市一同经历兴起、发展、兴盛、没落与复兴的过程。随着城市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市民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日趋提升,对公园的需求与期望也日趋提升。公园与城市空间同样,需要不断地有机更新,方能适应城市的发展,满足市民的需求。公园承载着市民生活记忆,对其空间肌理做出任何改变,都将改变历史。因此,提升改造需要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为市民重构一个精神场所。

2 项目概况

顾村公园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沪太路4788号,是上海环城生态规划系统上的重要节点,是外环生态休憩绿地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绿地,也是上海最重要的绿色生态核心之一。公园分两期,一期180公顷,二期233公顷。由于距离中心城区相对较远,定位为郊野公园。随着樱花节的成功,公园逐渐被打造为“网红景点”,游客量激增的同时,公园也面临着植物品种单调、形式单一,视觉景象不佳,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建筑风格杂乱,缺乏整体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并非传统的以建筑为主体的设计任务,而是设计为景观服务的建筑,即景观建筑学。将景观建筑学应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和谐互补,从景观的美观性程度角度进行建筑设计,使建筑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增加建筑品味。

3 设计理念与手法

3.1 现有建筑风格梳理:经过调研分析,由于公园建设周期较长,现有建筑多建于不同时期,因此存在如下问题:

3.1.1 设计水准参差不齐,设计手法相对落后陈旧;

3.1.2 整体建筑风格杂糅,没有形成脉络体系与自身鲜明的特色;

3.1.3 建筑处于景观中过分抢眼,显得突兀不协调;

3.2 设计理念:

3.2.1 去风格化:不拘泥于某种建筑风格,建筑功能与形式统一,用最直白、最纯粹的手法直击人心,表达人文精神;

3.2.2 弱建筑重环境:弱化建筑的界限,着眼于建筑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为景观环境创造出适宜的建筑空间,使建筑融入景观,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3.2.3 实现新旧对话:尊重现状条件,新建筑的设计应考虑与场地原有建筑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

3.2.4 因地制宜:依据场地的不同特性顺势而为;

3.2.5 以景观设计为主:人文环境要与建筑协调,必须从景观设计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的挖掘,诠释文化历史,让人们得以文化的回味。

3.3 设计手法:

3.3.1 梳理场地空间:地形是建筑与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是设计的基础。所谓地形,是指各种地表、地理性状。除了考虑它的外在形貌,还要充分考虑它的地质构成等。需对现有场地的标高、道路、人流进行统一梳理重构;

3.3.2 构成要素不断再现:运用同样的要素构成,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景观边界模糊化处理。如建筑外墙与挡土墙、景观墙统一;

3.3.3 材料选取突出“野趣”:建筑立面多选用木模混凝土、平毛石等表面肌理粗糙的材料,构成“粗狂”的建筑语言;

3.4 中式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而且尤其因为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其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这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当代本土建筑师群体的根。

4 总体构思

本次工程五栋建筑单体分布在公园不同角落,各自场地特性及空间形态特征不尽相同,以一条脉络进行串联,使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建筑形式,具有相同的空间气质。以点带面地提升整个片区的景观品质。

五栋建筑五个主题:井、墙、台、榭、坊。运用当代主义建筑设计手法,继承中式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

5 单体设计

5.1 井(卖品部+养护用房)——依据场地条件生成空间

①场地相对于周边地势低2米,呈“洼地”形态;

②场地呈近平行四边形,两个钝角自然形成入口广场,通过建筑布局使两个广场形成联系,整体平面布局呈“井”字型;

③利用屋面联系形成内庭院空间,构成空间上的内天“井”;

④种植坡屋面、休憩广场、内天井空间共同组成了游客的驻留场所。

5.2 墙(驿站)——平行景观墙体构成多重空间

①场地南北狭长,南侧面水,平面利用“线条”化解掉场地狭长的问题;

②空间上利用多道景观墙体,与屋顶、广场条凳,条形绿化、景观水池、硬质铺装共同构成场所的导向性;

③景观墙体局部开洞,屋顶板的大幅度延伸,实现“藏”、“漏”、“透”的视觉效果,构成丰富的层次与空间体验。

5.3 台(卖品部+公厕)——解决场地高差与现有建筑矛盾

①场地北侧面水,南北高差近5米,利用地形高差自然形成观景“台”;

②观景台与草坡形成V字型,利用舒展的延伸线构成鲜明的空间符号;

③对现状公厕进行“半围合”,降低其对整体景观空间的影响,并将其屋顶改造为“蓄水屋面”,形成观景台上的莲花池;

④广场空间、观景台、草坡、滨水平台构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5.4 榭(驿站)——呼应水景,营造观景空间

①场地呈三角形,两面临水,北侧高差5米的叠水瀑布,南侧为开阔的景观水面;

②两个形体各自与场地两个临水边界平行且交错,面对景观形成了“开放”界面;

③利用高地错落的单坡屋面,构成简洁干净的线条。

5.5 坊(烧烤区服务用房)——顺应场地肌理,实现观景与服务功能

①场地方正,北侧临路,南侧面水,东西两侧均为烧烤区,场地内排列整齐有序;

②结合地形,顺应场地肌理,形成回字形布局;

③一层为烧烤区提供服务,二层景观视线良好,作为茶室。

6 结语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同样在不断提高。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不断唤醒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这也正是公园成为市民重要精神文明载体的原因。城市在不断更新,公园也同样在不断更新,也恰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园中的建筑已不仅仅是为满足配套服务功能而砌筑的简单建筑,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在不断地交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边界在不断融合,正是这个不断变革时代的主流。顾村公园景观优化提升工程是诸多景观提升项目中的“沧海一粟”,也是一次宝贵的实践与累积,希望能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一份经验。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公园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在公园里玩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