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关于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简评

2019-03-05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抗战学术

(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艰苦奋斗的九年(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7月31日)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西南联大的影响力没有因为停止办学而丧失,它办校的规章制度、形成的优良学术传统与学风、培养出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等都在以后中国的教育、学术、科技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着作用,也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一、关于西南联大人物的研究

教授群体的研究 西南联大“200名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有170余名是教授”(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38.。西南联大的教授队伍在当时的国内来说是非常强大的,他们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不仅承担着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责,也在国家危亡之时积极贡献力量,推动社会力量的重新组合。对西南联大教授,尤其是文史方面的教授群体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历史作用等有积极作用。较早研究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的文章是袁国友《西南联大教师群体试析》,该文分析了西南联大教师群体在学术领域、早年经历和职业选择上的特点、政治取向等内容,认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前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致力于教学和研究(2)袁国友.西南联大教师群体试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97-103.。闻黎明《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以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为个案,研究抗日战争期间教授们对教育和政治之联系的认识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并在此认识下对他们参与的政治活动等进行论述,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知识分子在生活、学术、政治上的境遇和抗争(3)闻黎明.论抗日战争时期教授群体转变的几个因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例的个案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4(5):156-165.。施要威《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的文化性格与联大精神》一文论述了西南联大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涵、形成原因、与联大精神的内在关系等,认为联大精神是通过单个联大教授的文化性格呈现出来的,两者具有共通性(4)施要威.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的文化性格与联大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17(3):78-88.。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散于会议的论文集中,如闻黎明《豫湘桂大溃败与中间阶层的思想剧变》等,但影响范围和人群有限。

个别文史专家的研究 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众多,较之群体研究,学者对个别文史专家的研究不仅涉及的人物众多,多数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易彬关于穆旦的研究比较成熟,他发表了多篇文章,关注到穆旦诗歌版本、个人境遇对诗歌风格影响等内容(5)参见:易彬.文献学视野下的穆旦诗歌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5):171-182;易彬,陈璐.西南联大时期穆旦的写作境遇与个人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4-80;易彬.“小职员”:穆旦1940年代社会文化身份的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4;易彬.个人写作、时代语境与编者意愿——汇校视域下的穆旦晚年诗歌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3):159-179.。明飞龙《西南联大作家创作中的文学地理问题——以汪曾祺创作为例》一文,反映了汪曾祺的文学特点,以及昆明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其生活、文学作品精神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平淡、自不为时代所裹挟的风格(6)明飞龙.西南联大作家创作中的文学地理问题——以汪曾祺创作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106-109.。其他如丁文丽《西南联大时期陈岱孙的学术研究》、郭齐勇和汪学群《钱穆评传》、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闻黎明《闻一多年谱长编》、金实秋等《永远的汪曾祺》、汪荣祖《陈寅恪评传》、戴美政《曾昭抡评传》、易彬《穆旦评传》、韩复智《钱穆先生学术年谱》等,体现出关于西南联大文史人物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也逐渐出现了多部专著。

二、关于西南联大师生活动的研究

个别事件的研究 西南联大在三所著名学校的联合下办学,其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既体现了学校特色,也体现了时代特色。关于西南联大个别事件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学术科学活动和爱国运动。闻黎明《战时中国知识精英对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思考——以昆明知识界为中心》,讨论了抗战后昆明地区的学术、教育、舆论界对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思考,展示了联大教授们关心祖国前途、爱护世界和平的积极精神(7)闻黎明.战时中国知识精英对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思考——以昆明知识界为中心[J].史学月刊,2009(8):314-332.。戴美政《西南联大教授滇西讲学》记录了1943年西南联大10位教授至大理为国民政府的部分干部讲学的事件,认为“这既是对抗战救国思想的有效普及,也是西南联大直接参与的抗战军事行为”(8)戴美政.西南联大教授滇西讲学[J].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刊,2014(12):136-143.。此文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南联大对中国抗战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影响。西南联大除了在学术、科学活动上积极支持抗战,也开展了一些直接支持抗战的活动。黄海燕《抗战中西南联大民主运动述论》认为“以西南联大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民主运动,经历了活跃、沉寂、高涨三个时期”,“在大西南耸立起坚强的‘民主堡垒’”。(9)黄海燕.抗战中西南联大民主运动述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75-78.李江梅《西南联大抗日救亡活动三大特色》总结了西南联大抗日救亡活动的三大特色:一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抗日文化新内容的结合;二是发挥青年学生知识、兴趣广泛的优势;三是进步爱国青年学生在党组织领导和支持下有目的地开展救亡活动(10)李江梅.西南联大抗日救亡活动三大特色[J].创造,1995(4):13-14.。闻黎明《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一文,就不同阶段的从军意识、动员方式、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察,体现了西南联大战时从军活动的全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对抗战与建国关系的思考与实践”(11)闻黎明.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J].抗日战争研究,2010(3):5-18.。可见,对西南联大的事件研究中,历史、政治事件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体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共同参与爱国运动的热情,活动中既体现了教授、学生个人的魅力,也代表了联大师生整体的学术修养、精神风貌和爱国精神。

师生活动的影响与贡献 西南联大师生活动的贡献与影响,也受到学者的关注。杨立德《西南联合大学对抗战建国的贡献》认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一是为抗战建国培育了大批有用之才,二是部分师生直接投身抗战,三是对国防、经济、文化、云南地方的发展也做出贡献(12)杨立德.西南联合大学对抗战建国的贡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32-37.。戴美政曾发表题为《抗战救亡的时代强音——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抗战广播的重大贡献》上、下两篇文章,详细论述了抗战期间昆明广播电台和西南联大携手,开办了由联大师生主持的4种外语和若干汉语方言节目,他们以抗战救亡为主题,在西南边陲不断发出抗战的呐喊(13)戴美政.抗战救亡的时代强音——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抗战广播的重大贡献(上、下)[J].中国广播,2015(11)(12):82-86.。杨绍军《西南联大与抗战时期学术发展》认为“西南联大学者在中国学术传承最为艰难的时期,实现中国传统学术向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变”,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精神、治学方法对21世纪的学术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14)杨绍军.西南联大与抗战时期学术发展[J].学术探索,2017(1):91-101.。

综上,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基本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赞扬师生在抗战救亡中的具体行为;二是介绍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这两个方面的观点均有其道理,但从长远来看,西南联大对当时抗战的贡献只能将其视为时代背景下,每个有良知大学的必然选择,而其学术贡献更值得我们今日研究。学术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应当视为西南联大最主要的贡献。但因为时代的原因,西南联大的学术往往和抗战又是紧密联系的。

文学及文学社团的研究 关于西南联大文学及文学社团的研究,是所有关于西南联大研究中最为成熟的一部分。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一是关于西南联大文艺社团的研究;二是关于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研究;三是对西南联大文学的总体认识。

关于西南联大文艺社团的研究,李光荣、宣淑君多次共同发表文章论述了西南联大文艺社团的概况及个别社团的特点及其影响(15)参见:宣淑君,李光荣.西南联大文艺社的组成及其活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5;李光荣,宣淑君.西南联大剧艺社史事——兼及与新中国剧社的关系[J].抗战文化研究: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0-173;李光荣,宣淑君.南荒文艺社:一个被历史遗落的社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6):161-167.。两人在2011年出版了《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反响较大,王景山评价该著作时称:“《季节》这本书有几个最值得注意的看点:一是史料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三是鸟瞰与细说的结合,四是做老实人与说老实话。”(16)王景山.西南联大校园文学的鸟瞰与细说——李光荣、宣淑君《季节燃起的花朵》读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4):209-212.

关于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出发。邓招华《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学院文化背景》认为依托学院文化背景,西南联大诗人群得以抵达1940年代现代诗歌探索的最前沿(17)邓招华.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学院文化背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23-127.。邓招华、李亚辉《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爱情抒写》认为联大诗人的“爱情抒写是表达其现实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的一个焦点”,“为新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品质”,“是西南联大诗人群对新诗的一个独特贡献”(18)邓招华,李亚辉.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爱情抒写[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0-25.。邓招华《论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戏剧化表达策略》一文,认为戏剧化策略“是对新诗表达的感伤与形式的泛滥无形等弊端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有力地推进了对新诗形式的探求、建构”(19)邓招华.论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戏剧化表达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6(3):169-175.。

关于西南联大文学的总体研究,李光荣总结了西南联大文学的特点:往往投附着抗战的影子;文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是寻求救国力量,三是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20)参见:李光荣.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论西南联大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3-102;李光荣.试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J].学术探索,2008(5):109-113.。抗战作家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文化创造觉悟等是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思想特征,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则主要来自大多数留学欧美的文学教授的师传(21)李光荣.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3-102.。

三、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研究

西南联大的精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关于何为西南联大精神及其内涵,一直没有定论。基于近三十年的研究,西南联大的精神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抗战期间表现出来的政治精神;二是在治学中表现出来的学术精神。

谢本书、闻黎明从当时自由、民主、科学等社会主流思想出发,认为西南联大具有时代精神(22)参见:谢本书.西南联大的民主精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85-90;西南联大的科学精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87-92;闻黎明.论一二一运动中的大学教授与联大教授联合会——中国40年代的自由主义考察之一[J].近代史研究,1994(5):188-213.。刘祚昌《西南联大忆旧——兼并论西南联大精神》将西南联大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生活艰苦,但“弦歌不断”;二是战争中保持浓厚的学术风气;三是学术自由;四是民主的堡垒(23)刘祚昌.西南联大忆旧——兼并论西南联大精神[J].学术界,2000(1):230-235.。

西南联大作为烽火中的大学,除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时代思想特征外,学术精神也是西南联大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肩负着传承文化、发扬学术的任务。杨绍军在《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中认为西南联大师生的学术理念充满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使人们重新树立起对于知识的尊重,建立起对知识分子的景仰”(24)杨绍军.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云南社会科学,2003(5):92-95.。张骞文、黎新军《从西南联大档案解读联大文化精神》把西南联大精神概括为“穷当益坚、联而合一、潜心学问、兼容博大、独立自由等”,并指出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因素包括两种:环境和遗传(25)张骞文,黎新军.从西南联大档案解读联大文化精神[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5-114.。李工总结和评论了刘宜庆《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一书的主要内容,认为西南联大的大师们,“既涵有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又饱含人类现代文明的价值观”,联大大师的“士人精神”包括爱国情怀、坚定不移的入世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意志(26)李工.《大师之大》中的“士人精神”[J].书屋,2013(6):41-46.。王喜旺《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一文认为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独具魅力,“对学术的独立、自由有着极为明晰的自觉”,不同的治学理路与观点百花齐放(27)王喜旺.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J].史志学刊,2017(6):53-62.。

四、如何研究西南联大

胡钦晓《解读西南联大:社会资本的视角》一文根据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资本”,从内部关系网络、外部关系网络、非正式制度三个方面阐释了西南联大成功的原因(28)胡钦晓.解读西南联大: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1):98-104.。马玉华《西南联大与西南边疆研究》一文以西南联大有关研究机构及学者对西南边疆地区的调查研究为例,分析了他们研究的内容,研究特点以及给今人研究的启示(29)马玉华.西南联大与西南边疆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66-70.。龙美光《谈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建设》一文“从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存在形式、已知西南联大文献尚需收集、未知的西南联大文献有待发掘、征集西南联大文献资源时不我待、整理西南联大文献资源使命崇高、应注重西南联大图书馆的研究、西南联大文献资源建设应着眼当前放眼未来等7个方面论述了西南联大文献资源专题建设的若干问题”(30)龙美光.谈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建设[J].公共图书馆,2011(1):14-19.。

陆韧、杨海挺、石敏《西南联大研究的史料与视野问题》针对西南联大研究过程中在史料发掘和运用方面的不足做了论述,认为在西南联大研究视野上,“首先要拓展史料发掘和整理的空间,重视云南地方系统的隐性史料和普通师生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并加强已挖掘出史料的整理出版工作。其次,要扩大研究的领域,要着力于研究西南联大对云南以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贡献,重视西南联大的多学科研究;关注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研究”(31)陆韧,杨海挺,石敏.西南联大研究的史料与视野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6-143.。刘东霞《西南联大文献特色资源调查研究》一文通过调查高校图书馆现存西南联大特色文献资源的情况,提出加强特色资源的揭示和整理、整合多方人力资源等思考(32)刘东霞.西南联大文献特色资源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7(3):52-56.。陈海儒《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不同境遇及原因分析》一文通过对比两所学校的异同,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分析了两者境遇不同的原因,为西南联大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33)陈海儒.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不同境遇及原因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6-43.。

可见,关于如何研究西南联大,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用现有史料和发掘新史料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都已经有了相关的特色文献资源,相信会对西南联大的研究有所推进。

五、总结与展望

从研究的时间上可以看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研究和讨论的焦点基本围绕西南联大的建制展开,包括系别、课程设置、校训等,属于基本情况的介绍。此外,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多集中在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中的活动,既有学术活动,也有爱国运动。至21世纪,学者开始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学术成就等,并逐渐缩小研究范围,或讨论某一人物的成就与贡献,或研究某一团体的特点,或探讨西南联大精神的具体内涵。近几年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如何整理、挖掘和合理使用西南联大史料,如何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解读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与同时期大学的对比研究等。

就目前公开发表的论文,除了本文所提到的以外,西南联大研究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西南联合大学基本概况的研究。关于此部分内容,因为留存有大量的史料,且有部分联大校友仍健在,研究多集中在早期,且基本史实在短时间内就已基本弄清。

二是关于西南联大的专题研究。主要涉及人物、事件、某方面学术成就等研究。从细节上研究西南联大,从组成西南联大的师生入手,深入探讨联大精神的缔造者,对深入剖析西南联大精神做重要准备。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还是以个案研究为主,或研究某次活动,或研究某位成就显著的教授。专题研究的优点是,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内容涉及面很广,可以全方位地揭示西南联大各方面的内容。其缺点是,因学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和掌握史料的不同,研究的侧重就会有不同。如此也不利于看出西南联大历史发展的主线,且会出现对同一事件,不同学者均有研究,造成文字与解释的重复。

三是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究竟何为联大精神,至今未有定论。目前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界定有两种,一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另一种是西南联大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学术方面,表现出自由、笃行的学术精神。这两种关于西南联大精神的解读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将其放在其他大学精神中似乎也是成立的。诚然,西南联大精神确实很难用几个词语全面地概括,但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不卑不亢、保持昂扬的斗志,为国家危亡和文化传承奉献力量、坚守初心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研究西南联大精神,不必过分追求或划定它的内涵范围,重点在于如何实践的问题。

四是关于如何更好地运用史料研究西南联大。史料是研究的基础,随着西南联大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拓展史料发掘和整理的空间。如何整理西南联大的史料以便适应更大范围的研究,有一定难度。从史学史的角度看,以编年体形式编辑史料,很难表现出西南联大师生在文化领域所做的贡献,但却能明晰联大师生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所行所为,对社会史的研究大有裨益。以纪事本末的方式又很难把握西南联大历史发展的主线,只能突出事件的始末。这两种方式都是以事件为中心研究西南联大,而我们研究西南联大及其精神,重点应当放在人的身上。因此,可以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梳理西南联大的史料:即按照时间顺序将西南联大的历史分阶段研究,每一阶段概括其总的特征,接着按时间顺序排列该阶段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再对每一事件或人物的活动、学术成就等一一列举、分析。相信用此法整理西南联大的史料,会对后人研究西南联大的历史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抗战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