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论语》为例谈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的开展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论语国学孔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门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的压力增大,社会道德标准多元,责任意识弱化等现象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国学经典在育人过程中所起到的净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透彻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可以说,中国自上而下,已经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的实践探索,对几个常见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一、小学阶段诵读经典从何入手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经典著作多如繁星,小学生要诵读该从何入手?有人认为,国学启蒙应从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外延入手,简单易懂容易上手。这种看法笔者并不赞同。原因有二,一是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北宋名相赵普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之博大精深。二是一个人的读书生涯中唯有幼小阶段课业负担最轻,记忆力最好,这个时期背诵的东西记得最牢最久。因此,笔者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外延上舍本求末、取其皮毛,倒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论语》入手,不畏其难,不费光阴,取国学精粹,诵读经典方有成效。

二、小学阶段诵读经典为何不宜过多解释

林语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谈到:“读《论语》时,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文句中包含的真理必须要凭读者自己的悟力才会彻底了解。”朱熹也曾说:“先读《论语》,每日读一两段。不管难懂与否,也不管深奥不深奥。只将一段文字从开头读,若是读而不了解其含义,就思索一下,若思索之后仍然不能了解,就再读。反复阅读探索其滋味,长久之后,便了解其中的含义了。”孔子在后人心目中,是教师,是学者,是智者,是圣人。历代解读《论语》的学者专家,不乏读不懂圣人胸怀见识者,因而多有误解曲解。与其解释浅薄甚至与圣人意见相左,不如让学生像古人那样,只求熟读,不必求懂。今天不懂,不代表明天不懂、一辈子不懂。熟读成诵之后一旦有所感悟,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笔者认为理解经典这事急不来,旁人亦无法代替,应耐心等待“无心插柳柳成阴”之时。

三、开展经典诵读如何不增加学业负担

在小学阶段推广经典诵读,不增加小学生学业负担是我们要考虑的前提。如此,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采用碎片式诵读记忆法倒是可行之举。怎么做?一周五天早读抽一天专门诵读《论语》,每节语文课前花五分钟集体诵读《论语》,如朱熹所说每日只读一两段,不贪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至小学毕业,六年下来若能熟读一部《论语》,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极有益处的。倘若在《论语》之外,还有余力接触其它经典,则要多加鼓励。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孩子的知识是比以前丰富了,但有很多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静心长时间专注一件事,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缺少耐心、恒心和专注力。诵读经典恰好在这方面有所增益,在看似单调无味的每日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静思”与“恒定”,从而达到启迪智慧、修身养性之效。智慧开启了,吸收所学知识更快更好;修养提升了,约束力理解力更高更强。这对学生完成学业大有帮助,更别说诵读经典对中考高考的益处了。

四、采取背诵考级的激励制度是否可行

不可否认,考级还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的,它能让人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对孩子来说尤为有效。每日诵读《论语》,如果没有目标,孩子们很容易失去兴趣,因为孩子不像大人,想不到个中深意,他们不知道这日复一日的诵读意义何在。如果我们将《论语》或其他经典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划分设级,每一级内容不要太多太难,孩子通过每日诵读用心记忆就能顺利地考过一级又一级,拿到一级级过关证书,岂不是像游戏通关一样,以蚕食的方式把一部看似无法背完的《论语》一点一点地背下来记住了,这不就化难为易了吗?一经明,百经通。在读完《论语》后,再去学习其他经典著作,那就很容易了。试想想,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每日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论语》,每隔一段时间就熟记一部分内容,到小学毕业时,能“怀揣”一部《论语》甚至更多经典走向初中、走向未来,岂不妙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怎样发展,是构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学生从小学阶段诵读《论语》开始这一课题吧。

猜你喜欢

论语国学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