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用兴趣“撬动”初中语文教学
2019-03-05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作为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 借助游戏实施导入
初中生大都喜欢游戏活动,在课堂初始阶段引入游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一课时,可以在上课之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让四个小组的学生参与合作与竞争,教师事先在纸条上写出让学生制造的几种生活中发生的声响,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表演,再选出一名学生倾听,猜一下这个声响是什么发出的,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对的最多。最后给大家出示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猜出声响的来源,是因为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们对这样的声响非常熟悉,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声音,而且大部分都是我们没有听过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妙的声音,才让我们的大自然变得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二、结合内容设悬置疑
众所周知,在章回体小说中,往往故事情节出现推进时,作者会在关键之处来一个“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充分调动人们的胃口,给读者迫切想要知道后事如何的愿望。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参照这一手法,采用设悬置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的开篇处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教师应在此处启发学生:“在你们所阅读的描写人物的文章中,作者最常描写的是人物的哪个部位?”学生回答:“正面、脸部。”然后教师继续引导:“作者为什么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迫切的想要知道作者为何描写父亲的背影。
此时,带领学生走入正文恰到好处,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感悟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当学生真正领悟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年的“颓唐”的背影时,为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父亲饱经沧桑、半生潦倒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样的“背影”不但充分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能够给人留下刻骨的印象。
三、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对某些事物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之后,要求学生说一下自己阅读文章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愚公意志坚强,其移山的精神可嘉”;有的学生说:“愚公虽然精神可嘉,但是其想法非常愚钝,他完全可以搬出大山,这样岂不是更加简便?”;还有的学生说:“愚公将大山中的石头全都填到渤海中,属于破坏自然环境,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就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从课堂的权威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为学生创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参演课本剧,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学生已经在学习之前就读过这篇童话,对其内容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研究其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上台表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迫不及待地研读文章,每个人都想上台表演。
再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从课文中挑选出几个精彩片段让学生演绎,通过惟妙惟肖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体会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明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再如,在教学《范进中举》这一课时,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表演角色,当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可以扮演记者进行采访,并提出问题:“请问你为什么用那样的表情来表演中举后的范进?当时你是怎样想的?能具体介绍一下你所扮演的范进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促使学生对问题本质进行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能够更好地把握文中角色,从而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和参与,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现代手段营造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能自发地投入到求知活动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只有建立起兴趣,以趣促思,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
但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学活动索然无味,学生不但学得费劲,而且得到的知识也相当空泛,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有所减弱,丧失学习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有序开展。而多媒体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局面,多媒体人机互动的特点以及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化繁为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营造春的气息,随后再让学生身临“春天”之中诵读文章的语句:“一切都像刚睡醒似的,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了,天上的太阳脸红起来了。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了出来,绿绿的,嫩嫩的,田野里。园子里,瞧去大片大片满是的。躺着,坐着,打两个滚,赛几趟跑,踢几脚球,捉几回迷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体验春的活力,感受春的气息,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将教学方法和学生兴趣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组合与重新选择,使之成为一门艺术,在趣味化的教学中促使学生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