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保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019-03-05
阅读教学的本质,如语文课标所言被界定为学生、教师和文本三方间的“对话”。这就决定了其“统帅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韦志成)的重要地位。而实现途径和重要性凸显,又往往借由课堂问题的形式来达成。因而,关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有效性的内涵与问题切入点
1.何谓“有效性”
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解释。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则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对此,在李森和伍叶琴合著《有效对话教学》一书中,则被解释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在认知、情感、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于是我们有理由认为,作为学生新知形成承载者的教学问题设计,应能够引起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等心理状态,并激发与促使学生对之进行积极思维与探究,以解决既有问题和新产生问题且有助学生构建新知系统。
显然,与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相关,有效的问题设计必然要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且关注三者间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2.有效设计的切入点
寻找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实则是探寻以问题导入阅读教学的语文个性点、审美点,或构成问题链中的关键一环,以抓住“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或作为教学的良好开端。这样的切入点,教学实践中会有课题、课文的关键处、内容的矛盾处、中心词句的对比处、典型的细节处、课文的写作思路等。
如教学《背影》一文,在初次感知课文内容时,我设计了问题“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你能概括出来吗?”即是围绕课题而设;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公认的、针对独立成段的尾句而作的问题设计“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是从课文内容的矛盾处切入。无论从何处切入进行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注意、调动积极性,提高其探究方向和趣味感受,都是必需的。
二、确保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注意事项
1.凸显三维教学目标的追求和呈现性
“三维目标”其实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这种逐维分解,其目的在于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并通过一个个基于某种预设目的的问题来实现。反向思考这一过程就应该意识到,这些被分解后的诸多小目标的整合,同样应该能够还原到原有、既定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中去。
如教学《散步》一文时,在内容探究环节,我设计如下两个问题:“这一家四口人中,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课文最后为什么会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每一个问题的目的都是明确的,第一个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第二个则在于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责任感”和“孝敬老人”。两者合一、梯次推进、和谐共振,则共同指向了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即提高语用能力和感受亲情并努力去做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2.追求内容的内在关联性
任何一次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都不会是单一的问题呈现,而是由若干问题所共同组成的,既可能是由一个主问题和若干次问题所形成的“问题树”,也可能是由若干问题逐次连接所形成的问题链。不论何种形式和情形,这些问题之间必会与课文主题所连接、从而凸显文章主旨。换言之,教师所设计的若干问题,虽独立存在,却有内在关联。
仍如前例《散步》,从课文主线“亲情”和“责任”出发,所有的问题设计都必需关注文章故事的精美和情感。如在写法探究方面所作两个问题设计“文章有好几处进行了景物描写,你能够找出它们来吗?”“结合课文想一下,这些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存在内在关联的,是以其递进关系来凸显“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在规定性;而在接下来的学生总结与教师讲解中,通过“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暗示主题”等表达,又会再一次来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
3.问题的设计要具体可操
问题设计应尽可能表述得更加具体、指向明确。这对于促进学生思考、激发表达欲,进而在短时间内组织起良好的语言进行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做《背影》的内容探究时,针对“父亲”的“好”,如果笼统去问“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就远不如将其分解成三个问题“在‘父爱’的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加贴近我们的情感吗?”“在文中,作者描述眼中的父亲时,用到了哪些词汇?”“文中,父子初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安慰儿子。此时,‘父亲’心中会做何感想,你能想象吗?”而更为容易引导学生认识到父亲的坚强、担当、体贴。这主要是因为,问题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清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就会越积极。
总之,关注并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充分感知其内涵的基础上需要注意的地方远非以上几点,但无论如何,做一个有心人,强化教材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等,都是必需的。如此,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真实落地才会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