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应“对症”引导
2019-03-05
很多初中生说自己怕学语文,其实让他们害怕的还是写作文。写起作文来,不会表达情感亦或者表达的情感虚假浮夸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众多的因素影响下,教师也觉得作文指导无从下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善于变通所导致的。在引导不利的情况下,学生写作文思维混乱,写作水平和创造力得不到展现,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辨证施治”,加强作文写作方面的引导。
一、找准症结,让作文引导“有的放矢”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朝气蓬勃,写出来的文章也应该是既有天真童趣又充满活力,表达的感情虽不能让人震撼但也应极具感染力,然而笔者在本校各班级调研之后发现,80%的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假大空”的毛病。这个调查结果让人意想不到,作为从事多年语文教育的老师,我觉得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的失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在针对初中生写作指导方面,没有系统的理论,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应该利用敏锐的洞察力,找到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出现的“病情”,针对这些特定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目前初中语文写作的症结在哪里呢?
1.学生还不懂什么是写作
在前几天的翻转课堂上,有些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学习写作这么长时间了,到底什么才算作真正的写作。问题很简单,写作的定义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去反映自己看到的客观事物、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传递给他人一定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但是我解释完以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写作啊,在课堂的窃窃私语中我听到了诸如“写作原来不是模仿啊”“写作还能传递给他人知识信息”之类的话。
这让我觉得十分愧疚,作为他们的老师,学生们到现在才知道什么叫作真正的写作,这让我十分汗颜。教师往往在进行写作指导教学时会忽略掉什么才是真正的写作,第一堂课一般都是介绍写作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后续会系统地介绍一些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但是在这些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们是否了解什么是写作。
2.学生没有信心和乐趣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写作之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部分学生会随着教师的课堂进度一点一点的负重前行,然而总有一小部分同学上课贪玩,仿佛教师的指导跟自己毫无关联,台上的教师讲解得多么卖力,台下的学生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状况笔者称作选择性失聪。这种 “病症”出现是没有原因的,主要是由两大因素造成:一个是畏难情绪,教师在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之前一般都会强调作文写作是分值最终的一道题,作文写跑题会影响到语文考试的整体。学生在听到这些以后自然而然就被作文超级难的初印象所占据,再接触到众多的阅读训练以及繁多的素材积累之后便越发觉得写作真的难。
还有一种因素就是教师按以往的套路来教学,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长期接受呆板的教育,自身的素养和学识又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完成一篇作品,于是学生开始在一次次的低分中受到打击逐渐丧失自信,同时也丢掉了写作的乐趣。
二、因人制宜,让作文引导“直达病灶”
教师认清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后,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全面提高。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法策略,在针对学生不懂什么叫写作的时候,教师要亲自展示,拿出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直播”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写作,教师要严格按照写作的定义,在写作的过程中叙述自己看到的客观事物,并且根据事情或景物的本身抒发自己的感想并展开适当的联想,同时还要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情感传递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只是用最基础的写作手法,甚至不用,但是一定要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写作,写作并非是一味的模仿与抄袭,而是语文素养的充分展现。
同时,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初中阶段,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经验,学生们很难写出一个像样的文章,由于学生都具有贪玩的特性,教师可以将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学生家长的手机上,通过学生家长来达到督促学生阅读积累的目的。摘抄确实是一个提高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在行文过程中适量地引用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还能给读者留下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初中语文写作指导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慢工才能出细活”。找准学生病灶之后对症下药,经过长时间的悉心指导,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