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硕士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2019-03-05曾剑平车其姝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硕士专业能力

曾剑平,车其姝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到2018年为止,全国翻译硕士院校有246所,还有许多没有翻译硕士学位点的院校都有申办该专业的打算。这一方面出于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考虑传统的学位专业(如英语、英国文学等)招生面临生源缺乏的窘境,新办翻译硕士点可以确保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的存在。国内高校纷纷设置或申办翻译硕士点,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师资方面的,也有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翻译硕士专业作为新的专业领域,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探讨的。

1.翻译硕士专业存在的问题

翻译硕士专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外语专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强,又有好的生源,在翻译硕士培养方面走在其他高校前列,所以存在的问题可能要少一些。而其他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翻译专业的设置是近几年的事,所以在现有高校外语教师中,获得翻译专业学位(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教师少之又少,专门从事翻译研究的人也不多,从事翻译实践者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或翻译实践者少,另一方面又不断扩招翻译硕士,而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人数又有限制,所以大多数院校规定只要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者,都可以指导翻译硕士研究生。这问题就来了:这些导师大多数研究方向都不是翻译,也没有翻译经验,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本人参与多所高校的翻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发现从事翻译研究的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和不从事翻译研究的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引用的翻译理论基本正确,译作无论从理解的准确性还是语言表达的流畅度看都有很高的水平;而后者不仅理论引用不到位,甚至还会出些常识性的错误。如“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这几个概念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但常常被学生混淆。究其原因,在于指导教师都没弄明白,以为它们彼此可以互用,所以即使学生用错了概念也不予纠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师资问题是制约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生源不好。现在就读的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读的专业大多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置也是近几年的事),或非外语专业,他们考研时报考翻译硕士是因为翻译硕士招生人数多,录取率高,并非因为他们喜欢翻译。本科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好处是学习的学科知识比较全面,语言学和文学都有所涉及,而且打好了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不足是翻译基础不扎实。众所周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和翻译专业在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有重叠之处,但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训练内容抑或培养途径,总还存在一些差异: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外语人才(包括但不限于翻译人才),虽然外语是一门工具,但其培养过程更着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更具人文性。翻译专业是培养翻译人才,虽然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其重心更多的放在翻译技能培养,所以更具工具性。事实上,懂外语和懂翻译不完全是一回事,懂外语未必懂翻译,懂翻译肯定懂外语。翻译人才需要精细化的培养。翻译是双语转换,不仅要求译者精通外语,而且中文功底也要好。这两方面的要求好多学生都没有达到。笔者在上课做翻译训练时,就发现有的学生翻译句子很难不出错,中文译成外语经常有语法错误,外语译成中文经常语句不通。更有甚者,有些学校为了招揽生源,不惜降低考试难度,只要能招到学生就行,不管学生水平如何,是否喜欢翻译。这就为翻译硕士培养从源头埋下了隐患。一个语言基础不好的学生,要把翻译学好,谈何容易。

三是没有翻译实训。一方面没有足够翻译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自己也没有走出象牙塔,没有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的意识。社会上有少得可怜的几家翻译公司,在它们那里挂牌作为翻译实践基地,其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实践意义,大都是为应付专业评估而设的。实际上没有几个学生会到它们那里实习,再则有时它们本身也没什么翻译业务,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哪会有多余的资料给学生翻译。企事业单位偶尔有需要翻译,但也不会给学生翻译,怕他们难以胜任。这样学生笔译训练只能以书本翻译为主,口译训练也只限于人机对话,没有走出校园去亲身经历真正的口笔译体验。没有翻译实践,学生很难胜任翻译,就像医学专业学生没有临床经历很难成为合格的医生一样。

四是毕业后很难找到与翻译相关的职业。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本身难以胜任翻译工作,这是翻译能力问题;二是除大型企业或专门从事涉外业务的单位外,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即使有涉外业务,宁可聘请临时翻译,或把翻译任务委托给翻译公司去做,也不愿意招聘专职翻译。社会上虽然有人大声呼吁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但没有落到实处,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上学生毕业去向大多是从事外语教学,少部分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真正从事翻译的人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悖设置翻译硕士专业的初衷。试想:如果学生毕业去向是当老师,还不如学教育硕士专业,或应用语言学专业,这样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途径,都与教师职业吻合。而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语教学或其他职业,考量着高校大量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合理性。现在有高校老师提出“英语专业不是良心专业”的观点,我们也在想: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翻译硕士专业是否是良心专业?

上述四方面问题,前两项是学校层面的问题,第四项是社会层面的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有顶层设计,综合施策,而师资和生源问题,只要高校不断扩招,暂时也很难解决,没有哪所高校会因为有翻译硕士点而大量引翻译博士或硕士,也不会因为生源差而少招学生,乃至放弃该学位点。这三类问题都是宏观层面的问题,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就业导向有关,也与学校的学科设置有关。本文无意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想从微观层面探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讨论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贯穿于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全过程。这是因为,翻译能力是检验学生能否成为合格译者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翻译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翻译能力的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翻译能力,它由哪些构成。国外最早使用“翻译能力”概念的学者是德国的Wilss。在《翻译科学》一书中,Wilss指出翻译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综合概念”,是“超语际能力”,是以译者的原文与译文综合知识(包括文本—语用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跨单语综合能力。[1]关于翻译能力的定义,学者更多的是从其构成入手。过去的研究者简单地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和世界/主题知识。[2]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翻译能力的构成也是多元化的。如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提出了翻译能力模式,该模式包括:1)双语能力,主要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必需的操作知识;2)语际能力,主要指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百科知识和相关的主题知识的掌握;3)翻译知识,主要是对翻译的性质、过程和运作的表述知识;4)工具使用能力,主要指运用各种资源和媒介的能力;5)策略能力,主要是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技能;6)生理、心理能力,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效控制认知机制中的各种要素的能力。[3]在Delisle看来,译者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理解能力、重新表达能力等四种能力。[4]Albrecht Neubert将关于翻译能力分析的5个参数作为能力成分: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这几种能力共同作用使翻译活动有别于其他领域的交际活动,也使翻译研究有别于其他交际领域的研究。[5]Beeby提出了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的4个目标: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对比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篇对比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能力。[6]

我国学者文军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技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后来,文军进一步将翻译能力分为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指涉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IT能力、工具书使用能力五个方面;理论能力涉及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这三个方面。[7]王树槐在其论著中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翻译能力概念的历史流变。他认为,考量翻译能力,必须考虑到翻译能力的全面性,探索综合性翻译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人格统协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技能维度、翻译策略维度、翻译思维发展维度、文化能力发展维度、翻译人格发展维度。翻译技能维度分为译理、译技、译艺、译道四个阶段;翻译策略发展包括局部策略、整体策略和监控策略,翻译思维发展涉及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文化能力指涉认识能力、比较能力和协调,翻译人格体现在片面性人格和全面性人格。[8]

我们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可分为言内能力和言外能力。言内能力是指双语转换中涉及的能力,包括文本分析能力、双语转换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策略能力、翻译审美和鉴赏能力、对原语不规范文本的识别和纠错能力等。其中,对原语不规范文本的识别和纠错能力是我们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到目前为止,没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能力。所谓原语不规范,是指原语语言表述不清或产生歧义,术语不规范,语法错误等语言现象。言外能力是指工具使用能力和沟通协商能力。所谓沟通协商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前与客户沟通协商和问题咨询的能力。在实用文体翻译中,客户的要求很重要,决定着译者的翻译策略。如果客户要求对原文本全译,译者只能照办,没有自由操作的空间。如果客户要求只译核心内容,译者就可以采用变译策略,自由操作空间大。此外,原语文本中语言不规范现象或语义不明现象,需要向客户咨询,这属于沟通协商能力。

3.基于真实项目的翻译能力培养途径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翻译能力培养途径有课堂教学途径和课外实践途径两种。课堂途径只是习得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策略,理论性强,学术意味浓,翻译训练不够,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少会与翻译实践脱节,所以课堂途径培养翻译能力是有限的。当然,也有教师为了缩小课堂翻译活动和职业翻译实践之间的距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采用“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该教学法强调在课堂上构建真实翻译项目情景,较全面地包含了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修订者,译文使用者,译者等。然而,如果教师不曾亲身经历过真实的翻译项目,其指导、监控的翻译教学难免会存在“失真”现象,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9]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主要靠课外的实践途径。课外实践途径分两种:一是教师编写的翻译练习手册,二是翻译真实项目。前者大都从译著或翻译教材中摘选原语材料,让学生课外翻译。由于翻译练习都能从相关书本上找到练习答案,所以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不会认真去做翻译练习,有时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抄写练习答案。无疑,这样的课外训练效果不好。而真实项目的翻译,就是翻译的材料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需译材料,而不是来自书本上的材料。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语言服务意识,愿意走出象牙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从中拿到翻译项目。

为企事业单位翻译材料是有偿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翻译的积极性,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学生有亲身翻译的经历,翻译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还有经济来源。所以这种真实项目的翻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翻译兴趣;二是任务具体明确,既要求学生翻译原文,同时又要求他们反思翻译过程,及时记录翻译日志,描述和解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记录的重点在于“如何译”和“为何如此译”,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下面以我们为有关单位翻译材料为例,探讨学生翻译能力培养途径。

3.1 译前准备:清除理解障碍,弥补专业知识

在翻译材料时,总会出现一些课堂没有碰到的问题,概括地讲,有这些问题:一是缩略语表意不清。有些材料随意使用缩略语,而这些缩略语在上下文中没有交代其全称,所以让译者难解其意。如南城五黑鸡具有“二低、三高、多药”的特点。例句中的缩略词语“二低、三高、多药”不知何指,通过打电话咨询厂家,才知道指的是“脂肪、胆固醇含量极低,黑色素、氨基酸、免疫球蛋白较高,有多种药用价值”。二是专业术语表达不规范,如生产憎水材料的厂家在说明书中把“憎水材料”写成“镇水材料”,外行人以为是别的材料,所以在其原译中译为water-depressing materials,闹了笑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hydrauphobic materials。三是原语表述产生歧义,如“中欧乳制品合作项目”,可理解为“中国和欧洲乳制品合作项目”,也可理解为“欧洲中部乳制品合作项目”,“新建发电厂”可理解为“新建立的发电厂”,也可理解为“位于新建的发电厂”(因为南昌有新建区)。四是不懂相关文献的专业知识。实用文体资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每一种题材的资料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学生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不可能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能接触到,所以专业性很强的材料要学生翻译,是个很大的挑战。

上述前三个问题是语言表达问题,主要向客户请教就能解决。第四个问题是专业知识问题。对于专业问题,只有通过译前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尤其是阅读与需译材料接近的专业文献,就能解决。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关注点在于专业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术语,尽可能找到与需译材料语言相应的表达。比如,我们在翻译江西省发改委的世界银行项目投资指南时,要求学生阅读相应的世界银行投资指南中文文本和其他银行项目投资指南。翻译焊接设备使用说明书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金属加工教材和焊接教材或与焊接相关的文章。译前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可以弥补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语言的表达习惯,确保译语语言具有“专业味”。

3.2 译后分析和讨论

本文省略译中的文本分析和地道表达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学生翻译的过程,我们无需知道学生是如何翻译的。但对于翻译的结果(即译文)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翻译能力的提高。下面围绕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译后分析和讨论。

词义确定。翻译无非是选词组句的过程。选词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词语翻译是否准确,直接关系译文的质量和可接受性。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在专业文献中,词语的多义性表现为词语不仅有普通义,还有专业义。如power一词,其普通义是“权力、力量、实力、能力”等,但在数学中指“乘方、幂”,在物理学中指“功率”,在光学中指“光强、放大率”等。但多义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所以词义受语境约束。词语翻译要考虑词语的专业性和习惯表述。如在一份世界银行的投资指南中,出现过这样的词语 :global practice,global practice department,practice manager,operation,story line,Multiphase Programmatic Approach(MPA),credit,operation's rational等,global practice没有统一的译法,译名有“全球实践”“全球做法”“全球习惯”等,如果单独理解,这些译名都是对的,但如果与department放在一起,翻译成“全球实践处”或别的译名,听起来就有点怪了。我们把它译为“全球业务”听起来就顺多了。practice manager网络翻译为“实践经理”或“实习经理”,这些都不是地道的表达,译为“业务经理”就符合汉语表达习惯。Operation词典释义为“操作、运行、运营”等,但在该世行指南中,更多情况下就是指“项目”。如在This section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key factors that affected preparation and events that led to the operation's cancellation句中,operation就是指项目。story line词典释义为“故事情节”,但在This section provides a succinct,coherent,and clear story line and narr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operation's context and rationale and of its objectives or key outcomes and explains how these outcomes were envisioned to be achieved中,其意义与narrative description相同,因为在实用文体中,同义词语重复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法律文书中。Multiphase Programmatic Approach(MPA)被学生译为“多相程序化方式”,应译为“多阶段方案办法”才对。Credit的词典释义为“信贷”,但在标题为result rating(结果评级)的语境中,如译“信贷”与该标题的内容不符,译“得分”更合适。operation's rational学生翻译为“操作原理”,实际上是指“项目意义”。

语法分析。翻译发轫于理解。理解是语义辨析、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相互交叉的过程。只有通透地理解了原文,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语句歧义是普遍现象,译者要有解歧能力。比如:

Assessment of the key factors and events pertaining to the Bank,borrower,co-financiers,other partners,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uring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at affected performance and outcomes;

上述例句中,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可以修饰the key factors and events…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也可以只修饰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根据上下文语境,只修饰后者,相应的译文是“评估与银行、借款人、合作金融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有关的关键因素和事件和在准备和实施期内影响绩效和成果的外部环境”。而有的学生把定语从句理解为修饰前者,结果译文拗口。

习惯表达。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英语的表达习惯如直译成汉语显得别扭时,就要采用意译。如:

(1)Multiphase Programmatic Approach(MPA);for which an ICR would be written at the close of the Program,or after ten years,whichever comes first.(多阶段方案办法:项目完工报告将在项目结束时,或十年后撰写完毕,以时间在前的为准。)

(2)The definition of the Outcome rating is:“the extent to which the operation's major relevant objectives were achieved(or are expected to be achieved)efficiently”。(结果评级是指:“项目主要相关目标的已实现或预期实现的程度”。)

(3)Such convergence provides a richer,more robust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s or outcomes.这种融合为目标或结果的实现提供了更丰富、更强大和更准确的评估。

例1划线部分就是习惯表达,在法律文书或操作指南中经常出现,但教科书难得一见,应译为“哪个时间在前,以哪个为准”。例2的划线词语译为“效率”更好,同样例3的划线词语应译为“更可靠”。

通过上面的例子分析,发现学生在翻译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词语翻译容易照搬网络或词典释义,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会考虑具体语境下词义的变化,对于多义词语缺乏语境识别能力,也不知道词语的习惯表达。二是对于歧义句缺乏解歧能力。三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懂习惯表达。针对这三种情况,教师在讨论中启发学生:网络或词典释义是翻译选词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词语只有在具体语境下才有确切含义,任何词典都不能囊括词语的所有含义。当网络或词典释义不符合习惯表达时,就要选用符合习惯表达的其他词语。歧义句的解歧和习惯表达要结合专业知识,所以译前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储备相关专业知识,对专业文献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上,任何文献的翻译只有言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言内知识解决不了专业问题。言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逻辑知识等)才能解决言内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

4.结语

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唯有实践途径。而真实项目翻译能激发学生翻译的兴趣,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翻译的魅力和神奇。译后讨论是学生翻译能力培养途径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翻译问题之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及应对之策。这比传统的批改书面作业要好。书面作业的批改,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译后讨论是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评估中,学生普遍反映从事真实项目的翻译要比平时做翻译练习具有更高的责任感,翻译的劲头也足,对翻译的价值也有新的认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解主题知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极大地扩充了知识面。

真实项目的翻译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应该走出象牙塔,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获取翻译项目,给学生更多的翻译实训;另一方面,对于翻译项目,教师应该成竹在胸,尤其是对主题知识(专业知识)有十足的把握,这样翻译才能得心应手,在译后讨论中应用主题知识指出学生翻译问题及应对之策。

猜你喜欢

硕士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