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绍莘“节日类”散曲研究

2019-03-05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王 少 博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127)

散曲是一种拥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艺术样式。在明代,散曲流派的发展蓬勃兴盛,散曲作品的流传异彩纷呈,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蔚为大观。到了明朝嘉靖之后,散曲曲坛的主流逐渐被两大流派所占据,以梁辰鱼、冯梦龙为首的昆山派和以沈璟、王骥德为首的吴江派主导了当时的曲坛,散曲的文学艺术之美逐渐让位于音律形式之美,散曲作家在创作之时不以深婉情辞为先导,争相以词律严整为准绳,散曲艺术的审美魅力在这种风气中渐渐褪去了曾经的底色。然而,即使在昆山派与吴江派风头正炽之时,曲坛上依然有以施绍莘为代表的华亭派特立独行于曲坛风气之外,正如任中敏在《散曲概论》中提到“兹论昆腔以后散曲之派别,不能不分举梁、沈、施三家”。[1]1097施绍莘的散曲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能够以情动人,将“本色”与“典雅”水乳交融,罗锦堂先生称其“集明人散曲之大成,散曲至此,已经发展到了最高的领域”。[2]179对施绍莘评价程度最高的当属吴梅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戏曲概论》之中,称明代散曲“要以施绍莘为一代之殿”,[3]在明代群星璀璨的散曲曲坛之上,施绍莘能够力压陈铎、王磐、冯惟敏、梁辰鱼等散曲大家成为殿军,虽未免有言过其实之嫌,但也的确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施绍莘高出同侪的散曲成就。

施绍莘的传世散曲作品几乎全部收录在《秋水庵花影集》中。这部曲集一共分为四卷,共计616支曲子,其中包括86部套曲(544首曲子)以及72首小令。其中,有多达90首曲子的内容涉及到我国古代传统节日,这些曲作没有小令作品,全部出自于施绍莘的散套作品,研读之下,可以发现这些涉及节日的散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节日内容的涉及

施绍莘是一个纵情于山水之间的雅士,他隐居于西佘泖上,每日怡然自得地徜徉于烟波花木之境。施绍莘在《泖上新居》这部套曲的结尾自跋中如是说道:“予烟霞痼疾,出于性成……既壮,诱慕日增,时寄情于诗酒声色,要以铺衬林泉,未尝忘本也。丙辰冬,始营西佘别业,遂为先人卜宅,盖便为予归骨地矣。”[1]772可以看出,施绍莘的隐逸情怀极为纯挚。然而尽管他是一位深孚众望的隐士,但隐居生活却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身处淡远之地以幽然之心面对纷繁之世。在他的散曲中,像元宵节、除夕、七夕、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涉及。

元宵节的形成由来已久,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4]189通常意义上,史家认为这是元宵节的源头。明代恢复古制,规定初八上灯,十七日收灯,一连张灯十日。[5]368面对如此具有欢欣祥和气氛的节日,施绍莘借着契机用套曲来形象展现明代元宵节的盛大场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试举一曲为例:

【南南吕·梁州序·元宵】千门花柳,九逵烟雾,结彩家家帘幕。腾腾火树,星桥欲驾银河。只听南邻敲鼓,北里吹箫,那个能闲坐。金吾不禁夜,放恩波,正万井腾欢赐大酺。合春刚到,梅刚吐,况一轮皓月刚三五。不痛饮,待如何。[6]28

仅以此曲而言,可谓十分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宏大壮阔的节庆场面。这部套曲中,每单独一支曲都有“春刚到,梅刚吐,况一轮皓月刚三五。不痛饮,待如何”这一句,起到了层层推进反复渲染的艺术效果,使人仿佛能够流连忘返于节日的喜悦祥和氛围中。

除夕堪称是我国文化习俗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诗经·周颂·丰年》中有“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的记载,这种对于祭祀活动的歌颂,可以视为后代除夕节日逐渐形成的滥觞。庆祝除夕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洁祀祖祢”,二是“进酒降神”,[5]366简单说来就是家人团聚敬祖并且要开怀畅饮享乐。施绍莘尽管隐居,但常有好友相伴左右,因此对于除夕佳节常会心怀喜悦。试举其套数中的一曲为例:

【南中吕·好事近·除夕】帘外鹊声高,喜报春光将到。揭天箫鼓,家家热闹多少。围炉守岁,看佳人素手裁旛巧。共称觞笑祝檀郎,愿青鬓映奴花貌。[6]30

曲中字里行间都能透露出作者对于新年到来的欢喜欣悦之情。向外是春光洋溢的大千世界,向内是围炉守岁的袅娜佳人,此情此景在除夕佳节到来之际更显得分外美好,更能激发作者对于喜庆生活的讴歌赞美,更值得用良宵痛饮来抒发欢快情怀。

面对七夕这个最容易引发人们感喟和遐想的节日,施绍莘的情辞和笔触就显得较为复杂了。七夕最为人所熟知的典故莫过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而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源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后世不断演化,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和讴歌爱情天长地久为主题的节日。施绍莘的散套作品中,有关于七夕的曲作更显得风格多样。此处以其一首愉悦风格的曲作为例:

【南南调·二郎神·七夕】秋风起,人在西堂西复西,见淡月鹅黄才半缕。高楼笑语,共唤取穿针来去。恰好葡萄酒熟时,觞牛女,幕天席地。今宵里,自一夜长生,做万古佳期。[6]76

七夕的确是最适合与佳人幽会的时候,以这支曲子为代表的整套套曲都体现了作者与女子在七夕佳节中的款款深情。七夕是如此美的节日,于是做了一夜长生的乐事,许下万古佳期的承诺,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复原了亘古美妙的爱情传说。

除了上述提及的节日外,诸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在施绍莘的散曲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

二、套曲形式的表达

散曲既是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抒情文学样式,在施绍莘的散曲中,尤以套曲见长。罗锦堂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散曲史》当中,认为施绍莘的散套作品“在明人专集中,不但要算最多,而且也是最好的”[2]181。套曲虽不用宾白相衔接,但依然能体现出内容的铺叙和情感的表达。何良俊借称赏《拜月亭》而道:“他如‘走雨’‘错认’‘上路’‘馆驿中相逢’数折,彼此问答,皆不须宾白,而叙说情事,宛转详尽,全不费说情事,可谓妙绝。”[7]笔法高明的散套作品,即便没有宾白相衬托,依然能够摇曳生姿、曲尽人情。

套曲也称套数,任中敏先生对套数下了这样的定义:至少两首以上同宫调之曲牌相联;有尾声;首尾一韵。[8]尽管施氏的套曲中,有一些并不符合曲律规范,但并不影响其文学价值。施绍莘以套数见长,但其小令作品为数也不少,有72首之多,然而其小令中没有一首涉及到节日方面,这并不是偶然。限于小令的体裁,独用一曲小令来表达胸中所感的话,必然不足以将借由节日契机所引发的感情全部激发,因而采用套曲的形式无疑更为妥切。

和施绍莘互为邻居的著名词人陈继儒,可谓对施绍莘最为熟悉的文人之一,他对施氏有过这样一番评价:“夫曲者谓其曲尽人情也,诗人人可学,而词曲非才子决不能。子野才太俊,情太痴,胆太大,手太辣,肠太柔,心太巧,舌太纤,抓搔痛痒,描写笑啼,太逼真,太曲折。”[1]758这段话可以与叶燮《原诗》“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9]的论点遥相呼应,切合到施绍莘其人则更为真实透彻地表现出了他的视野、见识、笔力与才情。既如此,显然施绍莘更适合用套曲的形式来展现生活的画面与内心的想法,凭借动人的笔触来淋漓尽致地抒发节庆之美。

研读《秋水庵花影集》可以发现,施绍莘对于感情的揣摩极为深刻而真挚,在以七夕作为主题所创作的套曲中可谓尤其突出。施绍莘有关七夕的套数作品中,既有情辞萧索悲凉之作,又有喜悦情怀萦溢之作。他的套曲《梁州序·七夕闺词》可以算作饱含着凄凉情绪的套数作品。施绍莘是通晓音律的,《散曲概论》中记载:“其人亦工音律,自蓄歌童,所作无不制谱付拍者。”[1]1100施绍莘将一腔柔情以绵美的笔法注入曲中,让人在疏荡恣肆的格调中能够读出一种绵婉轻柔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七夕闺词》的感情基调是萧索凄凉的,但又不能一语而盖之。从第一曲来看,整部套曲以七夕时节起兴,将远人遥遥相隔不能朝夕相处,即使在七夕这么重要的日子也不能相守在一起的感情娓娓道来,情调中含蕴着苦涩,但苦涩中却又透露着等候中的幸福感。然而守候的幸福终究只是一段时间的体验,紧接下来的一曲就显然能够读出佳节独自一个人默默伫立,身旁只有远来的书信却没有可以依傍的人儿之时,所透露出的那种透骨的相思之愁,只有流出的眼泪才能稍解宽慰。再接下来,从凄凉的情景转而生发时光流逝、朱颜难再的感慨,又转而从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和周遭事物的感触引发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最后以一种宽慰的无奈来告慰此时此刻的自己,从此秋宵夜夜长,只能无奈地承受这份事实的哀伤。

尽管《七夕闺词》这部套曲极尽哀婉相思之能事,但七夕毕竟是最能让人发自内心感受到真情美好的节日,施绍莘对七夕佳节还有着诸如《七夕后二日祝如姬初度》的套数,就集中体现了七夕佳节该有的喜悦情怀。

施绍莘的好友包稚先对《七夕后二日祝如姬初度》这部套数评价道:“子野情根引蔓,随地下种,观此词则‘香馥馥一枝花,又将移入绣纬’矣。独不顾人间馋眼憨妒欲死乎?虽然,如此好词,香艳鲜美,千金一字,庶几无惭。以当一斛珠,恐人间正少此买花钱,他人安得争买也。”[1]832可谓评析得恰到好处,将此套曲本身的风致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情事之美合盘道出,让人为之倾倒。

严格来讲,这部套曲并不是七夕时节当日的曲作,从题目中也可读出创作内容所揭示的时间应当是七夕已经过去了两天,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借了七夕佳节的契机,这样动人的作品想必也不会被作者创作出来。这份感情的绵婉与柔腻,只有用套曲来纵情肆意,才能更好地让这份情感穿透人们的内心世界。从作品中可以读出,作者的欢愉之情简直无以言表,从天上到人间,从相识到相守,从鲜花漫卷到美食盛宴,从风花雪月到柴米油盐,仿佛人间的一切都不能完美地歌颂这一番盛事良缘。

三、内心世界的展露

节日的到来不仅仅给施绍莘创作散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更是让人可以透过其作品一窥他的内心世界。平日里的隐居生活如同古井深邃,波澜不惊,但每逢重大节日,这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情感,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恬淡自适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安逸平和,最合适的时机莫过于在最喧嚣的时候去一探究竟。除夕向来都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机,即使是内心深处抱虚守静以隐士自居的施绍莘,也不免会为除夕到来之际的欢腾景象和人声鼎沸的气氛所感染。在《除夜》这部套曲中他如是写道:

【南北仙吕入双调·新水令】满堂华烛照残年,沸笙歌合家欢忭。奉萱帏犹绿鬓,开绣阁尽红颜。生计凭天,乐事疑仙,共团头做岁除宴。[6]97

紧接下来又在这部套曲中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将除夕到来时人们的热闹生活以及喧嚣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果仅仅只读前面几支曲子,很自然地就会觉得这是在为这个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进行异彩纷呈的描摹。但接下来笔锋陡然一转,将外在的喧嚣回归到内心的平和,这时候才能让人透彻地理解这位隐士内心的境界。

【雁儿落】我只愿老慈亲健靠天,我只愿寒来妇安贫贱。我只愿小园中有供佛花,我只愿草堂上有联诗伴。我只愿小童歌自制词,我只愿深闺贮春娇面。我只愿受几樽征文酒,我只愿使几个卖花钱。天,愿一件件如心愿,尽放我情颠。常常是似今年胜旧年,似今年胜旧年。[6]98

在一群安闲适意的人中恬淡地生活并不难,难得的是能主动去选择过一种恬静安稳的宁谧岁月,并能够让心态始终如一,不为外界所动。

(二)感伤惆怅

尽管施绍莘能够以超然的心境去过恬静的生活,但作为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他有着远超常人的敏感心弦。这份心绪也许平时会古井不波,但一旦受到较深的触动,就势必会引发情绪的极大起伏。清明时节既是一个能引起欢欣喜悦的踏青好时节,也是一个能引发文人寂寥萧索情绪与感伤愁闷情结的时段。将友人的作品和眼下的情景相融合,施绍莘写下了《清明感桃》这样的作品:

【南南调·二郎神】花如梦,忽又傍清明发旧丛,酩子里芳心嫌太冗。锦堤雪浪,一枝香倚晴空。是第一东君蒙爱宠,生就个情苗恩种。人面孔,好分付崔郎,恁地东风。[6]123

乍一读,还算不上特别凄凉哀婉,但文人受到的内心触动往往都是随着时间的流淌而层层累积的,施绍莘也不例外。在这部套曲中,他将无奈伤春的愁闷和物是人非的惆怅化作笔下的文字,在曲作中如泣如诉:

【猫儿坠】伤春血泪,几度赚人红。毕竟花残枝也空,玄都观里不禁风。没用,好笑几处公门,赌甚英雄。[6]124

春情无处消遣,只留得愁苦积在心头。这伤愁的情绪在清明时节里层层渲染,更让人平添了物是人非的喟叹。施绍莘没有在隐居中将自己内心深处属于文人固有的敏感心弦渐渐沉寂下去,正相反,隐居生活让他更能够去深刻体味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去感受人世间最纯粹的物象和景象,这样一来反而升华了自己的见识与颖悟。只是,个中辛酸与失落惆怅,就只能留给施绍莘自己独自消弭了。

(三)豁达超然

无论是恬淡自适的心境还是感伤惆怅的情怀,都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体察的感悟,但真正能够使得一位文人的作品得到最深刻的共鸣从而得以留名青史的,往往是透过笔端显现出的属于作家自身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以施绍莘在端午节所作的套曲《村中端午》为例:

【南仙吕·桂枝香】端阳时候,暖风才透。衫裁艾虎轻纱,杯泛菖蒲嫩酒。正黄梅雨时,黄梅雨时,见新笋竿竿疏秀,新燕双双轻瘦。没些愁,拈将屈子翻诗案,问取榴花借酒筹。[6]170

施绍莘虽早已过了“为填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但提到了愁,就说明现实生活中势必会有让作者捉襟见肘的事端或者值得发愁的事由。隐居生活基本上与世隔绝,就算小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给自足,但难免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所以,“没些愁”的实际内涵很可能就是“处处愁”。但施绍莘却没有选择借散曲来抒发苦闷,而是在该套曲中,通过豪放洒脱的叙述表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前腔】端阳时候,偶然携友。无猜无忌无愁,能曲能诗能酒。看一杯两杯,一杯两杯,生在伯伦之后,量在老坡之右。恣遨游,哺糟迂叟真吾友,独醒痴人逊我俦。[6]171

曲作中的语句读起来有一股昂然向上之气,将施绍莘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直接表现了出来。同样是在端午节所作的另一部套曲《端阳》更能体现作者这般超脱豪迈的品性。

【南南吕·懒画眉】饶君痛饮谢端阳,怕老大仍无一百觞。人生三万六千场,是日记风流账,一度须教一度狂。[6]139

曲作写得疏狂恣意,豪迈跌宕,不仅将施绍莘个人洒脱超然的形象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够让人透过曲作对人生多了一份颖悟与通率:在顺境中不自傲,在逆境中不颓放。施氏散曲对人的影响,在点点滴滴之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施绍莘“节日类”散曲虽然为数不少,但总的来说在他全部散曲作品当中占比不大,即便如此,依然有足够的文化内蕴与美学成就值得人们去探讨和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