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2019-03-05廉珺伦
廉珺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逐渐深入,传统的音乐钢琴教育已经无法在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于音乐钢琴教育的预期需求,由此,“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理念被提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其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应用了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由此,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音乐钢琴教育环节有关“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理论的应用,并在最大程度上对我国目前的钢琴教学进行优化,促进我国音乐体系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此的研究,这也是我国钢琴教育工作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从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叙述背景、概念、起源等基础信息,分析其在钢琴教学环节的体现情况,以期能够帮助我国的钢琴教育更上一层台阶。
一、音乐的“审美”教育理念
1、音乐的“审美”教育理念概述
首先,就“审美”教育理念的提出来说,音乐的“审美”教育理解首次被提出是上世纪20 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家黑格尔所提出的。在黑格尔的理论中,一般情况下事物构成可以分为两种,即内容和表现形式。内容大都集中表现为内部方面,而形式则相对更着重于后者。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存在相对独立的状态。在音乐中这两种形态都会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形态造成极为明显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音乐教学环节,有关音乐的“审美”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次,根据以往针对音乐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可以发现,所谓音乐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音乐的形式感,这种形式感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聆听音乐的同时予以我们更加深刻的切身感觉,这种感觉才能够给听众更好的听觉体验,并产生更好的音乐审美感受。
2、音乐的“审美”教育理念模式
通过对以往我国音乐教育环节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果想要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理念进行推广,需要在多个维度上共同针对音乐形式进行有关审美的教育。本文认为,在实际的教育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基于音乐所独有的体验感环节来进行音乐形式的构建。在这一环节里,应将音乐进行物质化的构建,从而更好地推进“音乐是可以被体验的”理念,进而帮助内在即外在理论的形式落实。其次,应重视针对音乐审美环节有关感觉的体验环节。例如,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针对音乐的感情体验大都集中在情感、听觉以及音乐这三者之间,听觉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被划分为一种理性的、生理上的情况,在听觉的基础上配以音乐的烘托,从而形成情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体验;第三,重视有关音乐“审美”教育理念中的创造性体验,相对于上述两项生理感觉来说,创造性体验是一种相辅助与其他两种模式的审美教育方法,是能够更加直观的提升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很多有名的音乐家带给听众的感官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别性就源于其不同的创造性,可以说创造性才能更大程度上催化音乐的感染性。最后,便是针对教学环节的情境体验。就这一环节来说,音乐中的情境性和带入性是对整个音乐感觉情况的整体补充,不仅仅从音乐的创作者角度出发还在很大程度上从聆听者的角度出发,使其能够更好的帮助音乐作品传播的同时为音乐提供了一个更加便于理解、感知的背景模式,从而不仅仅能够提升音乐的感染性还能让更多的人通过音乐中情境的设置爱上音乐。
二、音乐的“实践”教育理念
1、音乐的“实践”教育理念概述
根据以往对音乐艺术的了解,笔者认为,最初的音乐模式并不是现在这样,而是更好倾向于在某种基础上进行改变,如行为、材料等。实践教育模式也是在这种模式基础上衍生而出的,通过观察和实践音乐教育环节来增强和突出音乐作品的独特性,进而使其在纷杂的世界当中能够脱颖而出。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作品的审美性上,而忽视了对音乐作品实践性的关注,这导致在音乐教育中出现了更多的鉴赏者,创造者逐渐减少,音乐愈发地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生活,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实践的音乐中去,无法在根本上感受音乐带来的内在美,并且导致对音乐的体会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所以,音乐的“实践”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理念中将音乐的本质划分成了一系列的人为活动,并将音乐活动中的若干个群体都融入到整个音乐流程中去,从而实现多层次的“实践”型音乐,并对音乐内容进行更好的诠释。
2、音乐的“实践”教育理念模式
音乐的“实践”教育理念大都集中于针对音乐的旋律制作和词牌的语境制作两个方面。根据以往对音乐“实践”教育的研究,可以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一件具有相对程序性的事情,参与者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来对自我的音乐意识形态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从而利用音乐的形式进行内心思维的表达。与此同时,音乐“实践”教育理念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参与者更好的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不同音乐题材的创造,从而保证在音乐中“实践”的可行性,并将音乐作为与听众的沟通方式,使得听众能够更加切身的体会音乐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增加音乐受众的同时,优化整体的音乐素养。
三、“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钢琴教学作为我国音乐教学领域重要的培养课程之一,如果想要在培养具备专业钢琴素养的人才同时塑造一个真正从灵魂中热爱钢琴、感受钢琴且具备一定钢琴审美及实践能力的音乐者,就需要在日常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审美”及“实践”教育进行推广和应用,并使其能够在提升钢琴演奏的审美能力、对音乐认可程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在钢琴创作、参与环节的实践性,增加创作主体在钢琴演奏中的动态把握,从而凸显现阶段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钢琴教育,这也是重中之重。
1、“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审美”教育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环节中承担的是终级目标,但是,在完成这一目标之前,需要从钢琴教育环节的基础技能情况入手,提升音乐钢琴教育的同时,更好地为后续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多数都是在音乐钢琴教育的审美范式阶段。例如,在实际的钢琴演奏环节,大都是通过技能表演对钢琴的审美进行表现,在这个审美传递的过程中,钢琴的韵律和节奏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在此环节中,钢琴教育的审美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同审美状态下的参与者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钢琴作品的阐述表达,从而影响在实际表达环节的审美情况。
通过对以往的钢琴审美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肖邦的乐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赫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演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审美方式进行不同形态模式的演奏。就钢琴音乐语言的表述来说,这种类型前奏结构通常比较短小,因此能够更好的对音乐中存在的主体形象进行转化,时而流畅舒缓,时而慷慨激昂,增加曲调多样性的同时能够让参与者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进而改善和提升钢琴教学的实践效果。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如果想要针对“审美”教育理念进行更加直观的教学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审美”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性,会随着时代发展、历史阶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例如,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于钢琴音乐的“审美”大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念为基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则愈发的朝向更加自我的方向发生改变。其次,“审美”教育具备一定的主观性,会随着主体的改变而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很多情况下,参与者对于钢琴音乐作品的审美会受到其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视角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参与者对同一音乐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例如,针对这一事项的“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就需要教学者们将艺术的教学转换为一种相对非理性的方式,从而为其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并帮助参与者更好的表达自我,将音乐作为其思想状态的表达,让其思想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而逐渐发展。
2、“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实践”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不应单独的被应用在实际的钢琴教学环节,而是应该将二者有机融入、相辅相成,从而帮助参与者们更好的把握钢琴艺术性,促进其在音乐环节更为充分地发挥艺术性。相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实践”教育是一个更加倾向动态实践的过程,它将钢琴教育划分出更为广阔的艺术维度,将钢琴音乐放置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转变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提升现代发展背景下的钢琴教学效果。
(1)“实践”教育背景下钢琴教育的音乐与风格
通过上述针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钢琴教学的态度有所不同,尤其是面对本就具有丰厚历史的钢琴作品时,参与者们总是抱着自信的态度去进行诠释,然而,这种态度对现代的作品是十分不友好的,历史沉淀不足会使得参与者对于其诠释的钢琴音乐产生疑惑,影响多元钢琴教学、诠释的发展,制约整体钢琴教学的落实。与此同时,与上述钢琴教学的“审美”性评价不同,随着钢琴教学发展多元化的进行,钢琴音乐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强调于音乐自身,而是更多的重视了其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钢琴音乐不再仅仅是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也会具备某种象征意义,逻辑性更高的同时也具备了更加强烈的时代特性。就钢琴教学的风格来说,通常情况下,音乐的风格也呈现了较为明显的“进化”趋势,并会随着音乐中风格的建立而产生推进风格前进的动力,并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得已实现,并最终形成相对的区域平衡。例如,在现阶段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统钢琴教育的内在背景被时代的变革所打破,所以,应当将现阶段的钢琴教学在实践的教学理念背景下与其自身意义和价值相结合,进而逐渐形成更新的音乐风格。
(2)“实践”教育背景下钢琴教学的体现
随着社会发展的改变,钢琴教学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钢琴表现模式做出了挑战。特别是现阶段,随着小型钢琴音乐题材的推行,传统大型音乐叙事钢琴结构逐渐被音乐发展的洪流所抛弃,整体风格上的转变为钢琴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对现阶段的钢琴教育提出了挑战。首先,现阶段的钢琴教学改变了原有钢琴教学的传统功能和声体系,使其逐渐朝向无调的方向进行过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德国钢琴作者勋伯格所创的钢琴小品三首。不仅在总体上开创性地应用了无调性的处理手法,同时还将钢琴的谱调推向了一个更加极致的位置,转变了传统和声体系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也在较大程度上贴合了时代发展对钢琴教学风格新的需求。其次,便是钢琴教学在整体风格上更多的受到了传统民族音乐和外部音乐风格的影响,继而发生实践性的改变。例如,普罗科所创的C 大调钢琴协作曲,便是一首典型的将传统的民族旋律与欧洲钢琴模式相结合在一起的作品之一。
“实践”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对于传统钢琴教学的单一认知,帮助人们学习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对钢琴意义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钢琴教学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有效突破。例如,这种模式的推广能够有效扩大钢琴教学的受众范围,改善了原有教学环节单一性的弊端,从而将音乐的重心重新回归到审美方向。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针对审美的训练优于针对技巧的训练,将获得美的享受作为前提,突出了音乐“实践性”,尊重音乐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钢琴教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推进,“审美”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渐成为了钢琴教学的重点,音乐作为思想的一种表述方式,如何能够让音乐更加的贴近生活、让人们都能参与进来,成为了钢琴教学从业者们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由此,针对钢琴教学环节音乐“审美”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新一时代发展背景下促进我国钢琴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