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群体

2019-03-05谢明亮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困难

谢明亮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要把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建设成为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体现我国教育机会公平,实现中国梦的扎实基础,应该在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指导下,研究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模式,创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模式。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更应结合时代要求,通过经济资助、精神援助、心理辅助、学习辅导和就业帮助多维度措施,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就业能力、心理健康素质等,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可知,在高校实践育人研究方面,还是有不少成果的,但是专门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育人研究却很少。因此,笔者想通过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系统分析调查结果,为推动具体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二、研究设计

为深入了解高校实践育人现状,我们小组以广东省粤西高校为基础,辐射广东省内其他区域的高校。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院校以及受助情况信息,主要内容围绕经济、精神、心理、学习以及就业五大方面展开,问卷的涵盖内容比较全面,既比较委婉地提及了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各版块提问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问卷调查在2015 年5 月~7 月实施。采取纸质问卷以及网上问卷齐头并进的方法,在岭南师范学院内部借助“勤工助学中心”平台向各二级学院发放纸质问卷,同时在全国范围各高校当中进行网上问卷填写,共发放问卷1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 份,有效回收率为82.7%。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数据的反馈中,我们发现了高校实践育人当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物质方面,经济资助乏力

在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来自较发达地区还是较落后地区,都约有62%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未曾接受过来自国家、社会或者学校的相关资助。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看到,仅有52%的高校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能满足在校消费。其中相差的十个百分比说明虽然有相当多的资助政策,但是仍然存在资助对象缺漏的问题。同时37%的高校学生认为能够勉强满足,认为存为困难的高校学生比例高达11%。这进一步说明了资助的力度的不足。经济压力压抑了学生进行更高的追求。

2、精神方面,精神引导薄弱

在过渡题中,有65%的受调查学生在物质与精神两者选择中更倾向于认为物质资助的帮助更大。针对岭南师范学院学贷中心和各二级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的诚信感恩系列活动,我们小组设置了三个相关问题。从中我们发现,校内受调查学生当中有64%知道有这样的活动,而其中仅有30%表示参与其中;校外则有超过半数受调查学生表示不知道或者该校无此项活动。对于知道该项活动的学生,我们进行了对活动提建议的提问,反馈回来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认为此类活动受众太少,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流于形式,无实质帮助,而且形式单一,不够吸引人。通过调查结果可见,现实中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显然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崇尚理想和追求享乐的矛盾心态日益凸显,高校学生在精神资助方面的意识不强,未能认识到精神资助的重要性。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开展了精神引导,但这种精神引导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精神引导需要得到重视。

3、心理方面,心理辅导缺失

我国心理辅导起步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这一方面仍存在巨大缺口。从调查数据可见,当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向亲人朋友等身边亲近的人寻求帮助,而很少愿意选择去找辅导员和心理老师等专业人士寻求更科学的意见。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有1%的受调查高校学生甚至表示不愿意寻求帮助,这类学生急需受到关注。

4、学习方面,学习帮扶单一

从调查看来高校学生更多的认为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业的主要因素。但仍然有1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经济问题影响其学业,同时也有11%的受调查学生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见经济资助、精神引导、心理辅导与学业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实践育人当中不应只片面注重某一方面,更应多维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帮助不仅仅停留在提高个人学习成绩上,更多学生希望在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学习视野等方面得到提升,学校应该提供更多有实质性的学习选择,而不仅限于常见的经验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在调查中有30%的学生表示希望得到学校提供的专业技能培训,24%希望得到更多跨校学习交流的机会。在针对高校学生业余时间安排的调查情况看来,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诱惑,如何能让课余时间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学生在这方面是主体,应加强意识。

5、就业方面,就业帮助低效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未来求职方面,近半数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对职业的选择上,19%受调查高校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与专业相关。对于自己未来就业目标有详细的长期规划的学生仅占8%,12%的受调查高校学生表示并未做出规划。在就业方面,高校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高校的就业指导大众化,并未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同时只关注其就业率,缺乏持久的跟踪指导,并没有做到对就业的“质”和“量”的双重重视。

四、措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针对高校实践育人相关情况与问题,我们将经济、精神、心理、学习以及就业五个方面连接成线,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工作模式,全方位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正解困创造条件。

1、坚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完善高校的经济资助体系有其切实性和必要性。在经济资助上政府每年拨款投入的资金庞大,但惠及覆盖还不够全面。在这方面上,笔者认为资助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对申请学生资料真实性要进行监督考察,如通过走访、面谈等进行考察,改变以往单纯凭靠几纸证明的判断方法,使贷款全程公正、公平进行,将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惠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同学手中。资助理念也应该得到更新。不仅发挥政府力量,还需要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加强资金支持。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设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开辟勤工创业助学基地,既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又能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资金问题。

2、坚持以精神引导为重点,牢固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支柱

从前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孰轻孰重上往往倾向前者,如今更多的关于精神层面的议题得到重视。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精神资助应该要致力与将感恩与诚信理念融于日常育人实践中,同时将感恩与诚信反作用于育人实践。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普遍较高,在其允许的情况下,以其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培养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通过开展励志型人物评选活动、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榜样力量带动在校学生,让大家从中学获得生活的启发和前进的动力。

3、坚持以心理辅导为支撑,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解困”

我国在关于心理辅导的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学生对心理问题“不敢说”“不敢问”。笔者认为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长期的动态的心理状况成长档案。入学时由辅导员与助班进行谈话,鼓励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同时逐步建立友好与信任,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及时推荐其咨询心理老师。

4、坚持以学习帮扶为方式,全方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能力

如何保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唤醒学习主体意识。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学习帮助,不仅是为提供关于专业学习的知识、方法及技术,更要注重其学习心态的调整,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特点与个性,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重新唤醒学习的主体意识。其次,跟上社会的前进脚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愈发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仅希望自己得到专业文化的提升,更多的也寄希望于人文素养、学习视野等方面的提升。在多元化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5、坚持以就业帮助为依托,着力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竞争力

在就业帮助上,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此外,政府应牵头开展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场校园招聘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而企业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积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坚持促进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与扶贫增收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岗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全力促进贫困家庭大学生稳定就业。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