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2019-03-05张丽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队伍辅导员

张丽玉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骨干支撑,更是高校学生工作指导者、实施者及组织者,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为了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引领大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及领导者的辅导员需要有更加严谨的综合能力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生长环境愈发复杂,对于辅导员的素养需求也不断变化,目前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存在众多问题。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院校成立时间大多较短,在民办院校师资队伍中,辅导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本上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整体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待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辅导员的现状离要求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在辅导员的选聘问题上,选聘的方式还存在不公开的现象,有部分学校把辅导员岗位当成了安排人情、关系的岗位;在整体的配置上不足,师生比重失衡;用人方式存在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在辅导员的结构上,知识结构失衡,专业指导能力不足;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等结构问题。在工作职责上,存在职责不清、职业伦理缺失、职业倦怠等问题。

1、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分析

一是专业知识结构。从辅导员本身的知识结构来看,优秀辅导员不仅是自身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学生动态思想情况,对于教育规律、心理健康指导、职业规划等也需要有较为专业的知识能力。但是,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很多是应届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在参加工作后,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压力大,要应付众多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一部分人不能忍受工作的辛苦选择另外的工作方向,而另一部分人员尽管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没有将实践上升至理论的知识素养,高校辅导员职业导向具有随意性及不明确性,从而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不强的情况。

二是学历与职称层次。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偏低,以本科为主,研究生为辅,博士学历比例较低;整个队伍以初级职称为主,中高级职称及专业技师植物人员不到整体辅导员队伍的一成,高级专业技术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三是年龄结构。现有的民办高校大多建设时间不长,辅导员年龄结构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大多数是公办学校退休人员、或者是社会中存在知识的人员,普遍年龄较大,而大学生思想活跃,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代沟。而从民办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条件上可以了解到,对于本科生一般要求年龄在25 周岁以下,研究生年龄则不能超过28 周岁。尽管年轻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更有共同语言,对工作有热情、有想法,但是也不能忽视应届毕业生存在经验不足、阅历较浅、对学生工作规律把握不深,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现象。

四是性别结构。民办高校事情繁琐,工资待遇相较于其他岗位不高,男性在职位选择上更加倾向专业教师,导致在民办高校辅导员当中,女性辅导员偏多,男性辅导员较少。虽然女性辅导员在工作开展方面更加容易,工作比较有细心、耐心。但是,由于她们工作两三年后,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会出现众多空位情况,需要其他辅导员代替,而辅导员对新接手的班级情况并不熟悉,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学生也是如此,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激情和时间的分配。

2、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情况

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难、发展前景渺茫、工作压力大,容易引起工作热情减弱、工作方式单一、甚至造成对工作反感等职业倦怠。

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常常被简化为学生事务管理,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好,处理学生工作缺少主观能动性,许多辅导员自嘲为“高级保姆”。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范围职责划分不明导致大部份时间疲于应付各部门交代的工作。再加上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润物细无声,工作成效不明显等原因,造成了职业的倦怠和队伍的不稳定,具体表现在:

隐性表现为对自我岗位的不认可、反感,常有“人未离岗心离岗、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显性表现在辅导员离开工作岗位,包括转向教学或其他管理岗位、深造考博、辞职转行等情况。

3、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情况

民办高校在辅导员专门性的培养和管理上欠缺,在岗前培训中泛泛而谈,缺少对工作对象、范围,工作方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素养上培训少之又少。并且有一部分辅导员并不是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缺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在日常培训中,明显缺少对辅导员技能及业务而能力的培训,很多内容十分零散,没有系统性,同时也不关注辅导员未来的职业发展导向。在专题化培训中,辅导员较少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流于形式,对学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

4、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冲突

民办高校辅导员比一般的教师有更多的角色,辅导员工作任务的特殊要求与辅导员角色身份的实际状况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辅导员政工干部的身份在大学这种学术氛围较为浓厚的组织中,其地位极其尴尬,学生普遍对辅导员教师身份存在认知缺失,让辅导员身为教育者身份的性质受到了怀疑,辅导员育人功能中知识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分离情况,对育人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具体在不同角色扮演中存在冲突;认同感缺失与自尊需求之间存在冲突;不同角色对辅导员工作不同期望之间的冲突;个人发展与工作责任之间存在的冲突等。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队伍结构失衡,专业指导能力欠缺;群体信任危机,职业伦理缺乏;职业倦怠明显,队伍稳定性缺失等等的现状,都反映了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辅导员在自身的专业化建设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具体表现在存在的问题:

第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失衡。他们普遍存在职务低、职称低的情况,未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在专业上,有工科、理科、文科、农医等各个学科,可谓是五花八门。这些大大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不能满足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辅导员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个性特征。

第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淡薄,工作周期短、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较紧张,在专职辅导员队伍不满足师生比例时,常让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兼职辅导员、或是规定教师在评聘职称时要有一定年限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等措施来满足。这些兼职人员专业不对口、基本业务能力差、工作经验无等导致了不仅工作成效差、对学生缺乏耐心、还极易情绪化。

这种“过渡性职业”也引起学生不满,频换更换辅导员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班集体建设缺乏凝聚力,在学生眼里成为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勤务员”。在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辅导员工作的这种琐碎常常得不到肯定。这些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一般工作个两三年就另谋出路,工作周期短、人员流动快,造成了学生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三,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励机制,发展前景不明朗。辅导员一方面要接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考核和管理,另外一方面又要接受学校下属学院或下属科系岗位的领导和考核,这种多重领导、多重考核,使得辅导员无所适从。考核标准的不科学、不规范极大地挫伤了辅导员的积极性。更过的民办高校是关注学校、学生的安定稳定,往往忽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一些老辅导员在自身的发展规划上陷入迷茫,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产生了焦虑。在民办高校当中,辅导员在培训、进修深造、外出调研、岗位津贴、晋职晋升、科研工作等政策的享受上都是比较薄弱的,机会比较小。这些严重的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利于提升辅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失衡、专业化水平欠缺。

民办高校当中的辅导员一部分是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辅导员,他们大多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工龄较长,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普遍缺乏工作热情,对于辅导员工作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其缺少价值意义,厌烦学生管理,个人情绪波动较大,对学生正在逐渐失去耐心;另外一部份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与学生容易沟通,但是普遍存在缺少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依靠“想当然”,容易出现管理工作没有效率的情况,整体而言民办高校在年龄结构上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在层次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分布上,本科占了绝大部分,有个别是本学院留下的专科层次的学生,硕士学历所占的比例少,博士少之又少。在专业技术职务上,也是初级职称占了大多数,中级、副高级比例较低。除此之外,在知识结构方面,许多选聘者都是选择各方面比较均衡的,并不把所学的专业看作首要条件,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在从事学生的就业、心理、管理等方面也常常力不从心。并且,在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而辅导员却并没有及时提升自身知识结构水平,个人知识面较为狭隘。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失衡导致了队伍结构的失衡,体现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失衡,专业指导能力不足。

2、管理体制上多重管理,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的日常事务。前者是核心后者是辅助。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很多民办高校将学生工作定位为“管理”,认为学生只要不出事、不闹事,辅导员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就行了。院系一级中,辅导员上司有院长、系主任等,都能安排辅导员管理工作,教务秘书则能安排辅导员监考,各种教务通知等;学校一级中,除了团委、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工作安排,还有其他行政部门习惯找辅导员,再加上繁重的体育活动、文艺比赛等,这种职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导致了跟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应该做的事情,奔波于应付各部门交代的事务性工作。这种长期处于管理的底层、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单调、不认可,高校忽视了对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尽管辅导员工作十分辛劳,却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逐步导致职业倦怠,职业伦理的缺失。

另外一个方面,学生对辅导员有距离感和不信任感,相当一部份的学生主观上不愿意主动和辅导员进行交流。辅导员更多的是履行了班级管理职责,注重对学生的群体行为的教育管理,也导致了学生得不到辅导员个别的指导。在面临的多种角色的冲突中,辅导员在学生当中形象难以一致,常此以往,造成了辅导员群体信任呈现危机,学生对辅导员不信任,辅导员自身也面临迷茫,职业伦理缺乏。

3、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机制不能保障,激励机制不够

高校辅导员通常是统一配备管理,一般以班级、院系等为单位,但是在民办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上弹性学生制度的实施,原有的班级形式被打乱,辅导员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完成工作,工作无固定工作时间、无固定工作地点的特殊工作方式,经常要求随叫随到,手机24 小时开机,一旦有突发状况要求第一时间到现场。这使得辅导员的精神状态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并且在学生的安全责任上也是第一责任人等等的现实状况让辅导员感到强烈的工作压力。

在工作成效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绩效非显性的特点,让辅导员工作难以量化、难以得到学校及时的认可。

在职称晋升上,辅导员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生事务上,在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在一些民办高校当中,甚至没有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和晋升制度,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得不到规划。这些造成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缺少认同感,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了一种过渡性的工作,辅导员职业意识淡薄,缺少职业精神,体现了人员流动快、工作时间短、工作热情不高、队伍稳定差等方面。这些都让民办高校的思想教育、党团工作、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上,难以有效的开展工作。

4、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需明确

从当前辅导员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和专业化的发展来看,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德育工作者

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首要责任。

(2)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服务者

当前民办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压力和任务基本上是落在了辅导员的肩上,要承担管理选课、补考、重修等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宿舍卫生、奖助贷的评定、学生违纪处理、安全稳定等日常行为管理和生活管理事务;辅导员要承担学生学习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辅导员担任着生活服务者的角色,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3)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网络的广泛传播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产生多元的影响,高校辅导员要有意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及就业等多方面扮演心理健康的疏导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

(4)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增强择业能力和就业技巧,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就业,扮演好社会竞争者的角色,顺利走向社会。

总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引起了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改革,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在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上,我们认识到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