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戏剧教育习式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2019-03-05刘洁文

英语教师 2019年20期
关键词:男孩儿戏剧绘本

邓 星 刘洁文

引言

戏剧教育以统整学习为主,注重参与过程,而非结果。在戏剧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参与者的体验、想象与反省。而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绘本教学,与戏剧教育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如何基于戏剧教育习式进行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戏剧教育自20 世纪开始运用。1956 年,美国儿童剧场委员会就如何定义儿童戏剧活动展开过讨论。随着戏剧教育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名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林玫君(2015)在《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将戏剧教育定义为一种即兴自发的课堂活动,认为其重点在于参与者经验重建的过程及其结合动作、口语“自发性”的表达。她指出戏剧教育从统整课程的精神出发,以培养儿童成为全人为目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指出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由此可见,戏剧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育人理念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完全契合的。

当前学术界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广泛的解读。王蔷(2015)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戏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与教的媒介运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形成了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而在戏剧教育中运用的一些方法被称之为习式。戏剧教育习式主要包括定格、思路追踪、留言、观点和角度、焦点人物、集体绘画和小组演戏(马利文2011)。戏剧教育泰斗——英国的乔纳森·尼德兰兹和托尼·古德(Jonothan Needlands&Tony Goode,2005)在《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略70 式》一书中这样定义戏剧教育习式:指示如何互动地运用时间、空间及人的存在,并透过想象力将之模塑成戏剧形式,创造出各种意义。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好比孩子玩的各种积木块,将不同的积木块拼在一起,会形成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习式也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解读和文本理解。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绘本教学就自然而然地与戏剧教育习式联系到了一起。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picture book)。彭懿(2011)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中对其有这样的定义: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此时图画书的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通过将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诉说故事。每一本绘本都是一部微戏剧。基于戏剧教育习式对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进行设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于1946 年提出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学习金字塔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能记住内容的多少:通过阅读能够记住10%,通过演示能够记住30%,通过讨论能够记住50%,通过实践能够记住75%。由此可见,学生单纯通过阅读来学习英语绘本并不能形成有效记忆,而通过英语课堂学习和戏剧习式,不仅有阅读的机会,还有演练、讨论和实践的机会。由此一来,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效果将得到有效提高,不仅能实现戏剧教育的全人育人目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运用戏剧教育习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不仅能让他们通过表演各种生动的故事来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能在这种创新型教学实践中合作参与,建立文化品格,培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下面将从三个维度讨论如何基于戏剧教育习式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用“演”来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戏剧离不开演,而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绘本教学更是让学生通过演来体验故事、理解文本内容。在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文本,通过练习或问答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内容。然而,在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会让学生通过戏剧教育习式理清故事脉络,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感受文本内涵。如习式Whoosh theatre(沃什剧院),具体操作:教师讲授故事,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走到教学场地的中间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这样的学习,既生动又有趣。另外,在开展simulations(模拟实况)、reportage(新闻报道)、Action Narration(边做边讲)等习式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演绎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

非表演类的戏剧教育习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绘本故事的关键情节或者重点语言,找出隐秘的资料和信息,从而达到深度理解、重构文本的目的。

如习式Hot-seating(焦点人物)就是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由学生扮演)站在中间,其他学生根据文本的故事情节或者疑问随机向这位角色的扮演者提问,从而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

而习式Interview(盘问)则是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提问的一方需要了解更多文本隐含的信息。

此外,Still-image(定镜)、The ripple(涟漪)、Critical Events(重要事件)、Reportage(新闻报道)等习式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重构文本。

例如,在绘本Rat-a-tat-tat 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Hot-seating(焦点人物)习式进行教学。该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儿在家里开Party,小动物们一个个地敲门,希望能够进来参加Party。小男孩儿都同意了。最后来了一只恐龙,恐龙也想参加Party。

根据这个故事最后恐龙想参加Party 的情境,笔者运用了Hot-seating(焦点人物)习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恐龙和小男孩儿,给故事增加结尾。小男孩儿需要发表是否让恐龙进来的意见,而恐龙则要说出自己想进来的理由。恐龙是否能够参加小男孩儿的Party 是未知的。结果,扮演恐龙的学生说出了各种理由,如“Today is my birthday!”“I will not hurt you.”等;扮演小男孩儿的学生给出的拒绝理由也各种各样,如“You are too big.”“You will eat us.”“The house is too small.”等。

从学生的表演情况来看,他们不仅理解了绘本,还对绘本内容进行了扩充,将原来的文字内容通过演绎创编了新的故事文本。对于整个文本的重构,学生觉得并不难,反而乐在其中。

(二)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绘本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根据绘本中的图片或者某些故事情节展开讨论,或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思考。而学生的思考主要是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活动是教师主导的。而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绘本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内涵。如习式Thought-Tracking(思路追踪),具体操作:故事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由学生扮演)坐到中间,其余学生依次走到他的身旁,用手搭着他的肩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是根据故事的推进和情境思考人物的内心的,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文本内涵的。

类似于思考、讨论文本内容的习式还有Alter-Ego(心底话),具体操作:一名学生扮演角色,一名学生在一旁说出这个角色的所思所想,即一个用外在行为展示,一个用话语与之呼应。通过两个学生的展示,将绘本内容、绘本角色的性格等信息在讨论研究后呈现出来,这一探究过程就是通过讨论解读绘本, 提升思维的深度。 还有Caption-Making(标题创作)、Ceremony(仪式)、Documentary(纪录片)、Cross-Cutting(对剪片段)、Forum Theatre(论坛剧场)、Gestus(装腔作势)等习式,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对文本的理解与绘本进行深度接触。

以绘本No,David 教学设计为例,这个绘本讲述了小男孩儿大卫(David)在学校里的各种调皮行为,老师不停地告诉他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有一次,大卫在课桌上画画,被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擦桌子。结果大卫因桌子擦得好而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开心回家。

在这个绘本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在阅读后将故事演绎出来,然后通过Alter-Ego(心底话)的习式描述绘本中的老师和大卫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在学习完绘本故事后,笔者采用Thought-tracking(思绪追踪)习式让学生探究大卫被老师留下来擦桌子且得到表扬后内心活动并思考他是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学校体验讨论如何帮助大卫建立规则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整堂课下来,学生在绘本故事的情境中不停地讨论和思考。通过讨论,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规则有了新的认识,也从大卫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了这些问题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在整个活动中,笔者只是根据绘本故事的发展采取不同的习式,观察和引导学生。学生在一个个习式中主动地思考、讨论,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用“辩”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绘本借助故事、语言和图画给人带来思考,这些思考让人反省。这也正是绘本的魅力所在。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情感教育达到让学生反省自身的目的。但是,学生的感受仅仅依托于文字和图画(听觉和视觉)两种范式,缺乏具体、全方位的感观体验。因此,他们的思辨和感受仅仅浮于表面。而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设计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绘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使其反省的目的。如习式If I was you(请你听我说),当绘本中的人物要作出选择时,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排,持两种不同的意见。当角色扮演者从两排中间走过时,站在两排的学生分别给出建议和原因。当角色扮演者走完之后,要说出自己的选择及理由。建议均是学生在整体认知绘本并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给出的。

还有习式Space Between(人际空间),具体操作: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并站好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通过故事情境思考,谁想跟谁靠近,谁跟谁孤立或者远离,甚至还可以根据这个距离定义为“爱”“尊敬”“内疚”等。根据站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联系自身,思考自己的人际关系,反省自己的处事方式。类似的习式有:Spectrum of Difference(观点与角度)、Taking side(谁是谁非)、Voices in the head(内心斗争)、Walls Have Ears(墙上有耳)、This Way/That Way(自圆其说)。这些都可以用于表达、探讨观点,通过“辩”来反省自身。

以众所周知的绘本故事The wolf is coming(《狼来了》)为例。在这个绘本故事中,小男孩多次欺骗村民说“The wolf is coming”,每次村民都会赶来救这个小男孩,且每次都被骗,而小男孩儿却很开心。但是当狼真的来了时,小男孩儿再次求救,村民以为是欺骗而没有赶来,此时小男孩儿的羊都被狼吃了。

笔者在绘本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运用了If I was you(请你听我说)习式,让学生思考,就最后一次狼真的来了,小男孩儿求救时,村民是否应该去救小男孩儿展开辩论。觉得应该去救的站在一边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觉得不应该去救的站在另一边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通过两边的“辩”可以让学生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绘本,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辨。这样的思辨,对学生的生活观察、思维都是极大的挑战。在“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说出骗人是不对的,要做个诚实的人,还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一个学生说,“就算是被骗了几次后,也会再去看看,万一狼真的来了,孩子死去的话,那么对于有能力而没有施救的人来说会内疚的。”另一个学生则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承担骗人的后果,如果不承担后果就永远不知道错在哪里。”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用善良智慧地处理他人的欺骗”等。这些答案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观察生活,发展思维能力。

结语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学习语言,感受情感。戏剧教育习式对于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纸上,让原本的绘本阅读从2D 呈现变为3D 立体演绎,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人生,重构文本,反省自身。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让他们通过想象、观察、思考、体验进一步解读绘本,并培育人格,自我觉醒,发挥创造力等。

基于戏剧教育习式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能让学生通过演绎感受绘本故事的宽度,通过讨论理解绘本故事的深度,通过思辨扩展绘本故事的外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形成,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男孩儿戏剧绘本
有趣的戏剧课
绘本
绘本
绘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嗜夸如命的男孩儿
害怕自己是同性恋的男孩儿
我是五个男孩儿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