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班级管理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模式探究

2019-03-05孙明艳

关键词:班集体团体辅导

孙明艳

(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保障和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导纲要》强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机制,然而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保障与支持、学校多部门责任协调困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性等原因,加上高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学生安全事件及极端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重心仍在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疏导及个案解决中,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将“班级”这个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中的基础单位功能弱化了,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源。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上下联动,建设宏观(各级教育部门)、中观(学校)、微观(院系班级)各个层面一体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其中,班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的基础,往往容易被忽视。以积极育人模式做好班级建设,加大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

高校一般根据年级和专业的划分以及一定的人数规模组建班级,班级的成员会在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某些共识,形成班级的文化与作风,即班风。良好的班风充满着尊重、团结、互助、理解等积极氛围,能促进班级个体和班级团体的共同成长。然而由于传统的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模式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相适应,班级在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班级学风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虚化,高校班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1.班级目标模糊,缺乏凝聚力

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加上受到大学社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影响,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频率降低了,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也变少了,班集体内部开展的活动次数更是大幅度减少。班级的功能弱化为班干部与院系通知的上传下达,班级成员之间几乎无沟通与互动。受网络和自媒体影响,大学生处理和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力减弱,这导致班级凝聚力与归属感不强。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班级管理者没有从团体的层面建立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没有形成班级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班级制度固化,缺乏创新性

班级内部的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只有建设好班级的管理制度,保证班级每个个体的参与性,才能实现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文化学习、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成长与完善。然而,我国高校的班级制度设置还停留在开展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单位层面,班级缺乏互相监督与科学规范的班级规章制度,学生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班级管理形式简单、活动单一。在班级管理中,大多数高校仍然将大学生放在受教育者和受管理者的被动地位,没有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出发,忽视大学生在科学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学生集体意识淡漠,缺乏主动性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责任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这是由于大学生受到集体生活的同化影响。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将集体的认知与行为默认为自身的状态。班级作为大学生四年生活的重要载体,应该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集体环境。然而,由于大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不高,集体意识淡漠,对班集体的氛围形成缺乏主动关注,这些影响了班级的集体风气,反之又导致了班级内部个体受到班集体的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媒体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的报道多为负面新闻,社会对大学生的行为评价常以偏概全,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侧重于对大学生消极心理的纠正。国内各大高校虽不断强调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是以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依然占主导地位,而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理念依然发挥得不够充分,所以大学生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起,以Seligman等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他们主张在原有病理心理学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的积极品质[1],即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正向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视角也不再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个案,而是面向群体,它要求心理学家用积极的视角引导和激发人群的发展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激发这种需要,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视。在人才观和健康观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顺应政策和时代要求,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完善的认知体系和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能力。高校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但根本路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及实践活动等多以传统心理学为指导思想,成效有限,只有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高校学生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达到心理育人的目标。

三、基于团体辅导的班级建设积极模式构建

在一个凝聚力比较强和群体绩效比较好的群体中生活,个体会更多体验到受欢迎的感受,在群体活动中会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更多的了解,自我认知水平也会更高。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群体规范的作用会促使个体表现出对学习活动、自我规划和日常生活方面更好的管理水平[2]。有研究表明,不同班级综合排名的大学生其积极心理与个人发展存在差异[3]。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班级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班级这个集体环境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新目标下高校班级建设的理念,不仅要突出强调大学生群体的参与、融入和评价,同时还要引入专业的介入方法[4],运用专业的“团体工作”方法增进班级内个体的联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助人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真实性强、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因此被较多应用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解决大学生的学业困难等,以及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进行认知与行为的相互改变。

团体辅导的带队者、活动方案设计、活动跟踪共同决定了团体辅导的效果。带队组长必须要有5年以上的带队经验,高校可与专业团体辅导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要有四个基本原则:氛围渲染与自我领悟,积极引导与自我教育,团体辅导与个别帮扶,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团体辅导方案要依据6w(why目标、who分工、what对象、whom性质、when时间、where地点)、2h(how程序、how much资源)、1i(if预案)和1e(evaluation评估)这几个因素设计,包括5个基本环节:创设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和迁移运用。活动后的跟踪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班主任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要跟踪所有同学的变化,及时反馈,以便下次团体辅导时强化效果。

新生班主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工作”介入方式,组织新生分小组参与团辅活动,通过体验改变新生的认知,建立班级成员相互信任的关系基础。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成员需求、班级动力发展及成员互动关系,建立大学期间班集体初步的共同目标。团辅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及时根据此次活动中小组的划分和了解的新生信息,成立班级小组,选配班干部和小组组长。同时,通过制定班级制度和小组内制度,完善班级小组式的组织结构,明确班级所有成员在班级的角色,建立具体的班级目标及班级管理制度,并针对首次团体辅导的总结建立班级成员的档案。最后,班主任还需要及时引导班集体及个体将团体辅导的总结运用到自己的大学学习及生活中,通过班级每个成员大学目标及规划的建立及实施,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班风及学风。班级建设的初期,通过团体辅导的介入方式能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品质,通过成员个体自我了解、自我挖掘、自我管理,形成班集体的良好大环境,形成班级凝聚力并维持班级积极功能。同时,在新生班级组建开始,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工作技巧,主动干预小组成员及小组间成员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开展定期、多频次学生日常关心的主题组织班会、班级文体活动、谈心会、交流分享会等,促使班级成员间的交流成为一种习惯。在班主任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中,班主任也需要及时发现特殊同学的突出问题,提升这类同学在参与班级活动中发现自我优劣势的效率,帮助他们更快融入班集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班级建设,班级成员与班级环境之间将不再是单方向影响,班级成员将逐渐受到班级环境的反作用影响,形成班级与成员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决定了班级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班级成员的成长方向及发展动力。在班级管理的创新模式中,要善于在关键节点运用团体辅导的介入方式,除了新生入学教育,日常管理教育中遇到的瓶颈、生涯规划教育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运用团体辅导的工作方法。班主任也可根据班集体的阶段性表现或者班级成员某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用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认知、激发班级参与率、加强教育效果和完善个性特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要贯穿大学四年,空间上要覆盖所有学生。基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的建立,扩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摆正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位置,摒弃了班级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通过建设班集体和及时干预,班主任可以帮助高校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激发高校学生的积极品质,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班集体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我爱我的班集体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