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美术教育的路径

2019-03-05江建胜

关键词:美术社区艺术

江建胜

(盐城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先进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大教育观已形成,教育须贯穿于人生全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教育虽为主体,但只是人生教育的主要部分。大教育观要求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更近,并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方法、内容的限制,参与并接受教育的渠道和学习方式不断变化。

根据国家“学习强国”实践规划发展要求,我国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如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强调美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努力让人们能够艺术地生活着,也已成为推进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城市社区作为我国社会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单位,社区文化建设已蓬勃开展起来,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现,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美术教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美术教育在社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区工作很重视美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直把它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美术教育在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值得进一步深入调查、思考与研究。

一、城市社区美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层面和城市社区已自觉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促进社区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美术教育已成为城市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截至目前,城市社区美术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教育整体框架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社区美术教育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延伸与补充,逐步完善国民美术教育框架体系,促使美术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城市社区美术教育的现状

笔者选择周边不同层次的社区,通过走访与调查后发现,人们对美术学习理念和目的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工作开展还处于表层。其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能够及时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一)对于美术学习,人们还大多缘于职业选择,而非为了“艺术地生活着”

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对美和艺术重新作了界定:“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的产物。这种哲学在本质上具有人的特点:艺术美使人的全部价值得到升华。”[1]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现代主义绘画》中提到:“强调了艺术(美术)的自我并不仅仅是彰显艺术家的个性,更多还应该还原到社会性意义上去,要有人类学的高度。”[2]进入视觉文化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新的世纪,美术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学习与生活方式。”这都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是“艺术地生活着”。现在,人们对于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已经普遍感觉到非常迫切。所以,要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但人们对此理解尚处于“马斯洛需求”的低级层次,现实证明人们能够“艺术地生活着”的社会理想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美术教育,大多数人是迫于生活压力或者社会职业需求等被动接受,而非追求纯粹艺术精神领域的提升。美术属于视觉艺术,人们的视觉识读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视觉感受能力(类似于“识字”的“识图”能力,是“读图”的基础)、视觉审美能力(包括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审美判断)、视觉解读能力(建立在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和批评能力)。对于这三个层次,人们基本上缺乏第三个层次。

(二)人们还没有成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所指的“美术生产主体”

在21世纪将至的前一个月,艺术家为了将随机抽取的18位来自各个阶层的深圳市民的当日形象永远留在深圳街头,创作了一组题为《深圳人的一天》的雕塑。作品运用凝固的黑色大理石墙和青铜雕塑,无声倾诉和记录着都市发展中普通人的故事。雕塑选题的时间是1999年11月29日,世纪之交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指出了艺术创作必须以“以人民为中心”[3]。但“后来由于管理等方面原因,坐落于荔枝林中的这组雕塑经常被路人当成随意大小便的场所”[4]。全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这样大大小小的空间艺术项目,这只是其中之一。总体上,它们的社会接受状况堪忧。

艺术创作传统方法论就是把发现生活本质,创造艺术作品的重任交给艺术家,其地位不容怀疑。而这个作品反其道而行之,在整个策划实施过程中,有意减少艺术家的作用,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性。虽然艺术家是创作主体,但还是证明了民众共同参与创造艺术的事实,实现了普通民众在其中的价值。这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生态,而且提出了新的艺术命题——新时代民众在艺术生产中的角色应该如何?民众的艺术生产内在自觉怎样实现?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四川大学李益荪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地解放的重要途径。”[5]受消费主义、新媒介等新时代因素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生产存在着诸多困境和困惑。

当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再次提出“艺术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的命题,并给中国艺术生产指明了方向:坚持艺术性、精神价值与商品性、经济价值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世界与民族性的统一。

纵观整个人类审美发展史,艺术生产已充分体现了应有的价值与功能。许多艺术家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给予民众参与生产的许多可能性。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使生产美术化,文化工厂化;波普主义艺术品商品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使美术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博伊斯提出“社会雕塑”的概念,要让艺术回到人的本真。

霍克尼是当代坚定的探索者,进行了大量的艺术研究,跨越了许多边界。每天早晨,他朋友圈里的人们都会受到他艺术的问候。他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媒介的敏感,为民众重新理解绘画实践开启了新角度。2017年春,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他的回顾展,作品几乎涵盖所有媒介。展厅尽头是他手写的“LOVE LIFE”。这个展览的历史性意义在于进一步展现民众对艺术观看和表现的可能性——“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美术在经历开放大潮与民族艺术的折戟,观念更新的激荡与本土艺术崛起之后,终于迈进了全球化语境下无不充满文化自信与自强的当代艺术道路探索。”“与个体化的、消费主义式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相比,中国美术的当代性更着力于对大众人文情怀之中的国家历史意识的挖掘与民族精神的塑造,这便构成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美术最鲜明的第四个独特性。”[6]“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7]民众艺术认知水平及其参与度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整体发展。社区美术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建立可行的、系统的、有效的终身美术学习机制,使人们自觉地主动参与其中。

(三)人们只依赖学校美术教育,对环境育人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大量从乡镇向城市流动,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新自有住房混杂居住区全面形成,过去的族群同类居住结构逐渐解体。1987年,我国开始实施以“社区”取代“单位”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社区成为我国的基层组织是顺势而来的,传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已逐步淡化。

过去的聚族而居,族群的文化和生活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这种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基本解体。城市社区必须承担起重构我国新时代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的任务。城市旧社区文化艺术资源损毁严重,新社区物质环境资源虽然优越,但人与人之间相对淡漠,文化艺术群体特征无法显现。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依赖学校,不相信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自然不会想到去共同建设教育环境。学校虽然提倡校本课程开发,以体现地方教育特色,但这几乎不太切合实际。社区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它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连接点,是不可替代的桥梁。社区教育需发挥建设性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育融合,形成地缘性文化。

(四)对美术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缺乏认识高度

社区美术教育包括环境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课程活动两部分。

笔者对周边社区走访调查后发现,社区管理者对美术教育环境建设非常重视,如打造社区美术品牌文化、建立社区展览馆、寻找民间美术传承人等,但定位、规划、文创水平还不尽如人意。

关于美术教育课程活动,最重要的是实施者有违“终身教育”的理念,针对人群主要还是青少年,不是全员的、整体的,忽略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对象。

第一,青少年美术教育开展很红火,形式多样,但大多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培训,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与根据成长与认知特点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自主探究,进行创意实践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开展为数不多的老年美术教育活动,也只是面子工程。

当代社区应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美术展览、组织美术社团、美术培训班、美术鉴赏讲座、涂鸦、美术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条件的也可建立社区美术馆,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美术生活,提高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激发并提高美术审美情趣,形成特色。通过美术的形式帮助和引导社区居民改进生活方式,人们只有自觉运用美术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日常生活品质,美术的本质意义才能显现。

第二,社区美术教育课程活动仍以自发性为主,大多属于民间组织形式,因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很难持续开展。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与激励机制,对社区美术教育给予支持,并提供发展空间。

另外,政府在社区美术教育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也没有更多的建设性指导意见,使社区美术教育的发展后劲不足。

(五)资源配置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均衡性和科学性

社区美术教育发展初期最主要的问题是美术资源的配置问题,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

我国城市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发展较为迅速,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开。关于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开发,我们须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规划与措施。

目前,国家对社区美术教育资源配置尚无相应标准,配置途径也没有相应规定,所以,各社区配置情况参差不齐,阻碍了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对于现有美术教育资源,社区没有深入扎实梳理与有效开发,成为制约城市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美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居住人群关系不密切,社区人群中的美术人才未能形成合力全部融入社区文化建设。要着力对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转化成社区美术教育课程,为社区居民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途径,以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要大力开发并拓展社区美术教育资源,让它成为美术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促进双方形成互生关系,并达到有效融合。城市社区美术教育研究应该与学校美术教育研究具有同等地位。

三、当前城市社区美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指导性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先,要对城市社区美术教育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这可为国家制定美术教育资源配置标准提供帮助。

其次,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美术教育面临的制约因素,亟待进行系统性田野研究与行动研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和措施。

第三,根据社区教育理论、实践和课程理论知识,探索城市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拓展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开展针对与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全面建设的比较分析,深入开展国外社区美术教育成果的专门研究,以汲取适合我国发展的经验。

最后,开展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与城市社区美术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二)完善政府职能,促成城市社区和学校美术教育的融通,形成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

“艺术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而艺术与教育都是人类社会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它的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一种研究范式可以做得到的,必须倡导多元的艺术教育研究范式。”[8]目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研究尚局限在“学校”这个前缀上。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虽有社区视野,但社区和学校美术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

(三)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手段

社区缺乏美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意识,可以尝试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建立美术教育资源信息发布平台,通过搜集与录入能够提供美术教育的场地设施设备的各类组织、机构与个人的信息,形成共享机制;可以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建立相应的网络课程等。

总之,城市社区管理者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社区美术教育发展进行针对性改革。学者应该加强理论研究,提供城市社区美术教育的发展途径与方法;针对城市社区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拓展不系统、缺机制的状态,给予有效策略支持。国家应该建立社区美术教育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社区美术教育形式与方法;设法提高人们对学习即生活、艺术即生活的认识;寻找有效方法与途径,打破学校美术教育与社区美术教育界限,促进融合;促成基础教育中学校美术教育与社区美术教育互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的途径。

四、结语

发展社区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倡导以城市社区为对象,对社区美术教育及其课程资源、社区教育管理、居民美术教育诉求等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促成城市社区和学校美术教育的融通,形成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符合当前我国新社会、新时代、新思想的发展形势。

猜你喜欢

美术社区艺术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创意美术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