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水墨画品评与鉴赏理论研究

2019-03-05

关键词:品评水墨画绘画

罗 媛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环境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元水墨画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字画市场上,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不菲的成交价[1]。注重神韵生动、意境表达的水墨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当代水墨画越来越多的融合了西方、现代元素,作品繁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但样式内容日渐丰富多元化也给水墨画作品的品评鉴赏带来困惑。对极具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墨画品评鉴赏,不仅仅是简单地评判出作品的高低优劣,还对水墨画的发展和审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水墨画的发展和特征研究,可以为构建完善合理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品评鉴赏理论给出建议。基于中国传统“六法论”“逸神妙能”等已有的品评与鉴赏理论体系,借鉴西方艺术批评理论,结合现代社会审美,构建符合中国文化新时代精神的品评与鉴赏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品评与鉴赏理论研究的重点。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起源与发展

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历史悠久,独具汉族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水墨画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唐朝时开始流行,宋元时期迎来了其发展的巅峰,受到上至宫廷官僚下至文人画家的追捧。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之后,水墨画的内容也从以人物为主扩展到了山水、园林、花鸟等[2]。东晋时期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雪霁堂五老峰图》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水墨画作品。随着水墨画的不断发展,水墨画的品评家和鉴赏论著应运而生。顾恺之、王微、宗炳、梁元帝等都是早期比较有名的鉴赏家,鉴赏论著主要有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王微的《叙画》和宗炳的《山水序》等。在那时,水墨画的品评与鉴赏主要是根据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标准,他们肯定了水墨画的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到隋唐时期,水墨画已是比较普遍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其绘画内容也开始广泛起来,不再仅以人物为主。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欣欣向荣,人们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也达到了新高潮,上至统治者下至文人百姓都对绘画兴趣盎然,这一时期涌现了如李思训、吴道子、荆浩、王维、张笔等众多著名的水墨画大家。这时水墨画开始有南北派系之分,北方水墨画风格恢宏大气,内容多为雄壮的山水画。荆浩不仅是北方画派鼻祖,更是著名的水墨画品评家,他的《笔法记》是品评鉴赏水墨画的经典论著,他总结了水墨画的气、韵、景、思、笔、墨等六大特征。至此,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功能也逐渐具有时代性的统一,具有代表性的新颖创作手法如“水晕墨章”、渲淡等开始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宋代比较有名的水墨画品评家有米芾、沈括、宋徽宗等,米芾和沈括都对董源、巨然师徒的画作评价颇高[3]。宋代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水墨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徽宗利用自己的统治权力和对艺术资源的掌控,为水墨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表现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院体画与讲究意境情趣的文人画齐头并进,这一时期的水墨画作意境高雅且技艺精湛。明清时期的水墨画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创新,难以超越前人的高峰。以任颐、徐悲鸿、齐白石为代表的近代画家,融合古典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为水墨画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方法与特征

中国传统水墨画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工具有毛笔、墨和宣纸,根据水与墨的不同比例,可调配出干墨、湿墨、浓墨、淡墨、焦墨,画作大致可呈现出白、黑、灰三种颜色,但不局限于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彩墨画的工笔花鸟画常常用到更为多样绚丽的颜色。水墨画以毛笔作画,有中锋笔、侧锋笔、顺锋笔和逆锋笔,有点染、擦、破墨、拨墨等绘画技艺。传统的水墨画多在宣纸上成画,后经改革创新,亦可在衣服、壁纸、身体等不同材质上创作水墨画。进阶的水墨画创作方法还有独具代表的“泼墨山水”法,即首先将墨蘸于画笔泼洒在纸上,再根据其形状即兴发挥。此法对皴法的运用极多,作画伊始需山水之形在于胸,因而对画师的绘画功底要求极高。

笔、墨、纸、砚是创作水墨画必不可少的材料和工具,相较于西方绘画对形式美的重视,中国传统水墨画更注重意境美。飘渺空灵、抽象朦胧的艺术效果,将水、墨、宣纸的材料特性运用发挥到极致[4],将墨对宣纸的渲染渗透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具象与抽象的表达方式相融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其意境之美皆在水墨浓淡层次之间。

三、中国传统水墨画品评鉴赏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领悟到的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有崇高意境的艺术语言。只有深刻理解它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构建完善合理的品评鉴赏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水墨画。

1.品评鉴赏水墨画的重要性。水墨画的品评,不仅要关注表面形式上的好看与否和绘画技巧的精湛与否,还应关注其内在的艺术理想与价值追求。通过整体的构图、氛围的渲染、各种笔法的运用来表达意境是水墨画不变的追求。水墨画的品评标准随时代的不同和地域的不同而变迁,但对绘画内涵意境之美的追求却是相同的。传统水墨画的意境表达多含蓄隐涩,观者要通过视觉的观看、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体会,才能与作者精神相通、感情共鸣。宋画致密,元画疏淡,到了近代以齐白石为代表的画家选择了简单明了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揣摩事物本真的神韵,细节之处极为精细,看似乡土气息浓厚的画作,却将作者追求真、善、浪漫淳朴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古代鉴赏水墨画六法。中国水墨画品评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始于南北朝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5],他提出了水墨画品评鉴赏的“六法论”。谢赫在其论著中详细阐述了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对水墨画进行鉴赏。“气韵生动”是指画作在取材、构图和运用手法技巧时,力求灌注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其中,让画作“活”起来,具有神形兼备的独特气质,让观者与作者更易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这是水墨画的灵魂所在。“气韵生动”是对绘画的灵魂铸造,“骨法用笔”则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揣摩事物的本真形态,巧妙运用各种笔墨技巧,让实物跃然于纸上,力求以形写神,神形相辅相成。“应物象形”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对实物特征具象表达的创作方法,但在创作时并不局限于此,作者可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提炼与联想,将具象与抽象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随类赋彩”是对画作题材颜色的搭配与使用[6]。根据时间、光线等的不同,色彩在写实的基础上还有较小的变化。“六法论”是比较系统完善的运用较广泛的品评鉴赏标准和方法,除此之外,在中国画史上还有《魏晋胜流画赞》《启蒙卷》《论画》《古画品录》《二十四画品》《画史》《南阳名画表》《画鉴》《中麓画品》等诸多品画论著。在当代,水墨画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更新颖的创作元素和手法,完善品评理论,构建更加贴近当代水墨画作品的鉴赏理论,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学界的重要任务。

四、中国传统水墨画品评与鉴赏理论的构建

水墨画的品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动态发展,在新时代,要探索与时俱进的品评标准,构建符合当代作品的鉴赏理论体系,为水墨画的发展和审美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传承与弘扬这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

1.传统水墨画品评与鉴赏理论现状。目前,中国当代水墨画价值评判标准尚未很好地切合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在绘画的品评体系、术语等方面未能有较好的继承与革新,较多地采用西方理论。西方艺术批评有着相对完善的批评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西方艺术品评理论体系的融入,在促使中国绘画品评与鉴赏理论多元化探索、有新鲜思想的同时,也因为消化西方理论不足或“拿来主义”造成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品评与鉴赏失去生命力。历经五千年不断递进、吸纳、传承,从谢赫的“六法论”到张怀瓘的“逸神妙能”四格十二品,中国水墨画品评理论代代传承革新[7]。传统水墨画是我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绘画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品评与鉴赏标准对水墨画的发展和审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需要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从当代立场与角度,分析绘画作品,研究兼具传统优秀理论传承和融汇现代精神的品评框架和审美标准是重要的。

2.基于中国文化及新时代精神的品评与鉴赏。中国历朝历代的鉴赏品评人士从不同视角、不同思想论述了鉴赏品评理论与方法,如宋代重在“工谨细丽”,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明清时期品评鉴赏的主流标准[8]。点、线、构图和色彩等元素构成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本体。意象表述是托物寄情,通过夸张、省略和变形等方式强化客观事物,重在表达画者的主观情怀。传统水墨画中的色彩注重水墨效果,如从谢赫《古画品录》中的“随类赋彩”到“黑白体系”,其构图强调章法和布局,讲究诗意化和抽象化的表现,体现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在科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都迎来了新思潮,中国水墨画作品的内容和样式日渐多元化。通过不断融合创新外来元素,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正由古典向现代过渡转型。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品评与鉴赏,需要切合中国文化,切合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生产机制和审美趋向。在掌握中国绘画“六法”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知晓古代人士“怎么干”的问题,进而研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该怎么干”的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六法论”“逸神妙能”等已有品评与鉴赏理论体系,借鉴西方艺术批评理论中有价值的点,切合现代社会审美,建立完善、统一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构建评价标准和符号化语言等品评与鉴赏体系,使鉴赏品评理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及新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品评水墨画绘画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牡 丹 (水墨画)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