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2019-03-05赵丽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赵丽华,安 媛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扩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构成了一些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能动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任何统治阶级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必须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1]。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理论结论来论证经济政治体制现状以及某种特定目标的合理性,并借此激发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在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上构建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如下:

首先,论证了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不仅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更是人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来自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其功能。

其次,说明了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特征。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社会占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之上,并通过种种自觉意识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2]。在长期的建构过程中,意识形态形成了包括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美学的和其它思想的总和形态,传达出了具有经济、政治目的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受阶级观念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最后,提出了要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代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及整合各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对待。”[3]列宁也曾提出“灌输”理论,通过思想传播组织起了一个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使其永葆生命力。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脱胎于互联网,是形成于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形式。网络意识形态来自于民众日常使用的互联网交流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因此,通过研究网民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追求,从而引导其适应文化主流宣传渠道,凝聚成为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共识,将使网络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网络环境制定一定的规范加以制约。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并共同服务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具体而言,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如下:

首先,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既有虚拟的网络,又有现实的社会基础。网络意识形态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并借助于网络媒介进行传播。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虚拟性表现在传播手段和意识形态客体的“虚拟化”,在传播过程中,网民借助虚拟的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认知和看法。而网络群体中的网民则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间接的表达自身利益,传达自身认知。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映射。网络群体中的网民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把来自现实生活的认知反馈于网络空间,推动网络社会的发展。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信息经过网络媒体的加工和发酵,将引发多轮网络舆论,使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推动着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

其次,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网络社会的形成是由无数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平等的享有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的权力。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兴的网络群体不断涌现,传递各自独有的价值诉求和文化理念,这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同时,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介对我国网民展开的诸如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渗透,在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但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仍要坚持一元化的标准。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同时也能够整合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确保网络空间发展的安全与稳定。

最后,开放性与难控性并存。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了越来越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视野。但开放的互联网在为网络意识形态带来机遇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其控制和制约难度大大加深。网络平台的便捷性使网民只要拥有一台网络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观点;而网络平台的零门槛使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程度的网民受众都可以展开交流互动。种种表现使得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观点和想法,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难控性与不稳定性。

三、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对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要有新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形成基础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4],而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却与虚拟的网络世界相关,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已经过时。实际上,网络是信息时代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一种新形式。各种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以及商务交往平台的异军突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运行形态,并由此奠定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载体和运行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的特殊形成基础,关注网络世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网络世界是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耦合,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发展必然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形成现实社会的新特点[5]。网络世界的发展逐步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鲜活而生动的意识形态又逐渐作用于现实社会,给予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对意识形态的性质要有新认识

在意识形态的性质方面,马克思主义关注其阶级性、政治性与利益相关性。中国当前意识形态是对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反映,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的主题和内容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

在互联网上,社会主体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文化的影响,可以自由地展开讨论、发表评论,一个个虚拟的团体组成了不容忽视的群体力量。对于各种事件、话题,网络平台上形成的爆炸式评论和反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影响着网络意识形态的性质。这种利益和性质可以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同或相悖。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目前,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观点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宣传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对我国民众的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一定的消极作用,间接地影响了主流文化的建设,也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更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和灌输。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正统思想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大众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6],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领导权,就要通过交锋、交融、教育和吸引的方式,引领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占领主阵地。

(三)对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要有新思路

将社会成员的思想进行整合,是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功能之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无疑在社会资源整合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而完整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将会导致畸形的发展态势,也势必不能带来稳定和谐的发展。

事实上,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大致包括两种,一种是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手段强制性的进行灌输;另一种是以文化的力量,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使民众信服。相比较而言,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强制性“灌输”方法失去其存在的土壤,反而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的产生。适时地调整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通过说服教育的形式进行宣传整合,将使意识形态焕发蓬勃生机。

四、实现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随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实现形式等进行新的分析,揭示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规律,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地位。

(一)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

要结合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对意识形态理论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化。

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要坚持从多个维度展开。首先,意识形态的形成基础既有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实体性基础,又有网络世界、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前者是根本性的,但后者对意识形态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二者都要予以重视。在使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综合考量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优势,在二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应该站在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紧密结合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其次,意识形态的性质要求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又要体现每个人的个性,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要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并举,又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再次,意识形态的功能要求既要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即整合与引领各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功能,又要有凝聚人心、树立信仰,激励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功能。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既要通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通过互联网上人们的自主选择进行。最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新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又要运用网络世界虚拟运行规律;既要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的社会体制、机制,又要构建网络世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主导作用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传统的灌输理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深入人民群众传播思想的先进思想理论,曾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信息密集型的今天,随着受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主选择性也大大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发挥整合功能的方式应有所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处社会历史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改革一次性、强制性的整合形式,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技巧和手段,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行渗透,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开展。首先,可以丰富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发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独特作用;其次,要深入人民群众,从民众喜闻乐见的事件和问题出发,在与群众接触的具体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整合;最后,要改变传播意识形态的技巧和手段。可以采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将理论讲得接地气,贴实际;可以采用引人注目的案例将深刻的思想讲透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实际。当然,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还需要结合网络世界的特征,以赋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鲜明的时代内涵。

同时,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整合还可以通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深入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者具有极高的敏锐性和时代性,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新闻舆论极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在加强正面宣传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和传播的新机遇

其一,以互联网技术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7]。恩格斯曾经指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8]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监督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得人们可以共同学习、交流体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和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中的图表、动画、声音、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也更加生动直观。以互联网技术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的平台,对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以互联网媒介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宣传与传播的新途径。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丰富多样的互联网媒介展示在大众面前。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诸如网络电视、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互联网媒介凭借其受众面广、时效性快等优势被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可和接受。伴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广泛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迅猛。事实上,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介,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进而在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过程中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向西方社会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构建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集群的信息化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主阵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