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的职业伦理道德困惑研究
2019-03-05冷红
冷 红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在这个全新的阶段,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也开始渐渐发生改变,社会和职业道德赋予了他们更多地关于自己职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内容。特别是在专业化的实践过程中,这些改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身上肩负的责任与期待也是他们工作压力的由来,他们在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同时可能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种种挑战和压力,在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时,也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具备缓解压力,纾解情绪,增加信心等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对高校辅导员的压力与问题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归纳得到了以下关于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化进程中所面对的职业伦理道德困惑。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性质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困惑
高校辅导员在将自己的职业内涵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关于职业伦理道德的困惑即职业的“性质”与“发展”之间产生的矛盾。从职业的根本上来说,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相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职业选择的门槛比较低,工作专业性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一般不需要博士学位,也不需要什么经验就可以入职,有些学校甚至只需学士学位即可入职。所以很多想进入高校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都是考虑到未来成为专业教师的便利所以选择了辅导员这一职业。而不是因为对这一职业的向往和喜爱才选择的,正是因为职业选择的初衷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对职业的忠诚度上有一定程度的缺陷。
我国的很多高校辅导员在他们特属的工作环境中,因为事务性工作较多,事情多而杂,工作压力大,职称评选不占优势,难度大,行政职务上升空间下,所以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的比较平缓和过度,工作熟悉后缺乏工作激情与动力。而且我国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大多是集中于“党政管理”与“专业教师”这一部分,也就是说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出路也多是在学校内负责管理工作或是担任职业教师。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走向。一种是从学业导向出发的,就是继续学习读到博士学位之后进行转岗以便顺利成为专业教师;一种是直接在校内进行职位的竞争之后到党政管理部门工作,而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少之又少;一种就是干脆放弃这条路,另选职业;最后一种就是打擦边球,虽然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但心思完全不在辅导员工作岗位身上,校外兼职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通过这种关于职业发展的导向设计,更是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被当做过渡性职业的本质内涵也是因为他的就业趋向和就业目的,这也影响了整个高校的辅导工作团队的稳定与发展。
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要走向专业化建设,如果高校内的辅导员向往一个更加专业化的方向,那么他们所在的辅导员团队首先就要具备专业化的团队意识,更要具备团队精神。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辅导员团队都是由年轻人组成的,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这是团队年轻化的优势所在,但也是团队的不足的源头所在。因为年轻所以有更加充沛的精神和动力,但是同时也有更多地选择和诱惑,在面对这些选择与诱惑时很容易产生动摇,这种情感上的波动对于辅导员的自身职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校辅导员从业标准与从业现状之间的困惑
高校辅导员是一种由职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必须具备职业的素质和要求,并不是说作为辅导员就没有什么技术内涵,尤其是优秀的辅导员更需要有好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这样也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加具体化的知识体系和工作体系。但是高校辅导员在将自己的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还是不免会遇到更多的职业困惑,不论是从职业标准而来的困惑,还是从业现状而来的困惑。
高校辅导员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业知识以及从业技能,这是辅导员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出于对职业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为了能够满足最基础的职业需求,达到从业标准,辅导员在进行专业化进程时,要打好基础,明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学科知识、实践知识以及观念知识。一般来说关于学科知识这一部分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的学科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学科基础。除此之外,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且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承担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加方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观念知识主要指的则是高校辅导员本身对于自己工作性质的价值取向,也是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与把握,也让辅导员明确自己是以一种怎样的工作理念去完成和指导自己的工作。
但是现今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却面临着从业困难的情况,因为就业环境导致辅导员大多是通过学校招聘以及校内抉择出的,所以按这种选择模式挑选出的辅导员在水平上自然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缺少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有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知识,因为知识结构的单一和不足,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进行。再加上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改革的大阶段,所以在发展上更是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延伸出了很多任务与要求,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加起来。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的与日俱增,更打消了辅导员职业内的工作热情与激情,使身处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者们不由地感觉到了迷茫。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困惑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又一重要的职业困惑是关于角色的定位与扮演的困惑。
首先因为高校辅导员所处的工作岗位,使他本身的这个角色就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内部的不理解。这也是所谓的工作岗位上出现的“内部冲突”。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辅导员这个角色的定义是将它定位在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之间的位置,它有着两个身份,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管理干部,但是它又不能被单独的用其中一个身份定位。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是辅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的团体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不仅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在他们面对人生中需要抉择的问题或是在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时,都需要有一个人去帮助他们,去教导他们,而这个人选就是辅导员。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是指挥学生做这做那,而只是帮助学生,在旁边向学生提出建议。这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作出的相应对策和岗位设置。但是事实上辅导员这个职位的职能在岗位上实行时并不如想象般顺利,因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使他们存在很多容易困惑的时候,甚至于处理不好自己的多重身份,产生角色之间的内部冲突。
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也有很多属于的自己问题需要解决,往往在教师和管理这两个身份上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与不自信。比如,在他们行业上有这么一句话:“只要与学生有关的,都与辅导员有关”,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辅导员身份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职能部门不认可辅导员,在处理问题上,辅导员无话语权!由此带来的职业困惑,让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处理一些日常性事务工作,他们不仅仅需要与学生打交道,还需要与众多职能部门打交道,其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作为专业教师时,主要担任的职业技术人员,重心是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有着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履行,更倾向专业技能方面。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由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多,涉及的面广,很难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因为缺乏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因此在执行时,这两个身份之间也很容易产生问题与矛盾,辅导员需要协调好这个矛盾,找到这些身份之间的平衡点,这是辅导员工作中需要面对的一个极大的职业困惑。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评价机制困惑
高效辅导员这个职位很早就有听说过,其在制度上也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期,可以看出设立这一岗位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对于辅导员的职业专业化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些专业化的需求逐渐正式化以后,辅导员也从原来的被定位为过渡性职业的辅导员也逐渐成为了专业化的稳定职业。但是这种职业上的认可仅仅是官方的认可是不足的,关键是辅导员本身也是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职业认同感。可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不管是高校,还是专业教师,或是辅导员自己都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有一定的“误解”,这种社会的“偏见”也造成了高校辅导员不被重视。
第一,学校内的领导层对于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并不重视,并没有表现出对辅导员职能的认同感。其中更有一些过分的情况是将辅导员与普通教师区分开来,区别对待,甚至将辅导员与师资团队划分开来,从本质上就不认可辅导员作为“教师”,对于辅导员团队更是不屑一顾,始终都是出于放任的状态,不仅没有专门的领导组织,而且也没有进行后续培养的计划,只是将辅导员当做学校的员工,承担一部分工作任务而已,却不考虑他们的长远未来。
第二,很多高校为了提升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增加招生量和自己的品牌价值。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学术方面,强调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容易产生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不重视的想法。再加上在很多人看来,辅导员队伍都是由一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在科研上成果不多,社会影响不大,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年轻所以选择多诱惑多,职位的流动性也就大,所以,其他人对他们的关注度不会很大,在学校的地位相对而言也不会很高。
第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与辅导员有最直接的接触者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并没有这种专门的教师来负责自己的生活,所以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认知不清,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定位成自己的大学“班主任”,虽然“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共通点,但是却不应该将这二者混淆,辅导员的工作也有它的技术要求,所以学生也应该正视它,明确它的职能。
第四,高校辅导员也属于高校教师,但是在社会上对这一职业的认识却不是这样。很多高校并没有给辅导员设立一套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晋升机制,在团队建设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所以如果想要将辅导员团队专业化,保证辅导员团队的稳定性,也需要将团队的工作内容更加细化,将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制度化,确定好考核工作中的目标、内容、体系与范围,明确晋升机制,让辅导员看到希望,拥有梦想。
五、化解辅导员责任冲突的路径选择
1、从制度上建构辅导员职业伦理精神
高校在培养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辅导员时,会催生出相应的职业伦理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各高校也应该针对辅导员设立一套特定的制度,不仅可以帮助辅导员获得更好的福利待遇,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
2、加大辅导员在其工作领域所涉部门的话语权
也就是希望学校能够从根本上认可辅导员的工作,给予辅导员定位。在学校一些会议上,给予辅导员一定的权利和话语权,在重大决策问题上,要考虑辅导员所提出的建议。辅导员作为最接近学生的人,他们最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缺少什么,想要什么......,所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辅导员。
3、提升大学生在辅导员职业考核中的主体评价地位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所以在对辅导员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提升学生的评价部分比例,在考核时应结合辅导员所带学生近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也要综合学生的意见进行,这样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双方发展,实现学校、学生,以及辅导员之间的平衡,达到共赢。
4、强化辅导员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规范
目前,我国的辅导员队伍也正处于职业化的建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许多关于职业伦理上的困惑,特别是在体质与制度上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为了将辅导员团队更加的专业化,辅导员的培养教育尤其是职业伦理教育不容忽视,育人前先律己,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结论
综上,辅导员职业伦理是一种价值目标型伦理,这是不同于其他职业伦理最主要的特征。为了让辅导员能够消除责任冲突,在肩负公共教育时统一责、权、利的关系,从而走出伦理困境,实现学生和辅导员的理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