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自信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建

2019-03-05李春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政治

李春霞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言,文化属于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些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多种途径对其他国家实施文化渗透,进行精神殖民,从意识形态上进行颜色革命。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几千年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道奇观,这与中国人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关。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就一直十分重视对科学文化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的文化纲领是反帝反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文学艺术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国家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还是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战略目标。

新世纪以来,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建设逐步摆在重要突出位置。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七一建党讲话”中,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自信”,使其扩展成“四个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语境时代已经到来。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各类新情况、新思潮、新问题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梦的实践者,其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也极易受到庞杂信息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发生波动与偏差。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社会潮流的影响,国家若不及时掌握并积极应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引导广大学生认清所谓“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错误观点的影响,必然导致大学生不辩真假而产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长久下去,将丧失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同,导致国家面临巨大的民族分裂危机。因此,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积极应对、主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的学习,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根植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高度情感认同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以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有的甚至在中职期间不学政治、历史,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又没有开设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共党史等专门课程,仅在《基础》和《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部分章节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以及当代先进文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的结合起来,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为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全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渠道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信心。正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渠道作用,把文化自信融入教学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教育内容上做到信仰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沟通上采用正面教育与反面例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知、理解中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要内容,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牢牢掌握并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面对各种意识形态问题,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加强正面宣传,利用大量案例、实证、数据来引导和澄清谬论,把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入人心,为广大学子真正了解、认同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坚守,积极联系中外、沟通世界,与各种社会思潮展开正面斗争,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中国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我们党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处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把中华文化精髓与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红色文化,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生动活泼,还对大学生所学知识赋予新的时代精神。高校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青年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提供载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向学生讲好中国历史、讲活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学生从内心信念上感知、认同并自觉践行中华文化。

二、文化自信语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担当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中融入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题

1、熟读中外经典,加强理论研究,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及文化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对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课程,要想把课讲好讲精,教师必须博古通今、贯穿中外,掌握众多学科知识,只有教师拥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传播文化自信的引导者与实践者,应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系列重要著作,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为基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加强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的培养。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结合中国发展历程的实际传播历史文化与中国思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研究当下的中国,还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影响未来的中国。

2、构建话语自信,解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担当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的丰富教育资料,把解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通过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掌握权,提高话语自信能力,充分发挥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让广大学生加深对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以中华民族的精髓滋养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我们要把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传播中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上进行推广,把它作为大学凝魂聚气、国家强基固本的重要工程,积极引导广大学子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3、创新教学路径,实现文化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天下为公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思想精华,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充分学习、继承和发扬。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文化的篇幅有限,如何创新有效的教学路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传播和创造的主体,自学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首先,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系统讲授课本知识,不仅要注意政治性、思想性的把握,还要有独特有效的讲授方式,将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到课堂知识,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中有计划、有安排的组织学生参观革命传统文化场所,观看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电影,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魅力,或是开展传统爱国诗词大比拼等活动,通过考察、参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的升华,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再次,精心打造课后网络学习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有限,仅通过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教师课后利用网络打造学习平台,如在网站设置文化学习栏目,推荐微信号,定期分享文化学习内容;开通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提点和引导,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党和国家,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总之,大学生对国家文化自信的认同不能建立在强加的基础上,只能加以教育引导,把中华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讲清楚,让学生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正确理解文化实力提升对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文化自觉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学习步伐,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