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9-03-05徐志花
徐志花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信息时代像是一个庞大且繁杂的动态系统,系统的平衡取决于内外因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又给这个繁杂的动态系统添加了些许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国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传统社会与信息时代的高度融合,促使了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极度短缺。要想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放置在高等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于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要成为全社会研究的新常态和教育发展的新状态,解决传统培养方式固存的弊端,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构建摆在突出地位。
一、优化实践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实现或者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积极的追求更为高级的需求,并把更为高级的需求的实现当作内在的驱动力。当学生的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等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萌发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最为主要的就是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创新实践环境,是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的基础条件。当代高等教育要积极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和政策支持,以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实践开始的信心。互联网社会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途径,打造虚拟的社会场景,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场景,让大学生在繁杂的学校生活里,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完成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高校可以搭建创意实验室,形成“互联网+学校”的创新平台,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攻克一些社会难题,不但可以完成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使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基于“互联网+学校”的平台路径,不但促使了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也从内在上将互联网和教育资源的生态组织萌生出更强大的催生功能,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使得学生个体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结构,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各要素之间发生着信息交流,再经过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和碰撞,将系统内外的资源得到最优化和最大化使用,并及时更新系统资源,促使系统更为高级和优化。而创新又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不懈动力,于是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条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力。首先,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条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并将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其次,学校也应该将一些创意人才引入到学校中来,并邀请学生积极的与创新人才进行互动交流,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最后,“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内在的创新性、新潮性和便捷性,能够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又因为互联网本身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促使了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和自我需要的外在动力,于是高校应该形成学校和社会的竞争机制,举办一些创意赛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培养实践创新思维,建构多元创新模式
“互联网+”的根本目的是在新领域创造新生态,其中“+”的实质就是创新。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力军,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做到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深度融合,在两者的碰撞、交融和平衡中,建筑起多元的创新模式,从而真正承担起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重任。
如果说校内搭建实践场景是创新动态系统的内在要素,那么“互联网+企业”的实践方式则是内外互动的创新模式。互联网是方便的、迅捷的,它可以在校内实现与世界各地企业的互联互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创新点与企业之间进行积极的意见交流,例如阿里巴巴、共享经济、抖音等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进一步发展自我个性和培育自我创新实践能力供给了实际模板和可资借鉴的案例,也为创新感觉的萌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学校将企业的创新模式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会加强学生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养成创新引领思维的意识,同时这也将是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启发。
“互联网+企业”的实践创新模式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开辟了新的方向,于是“互联网+专业”的创新实践模式,则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打开了思路。专业的特殊性和别样性,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他们思维意识的扩散和专业领域的思维意识,同时保障了个性化诉求。于是借助互联网的整合优势,将每个专业的学生聚合在互联网平台上,让每个学生尽情的发挥专业优势,再实现创意上的整合,这将最大程度上将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发挥出最优的效果。
“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专业”的网络和现实融合的教育平台模式,要求学校尽快完成转型升级,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考虑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既要做到横向上的独立性,又要做到纵向上的关联性,形成连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互联网+企业”的平台模式,也要求学校在选择企业上要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尽量选择那些既能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又能萌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企业,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不断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一些贴合度低的专业,这不仅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一种新模式,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日后走出校园做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实践创新技能,增强创新能
实践创新环境的搭建和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者是在外部环境上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一者是从意识形态上拓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宏观上看属于外力因素,而无论是环境的供给还是思维的启发,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放置于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上,只有学生的创新技能提升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创新模式的功效。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信息能力的进一步前进,使得互联网从传统的“工具”作用走向教育“环境”,成为当下数字资源的重点建设平台。传统上认为互联网是助力教学的工具,而现在它更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来,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将世界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举一反三举办一些创意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然后,互联网作为一个智慧的“集结地”,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将一些优秀的讲解分享给学生;最后,互联网是信息智能化的产物,它不但可以重组教育资源,将教师、学生、环境等各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可以模拟现实环境进行教学和实践,例如机器人的设计、网站的设计、人工智能的设计等,瓦解了传统社会不能虚拟的弊端,而真正实现互联网与现实环境的置换。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以其为平台上的知识产权和知识经济则是现实的。高校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便捷特点,集中为学生办理一个实习的天地,例如,高校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一个局域网,申请一个创意创新服务网站,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以各种形式发送上来,并定期举办一些讨论会,将一些具有创新价值和实现能力的好方法,在经过探讨和共同设计后转换为现实作品,并为其申请知识产权,以期达到真正训练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将互联网资源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智库。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与企业人才进行创新发展上的交流,为个体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配备专业教师,在技术、创新能力、精神承受等方面给予指导,促进他们技术和精神等方面的成熟。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变革,倒逼着高校教育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不但要优化实践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建构多元创新模式,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以创新为核心,引领实践能力的提升。“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契机,高校要收集、整合和利用其便捷、虚拟的优势,在信息时代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供给一些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