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019-03-05宫兵兵
宫兵兵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1)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教学设计与社会需求高度对接。我国的传统产业规模庞大,工农业劳动岗位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征,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标准化的行动方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但在新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脑力劳动岗位不断增多,多数劳动者需要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体育运动。有鉴于此,高校体育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
一、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特征
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明确的运动目标。终身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运动者的体质健康。但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需要得到具体的引导。例如,男性运动者可将运动目标定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扩充社交渠道。其二,是系统的运动计划。体育锻炼需要保持连贯性,因此运动者应在不同阶段从事具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同时体育锻炼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以提升其有效性。例如,儿童阶段可开展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并以足球游戏作为切入点。成年阶段可从事大运动量的足球比赛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而老年阶段可开展足球操等相关运动,以防止运动损伤。其三,是终身兴趣培养。体育运动会占用运动者的时间并消耗大量体力,缺乏运动兴趣将难以长期坚持,因此培养终身运动意识应从终身兴趣养成着手。
二、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学趣味性不足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普遍不强,这一问题将对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阶段,其对于体育项目的复杂性与趣味性都具有一定的需求。而缺乏趣味性的体育教学,将使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下降,并会将对体育教学的感受投射到体育运动中,以至其对体育运动产生疏离感。造成高校体育教学趣味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片面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2、教学项目设置僵化
教学项目的选择,会对终身体育意识带来重要影响。例如,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较高,参与者与社会报道较为集中。参与此类项目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但此类项目并未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得到普及,部分开展此类运动项目的学校,也大幅降低了对抗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于运动安全的考虑。在少子化政策的影响下,学生的人身安全引起了家长的高度重视。为了避免纠纷,部分学校刻意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运动量。二是场地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规模通常较大,有限的场地条件难以承载全部学生的参与。因此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并未在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
3、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认为,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而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其应服务于专业课程,基于这一认知部分教师采用了较为宽松的教学手段。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属性,学生难以通过该课程获得提高。再有,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的运动能力会成为决定其体育成绩的主要因素。而统一的教学标准,将使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无法得到充足的锻炼,而运动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将面临体力透支的风险。教学方法不合理,将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学生也难以依托该课程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4、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传统的高校体育考核机制中,并未引入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内容,其时效性也难以体现。首先,传统的评价机制会以教师为考核主体,即教课内容仅仅围绕教师展开,而评价结果也与教师紧密相关。这样的评价机制并未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其体育意识也难以受到足够关注。其次,当下的考核机制存在时效限制。例如,高校教学考核仅会对高校阶段的运动成绩进行测评,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健康水平以及终身运动都无法纳入到评价机制中。这一问题也会对教学设计带来影响。
5、理论教学严重不足
意识培养需要得到理论引导,否则学生的体育意识将出现偏离。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学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并期待学生在分组练习中获得提高。但由于缺乏理论引导,学生难以通过小组活动得到更具针对性的锻炼,课堂纪律也将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但在现实环境中,理论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应用范围也较为狭窄。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论教学通常会在本学期的前三堂课程内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影响理论教学的持续性。
三、基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趣味性不足,是制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因素。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使用游戏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竞技性。例如,在篮球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分为3—4个运动小组。其中运动能力较强且具备运动意愿的学生,可开展对抗性练习。对抗能力较差但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开展花式篮球比赛。而技术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投篮或运球比赛。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融合了趣味性也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体育活动前,教师应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并为各组学生提供循环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运动热情将得到激发,其体育意识也可获得培养。
2、增加热点体育项目教学
热门的体育项目,会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热点话题,其运动兴趣将得到巩固。同时此类体育项目的教学与比赛体系较为完善,更利于学生长期从事此类运动。有鉴于此,我国高校应通过增加场地供应与建立热门体育社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例如,教师可鼓励校篮球队的学生成立篮球社团,女同学可成立排球或羽毛球社团。这部分运动的普及性较好,学生可在家庭或社会中得到全面的指导。之后,学校可将社会体育或职业俱乐部引入到学校中。例如,学校可邀请本地的职业篮球俱乐部来本校举办联谊活动。通过榜样效应,学生的运动热情将得到激励。同时学校可鼓励学生参与到俱乐部组建的梯队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而未进入梯队的学生也可加入球迷组织,通过周边的运动氛围,其终身体育意识也将得到保持。
3、建立终身健康档案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为学生建立终身健康档案,从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终身健康档案,是以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为基础,以疾病预防、身体成长为目标的教学工具。在具体的使用中,学校应当首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体检,并依据体检报告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终身运动目标与可行性计划。例如,某学生的体质较为健康,但其心率较快,家长也患有心脑血管类疾病。针对这一特征,学校应将防范心脑血管类疾病作为该学生的终身运动目标。同时在具体的运动选择中,其可从事促进心血管发育的长跑类运动项目。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短期目标与针对性指导。
4、重置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可起到考核教学工作以及引领教学发展的双重作用。但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难以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行铺捉。在改进的过程中,考核部门应对学生的终身健康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体育教师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将得到满足。同时在具体的考核中,考核部门应将学生日常观看的体育比赛与体育知识作出考核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运动兴趣将得到捕捉。例如,考核部门可要求教师设计公开课,在该课程中,学生可任意表现自身的运动特长,同时该课程中也应融入体育知识竞赛。
5、增加体育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可避免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并将其与终身健康档案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获得针对性的分阶段指导。例如,针对开展长跑练习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在下一阶段的练习中增加100米的跑动距离。同时学生应利用简易设备记录下心跳、耗时等运动数据。依据这部分数据,教师可在下次体育课中再次制定阶段性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持续锻炼、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同时针对学生在运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教学视频予以纠正,从而使理论教学的有效应得到提升。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较少涉及与终身体育意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兴趣培养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运动热情。同时也可利用社会体育保持学生的运动习惯。最后教师可依据健康档案,制定更为有效的理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运动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