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名著导读教学的路径
2019-03-05
臧克家指出:“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由此可见品读名著正如同与一位好友交心。步入初中阶段之后,就进入了阅读积累的黄金阶段,教师应当尽力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充分发挥个体主导功能,基于以导促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名著,并探寻名著导读教学的有力举措,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生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一、进行有效引领,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深入渗透,对于初中生而言很容易进入浅阅读层次,并将其带入到名著导读中,会阻碍其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以确保他们的有效阅读。首要是改变浅阅读的习惯,基于名著激趣的方式,全面燃起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之后组织有效的泛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只有兴趣才是激发他们展开阅读的强劲动力。很多名著能够保持历久弥新的关键魅力在于其对于阅读者的吸引力,有助于提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名著的魅力和学生的喜好进行关联,基于学生兴趣对名著进行分类,并结合有计划的引导,这对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有效的泛读而言,具有极大的裨益。
例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因为时代以及时空的距离,想让初一的学生看得深入非常困难,于是我将其中的“祥子”化身为出租车司机,再结合现代语言的改编和创意,对这部名著的内容进行了简单阐释,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对于祥子所遭遇的悲剧,在现代社会是否还会发生?如果是现代,导致这一变化的外在“触手”孙侦探应该定怎样的罪名?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追溯导致祥子悲剧的关键原因,第二个问题则是基于法治社会而展开的更深层面的思考。这两个问题都能够将学生带入实际思考中,既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也能够展开更有效的泛读。
二、设置前置任务,奠定名著阅读基础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理论,由此证明,文章创作主要源自于作者因时、因事而触发的情感或者生发的感悟。在名著中,大都会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个体的生平经历,等等。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就文论文,而应组织学生自主搜集和作者生平经历或者其他方面相关的信息资源,可以是人们对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对其产生更全面的认知,才能够充分把握其艺术特色,才能够基于对作者的理解,融入于名著中。
以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为例,导读教学时,我首先为学生布置了前置性学习任务:其一,基于各种资料搜集方式或者网络,了解作者的生平;其二,了解人们对于老舍先生及其作品的评价;其三,整理老舍先生对骆驼祥子所作出的自我评价。
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其出生于1879年,居住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24岁之前,他始终生活于北京的“小市民”这一圈子里,位于生活的底层,种种行业他都目睹过,甚至经历过,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都是清澈的小溪,只要一探手,就能够摸出一条鲜活的鱼。正因为老舍具有极其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够为他积累丰富的、极具京味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之后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奠定良好的根基。就此学生能够对老舍的相关作品产生较为全面的认知:在他的小说中,以全景式的方式直观的呈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他的这些著作也被认为是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最突出的典型象征。在具备这样的了解之后,学生再次阅读这篇小说,自然能够主动体会其中蕴含的京味小说的特点,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其艺术表现力。
三、引导自主阅读,提升名著阅读能力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基于单纯浏览故事情节的阅读方式,即使浏览得再多也不会产生阅读体会和感悟,更难以提升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可以对文本的精彩处或者极具感染力的语句时在旁边记录,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组织第二次阅读时,必然收获颇丰。但是有很多学生在拿到一本新书时,会爱不释手,不会在上面记下笔记,此时可以专门安排一个阅读积累本,以完善积累。
其次,也可以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名著阅读起来难以理解,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基于集体智慧组织学生展开共同探讨和解析,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以《骆驼祥子》为例,很多学生都不明白在最初描写祥子这一人物角色的时候,为何要写得如此丰富,简单直接为何不可?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我选择了分组探讨的形式,由每一个小组成员发表个人见解,之后再将小组结论反馈给教师并组织全班探讨。这种形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再次,还可以基于“粗精结合”的阅读方式,首先以粗读的方式掌握一段文本的大致内容,之后进入细读阶段,分别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旁白,这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举措。
四、借助他人评价,拓展名著阅读空间
即使面对相同的著作,每一个阅读者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第三方评价,既是对阅读思维的有效拓展,也有助于学生促进自我阅读以及与其他阅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这样才能够实现思维层面的碰撞,才能立足于不同的视角深化对名著的认知,实现对名著的深刻且广泛的解读,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在导读《骆驼祥子》时,我首先引入的是来自于中国作家网的一段评论:“在这部著作中,语言简单质朴,既没有生僻字,也没有大量华丽的修辞,更没有过于繁杂的描写;他在语言表达上更关注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习惯,便于读者阅读,这也成为其得以广泛流传的关键原因之一。”之后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章,并根据作家网的评价谈一谈自己对其语言方面评价,并概括主要特点。再之后以小组合作方式学习,着重探讨这种语言风格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借助这段评价,能够使学生带着前置任务进入这篇小说,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的目的性,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能。与此同时,这段评价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鉴别阅读思维,使他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将评价与个人感悟展开对比,就此促进批判性阅读,感悟小说的语言特色,以此来互动,全面提升阅读效能。
总之,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综合素养。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教师应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要展开积极有效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持续完善教学计划。教师要始终铭记:组织名著导读这一教学方式时,时刻应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不足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够从中探求更有效的教学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