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019-03-05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任 蓓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高长武:《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析论》,《观察与思考》2017年第4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继承、创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筑中国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文化传承多于血脉传承的国家。古语云:“中国者,天下之中也。”中华者,中国之华(花)也。这句话就是指中华儿女就是传承着文化精华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儿女为了生存和发展,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精神家园,只有血脉相承,精神命脉才能发扬,民族凝聚力才能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坦荡荡”“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样的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命脉。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与精神,即使放眼全世界,也有着独有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每一代中国人都应用这样的价值观来制约自己的言行,这代表着我们的民族基因,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如今为何埃及不再是古代的埃及?印度不再是古代印度?这与地域位置,与当地民众传承血脉没有关系,而与文化传统断裂有根本的关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把几千年文化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华民族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有特有的精神体系、独有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儿女正代代的传承,形成了一种血脉。[注]时建学、樊立沙、郭常莹:《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求知》2017年第11期。无论从中国的古代文明,还是发展到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体系,都有着同属性质的呈现。比如中华民族儿女历来就有保家卫国的意识,当汉朝被匈奴入侵时,霍去病将军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在宋朝,当家园被金国入侵时,岳飞将军说“壮志肌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近代,当中国的土地被日本人入侵时,上海“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当时的社会名流杜月笙积极联系商界的爱国者,为抗日的士兵筹集药品和物资,连初二的女学生杨慧敏,也不计生死,冲突日本人的封锁线,为“八百壮士”送上红旗。重庆实业家卢作孚,怀揣实业救国的抱负,以一己之力领导几千人在几十天内撤走了十倍于敦刻尔克的150万人和巨量物资,这就是不亚于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这是中国人的奇迹。到底是什么给予这些“不能忘记的人”这么大的力量与信仰呢?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源泉,是信仰的支撑,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历史变迁中屹立不倒的根基与灵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理念

中国古代治国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治。儒家认为,治国的方向应当“以人为本”“理治”“德治”“仁政”“爱人”。君主首先要成为有仁爱之心的好君主,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治国惠民;而臣子与民众应当各守本分,与君主共创和谐盛世。[注]哈宝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教育家》2018年第5期。二是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韩非子认为,人心需要受到约束,其权力必须受到约束,于是,应当把法作为治国的最高标准,君主和民众都要受到法的约束,建立一个以法为根本,合理而有序的国家。三是以道家为代表的“无为而治”“清净无为”。道家认为,整个宇宙自有一套天然的法则,每个人只需要认真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就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反之,人为的干涉,只会让秩序变得混乱,最终也无法改变天地自然的法则。数千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或者应用外儒内法的政治制度,或者应用外法内儒的政治制度来治理国家。而道家的学说,则成为精神上、道德上的指引,它具有政治辅助作用。中国应用这些思想,创造了各种物质文明。[注]曹效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理论导报》2014年第5期。习近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物质文明建设有密切的联系。习近平曾在美国演讲时谈到:在上世纪60年代,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村子,他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段时期,农民贫苦生活让他印象深刻。他提出,必须要开展物质文明建设,不仅让农民能够吃得起肉,还要让农民的生活与世界接轨,使农民能过上小康的生活。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也是习近平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更为深远,直至如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在治国、治家等方面深刻地受到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习近平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44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一方面要自我发展,一方面要让民族复兴的成果惠及世界。中国要与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进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共利共赢。

二、将传统文化观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并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被一味的传承。习近平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注重挖掘与阐发,辩证地接受。对于能够帮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和继承,并将之转化,与时代接轨;对于一些过时的传统文化,要客观看待,创新转换,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思想层面上将传统观点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传统文化随着历史变迁所转换和凝结的产物,主要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是现在才提出的,这与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追逐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今的中华民族延续了先辈留下的精神追求,以此为目标继承、发扬和奋斗。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君主专制时期,并非国家推崇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念中还是有相关论述的。如道家学说就以“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作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提出了如果要让社会和谐,就必须建立一个没有君主专治的自由、平等的国家。庄子在《逍遥游》一书中谈到了人生的境界该是“无所待而游无穷”,这是指人应当摆脱所有世俗的桎梏,达到心灵绝对自由的境界。“公正、法治”是儒家和法家都追求的一种境界,只是两者实现的途径不同。儒家认为好的君主应当约束自己,应当化私为公,为社会造福,为民众造福,让社会实现“公正、法治”。也就是说,君主应当以身奉天下,而不应以天下奉君。法家则认为,对于人,应当应用一种标准去规范它、约束它,而法,就是约束君王,以至臣民的重要利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受到这样的学说影响而提出的。从个人层面上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疑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代代相传的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美德”不仅用道德约束提升自己的修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人人美德,创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外界因素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社会美德逐渐淡化,道德意识薄弱。社会人与人之间信赖感降低,社会体系可能就会难以维系。[注]沈芬、肖剑忠、潘昌初:《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杭州:我们》2016年第9期。这就要求我们从个人做起,人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制度层面上将传统制度转化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社会,或者应用外儒内法的方式治国,或者应用外法内儒的方式治国。然而无论用哪种方式治国,道德始终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致力于制定和修改法律制度,但最根本的还是强调用道德教化的方式来规约人民,“三纲五常”就是当时典型的道德准则。不仅如此,为了社会的和谐,人们还提出了很多其它的道德要求,比如“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等已成为衡量道德的标准,如果不遵守道德标准,不仅受到社会鄙视,也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比如中国古代的“孝悌”认为,不孝敬父母的人没有资格做官,一个抛弃糟糠妻子的人会受到同僚的耻笑。因此,如何提高道德的约束力,就成为治国理政的主要突破点。习近平提出,中国如果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不能忽略道德建设,就像在古代道德是法律的重要补充一般,当前,道德应当起到“教化育人”“滋养法治”的作用。

(三)社会层面上将传统家风转化为现代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古人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我国古代,几乎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一个家庭内,长辈会提出能让家庭好传统代代传承的家训,这种家训的传承关系着整个家族的传承。当这个家庭的家训传承丢失以后,这个家族可能就难以持续。比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记录了他们颜家的家训便是,家里积攒再多的钱财,也比不上教给儿孙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朱柏庐在《治家格言》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门好的家训,能够让子孙了解安身立命之道、为人处事之道,使子孙后代受益无穷。当每个家庭都能平安、喜乐时,整个社会便能和谐,国家便能有序。[注]靳义亭:《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及话语形式的转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习近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只有每个家庭安好,国家才能好。为此,他提出要加强家风建设,并强调在开展家风建设时,中华儿女不仅要延续良好的传统,还要给家风建设赋予新时代的意义。

(四)道德层面上将传统道德转化为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

加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我们必须摈弃不恰当的道德观,建立新的道德观。而建立新的道德观,其建设方向应该为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服务。当前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人们的视野正在被逐渐开拓的时代。科学及技术产品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人民则依靠着科学,极大地丰富和提高物质生活与质量。然而,在物质文明极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问,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人类要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人类的文明就无法持续发展。要了解这些问题,则要求人们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人文”二字,就是指包含与人有关的问题,它包括思想、情感、爱好、意愿、信仰等方面的问题。提升人文素养,是为了让每个人提升对世界的认知,从多元、宏观的视野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提出“古人崇尚,知行合一”。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座谈会时谈到:“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提出了要从全方位教育的途径,应用“立德树人”,及开展各项文化教育的方法,提高中华儿女人文素养。[注]钱东晓、张书霞:《习近平“四个讲清楚”视野下传统文化创新的哲学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3期。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文化交流中坚守传统文化内涵

清朝末年,西方侵略者用鸦片和舰船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侵略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国民,中华文化逐渐丧失了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对比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一些受过教育的爱国者开始反思,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的根源何在?

从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完成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再到中国产品开发受到全世界青睐任可,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不必为过去的落后而感到自卑,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我们的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化,指导着中华儿女不仅包容地吸收和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能智慧地转换成为具有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强调,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后来人如何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时代的需求让它传承和发展。中华儿女要看到自己传统文化的优势。以中国的书法文化为例,曾有人提出过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汉语文字已经落后了。汉语的汉字结构、拼读读音复杂难辨,应用计算机输入中文汉字,速度慢、效率差,人们再应用汉语只会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落后于其它的国家。然而必须看到,中国的甲古文是当今世界留传下来的最早的形成系统的文字。汉语文字演变的历史包括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汉语语言传承着中国的历史。如果否定汉语文字,就等于否定了汉语文字发展的历史。那么是否应用汉语文字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呢?当时无数的爱国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把汉语语言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王永民创造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根据中国汉字的字型和笔画特征,创立了五笔字型输入法。学习了五笔字型输入法以后,人们输入汉字的速度能够极大提高,从此,汉字输入慢、效率差不再成为计算机时代汉语的缺点。而现代,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创立了各种智能输入法,让人们能够采用智能的方式快速地输入汉字。中华儿女不需要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卑,而应不断地创新文化的呈现形式,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二)以自信的姿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

如果要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就要科学合理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人们认知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糟粕。这意味着应学习、研究、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再发展中创新传统文化。以中国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来说。在民间的习俗里,认为一个家庭生了儿子就叫“弄璋之喜”,喻指良质美玉;生女子就叫“弄瓦之喜”,即女子的价值就像一块瓦片。几千年“男尊女卑”的传统覆盖面极广,以至于流毒无穷。比如中国的部分农村至今还有女子不能上桌吃饭之习俗。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一些家庭只愿意生儿子,不愿意生女儿,导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发展。因此,这样的文化,是一种被封建统治阶级扭曲了的文化。男尊女卑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提出“天尊地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即男女如何要合乎天地自然之道,要让心理和行为符合自然的法则。女性要合乎天地自然之道,便应厚德载物,无私无怨;男性要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就要高远正直,自强不息。可见在上古的书籍文献中,强调的“尊”与“卑”并不是指地位的尊卑,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并且上古的书籍认为天地是自然循环,在天地自然中,任何生灵都没有地位高下之分。于是可以看到被扭曲的“男尊女卑”并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产物,它只是封建统治者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道德标准。在新时代,这种过时的、扭曲的道德标准注定是要被抛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在文化交流中实现话语权转换

如果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所熟知,就要掌握话语权。这代表着三重意义。对此,习近平在谈到这三重意义:第一,完善传统价值表达机制;第二,实现传统话语转换;第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习近平还谈到,如果要应用这样的方法实现话语权转换,便要借助古代的智慧和经验解决当前现实中的问题。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实现这种话语转化的最管用的方式。中国古代开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多重意义:第一,利用这两条商贸之路出售中国的商品,及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应用进出口商品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二,加强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融合,互通接轨;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争得话语权。然而,这两条丝绸之路是否畅通,与我国的国力有极大的关联。中国自汉武帝时起,打通了丝绸之路,而那时是中国的鼎盛时期,足以让丝绸之路畅通。然而当汉朝走向衰弱时,丝绸之路中断。随后魏晋、隋唐的鼎盛时期,我国都曾经打通过丝绸之路,然而在国力衰弱后,丝绸之路均被中断。到了宋朝,汉民族统治的版图缩小,直至到清朝,丝绸之路再未被打通。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替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而到明清时期,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策略,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便逐渐减少。清朝末年,我国被国外侵略者打开国门后,海上丝绸之路变成了国外侵略者强行把商品倾销到我国的一条商贸之路。

当今,习近平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有三重意义。第一,中国再次开通了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中国再次富强起来。这是延用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建立了传统文化话语权转换的一种机制。第二,习近平在传统话语权的基础上赋予了它新的文化意义。在古代,丝绸之路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商贸交换,文化交流作用等只是附带的作用。而习近平认为,在今天,我国与一带一路上各个国家开展的并不仅是商贸交换的活动,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文化交流的活动。不仅如此,中国还将以文化交流的形式与这些国家开展立体式、高水平、深层次的交流活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比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更丰富的内涵。第三,习近平提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中国要向前发展,不能闭关锁国。中华民族要主动拓展视野,看到这个时代的发展,并融入到时代发展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态度:我们中华民族是以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对待文化交流,这是五千年大国拥有的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

四、结语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来看,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基石,是中国梦实现的文化根基。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内涵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涵而言,中华民族要抛弃“糟粕”文化,传承“精华”的传统文化;从形式来看,中华民族要善于现代化转化,把中华传统文化转换成能为人所理解、接受的新形式。第三,中华民族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话语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彼此促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