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理路与三层意蕴

2019-03-05刘德林

关键词:总书记教育

刘德林

(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安徽 淮南 23200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针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发表了系列讲话,并且通过与青少年书信交流的方式传达了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成长的期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凝聚了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寄托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期望。教育是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传承的手段,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也是民族和国家核心价值观塑造以及意识形态构造的重要平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蕴含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同时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战略的伟大设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思考也是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从中国教育事业的实际问题出发,“今天,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年毕业人数已经居世界首位,但是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治理和效益的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部署从自己成长经历中汲取了经验,也结合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同时也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从理论渊源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所包蕴的理论和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回答了时代问题,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战略意义。这一重要论述把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人生基本轨迹、基本要求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呈现出来,逻辑条理清晰,思路严谨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立德为先、奋斗为基、报国为大的品德培养之路

1.立德为先。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立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学校和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德者,才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才观就是强调“德”的重要性,尤其儒家思想中特别强调的就是 “修身”,“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将亡。”德的重要性立于人,兴于国。人的成长过程需要道德作为引领。《左传》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2](P61)没有道德,就会脱离群体,被群体所不容、所抛弃,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教育,马克思就指出:“教育是在把人的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 ”[3](P6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个学校和教育机构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同时强调要加强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德,不仅仅有作为学生时代的积极学习、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也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怀,还有团结友爱、诚信互助的奉献精神等,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时代道德风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各级党员干部注意政德和官德的培养,尤其是在选人用人方面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无论是作为学生时代的思想品德还是为官一任的官德,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些“德”的培养都要靠教育,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承担了道德培养和道德传承的主要职能。德的来源主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尤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时代性选择和创造性的发展生发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弘扬和传播,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不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寻找“德”的源泉,还要从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寻找模范道德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5]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不同的英雄,他们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榜样,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都是“德”的典范,更是学习的榜样。

2.奋斗为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6]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 “奋斗”的号召。任何人都要树立“奋斗”的幸福观,尤其“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年轻人对成功、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只能靠奋斗来实现,而不能幻想“幸福自动来敲门”或者“天上掉下馅饼”。要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通过艰苦奋斗与亿万同胞一起为中国梦而奋斗,描绘人生华彩篇章。青春有梦想,更应有行动。中国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激情四射、斗志昂扬的青春岁月,人生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辉煌。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中,那些成功人士都是经过流血流泪流汗拼搏出来的,要么征战沙场,要么备战考场,要么历练商海;没有人可以坐享其成,都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获得的。同时鼓励青年人群要敢闯敢冒,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青年人有青年的梦想和时代的梦想,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斗志,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

知易行难,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承受一次次的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朋友要正确和淡定地面对失败,不因失败而坠志,不因挫折而失意,把失败当成财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过挫折、失败、磨砺的成功,不会焕发耀眼的光芒。那种靠投机取巧、偶然所得、甚至制造新闻或者迎合市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只能算昙花一现的闪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辛苦奋斗来之不易的成功,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的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7])时间是最好的测谎仪,青年人要沉住气,不要贪图一时的享乐和荣誉而企图走捷径。越是伟大的事业越要经过长久的奋斗,一日之功成就一日之事。“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8]历史不会辜负那些辛苦努力的人,每一份付出都会获得回报。

3.报国为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9]爱国主义是凝聚在中华民族血液中最深沉最永恒的动力。自古及于今,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惜抛家离子、粉身碎骨。正是有无数人对国家怀着无限的热爱和拥护之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崭露头角。

每个人的奋斗和追求都是与国家的追求一致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这个“大我”,就没有个人的“小我”。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0](P7)国家是个人奋斗和成功的基础,国家为每个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生存沃土,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个人的奋斗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个人也是国家进步所需要的元素。国家与个人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古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下,爱国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要做出千秋大业,只要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奉献,在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在思想道德上严守立场就是爱国。正是全社会所有人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都能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所以我们的国家才会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1]教育以立德为根本,奋斗以爱国为方向。偏离爱国的奋斗,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违背爱国的奋斗,就会自动灭亡。荀子有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在爱国这个问题上没有中间立场,非友即敌,不爱国就是与人民为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军旅战士,抑或是行商坐贾和工人农民,都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二)坚持多学知识、坚定理想、注重实践的成才修炼之路

1.多学知识。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成才是教育的期望。接受教育已经不是难事,而成才却非常艰难。多学知识,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依靠学习和探索才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才能走向未来。“我们党要上进,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11]尤其是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新情况瞬息万变,新问题雨后竹笋,不学习就难以应对,不学习就无法前进,不学习就要面临淘汰。“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11]当然对于很多未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学习更是当务之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劝勉道“学如弓弩,才入箭簇”,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奋学习。书籍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书籍也是前人失败和教训的总结,“不学习不知道,不知道无法行”。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要能够“吃得苦中苦”,能够“板凳要坐十年冷”。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才干、修身养性,还进一步告诫要怎样读书,怎样提高,既要注重读书学习,还要注重学习方法。“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12]习近平总书记言之谆谆地劝慰青少年,人才有高下之分,然而知物由学习开始,梦想从学习起步,事业靠本领成就。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多学习前人经验;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既要向古人学习,也要向今人学习,还要向世界学习。

2.坚定理想。理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理想也犹如一个标杆,衡量进步的程度。在求学的道路上必须有一盏明亮的灯来指引,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如此就造成了学得越多,可能造成的错误或者损失也就越大。“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13]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有了远大的、坚定的理想志向,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持久的奋斗精神,就会有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勇气和激情,就会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反过来,没有远大而持久的理想志向,那么就会知难而退、小富即安,既不敢冒险挑战,也不敢超越突破,满足和苟且成了生活的常态,最终只能裹足不前,不进则退。2010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对于任何国家、民族、政党、个人都至关重要;缺少理想信念就会变得一盘散沙,支离破碎,就会失去凝聚力而瓦解。

理想不仅要远大,而且要科学要正确;志存高远,理想伟大,是孜孜以求的动力;心系祖国、功为华夏,有源源不绝的豪情。伟大理想是通向胜利大门的钥匙,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正是用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证实了伟大理想的动力和价值,无数先辈们为了“求强”、“求富”、“求变”、“求新”和“求兴”而不断探索,前赴后继,不惜肝脑涂地,最终找到了一条拯救中国人民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激励下,经过建设、改革、发展,一步步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是在伟大理想的激励之下不断奋斗得来的。幸福来之不易,理想坚定不移。人们记住的是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为理想而拼搏的人。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动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4]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希望,是种子,青少年的理想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也事关家庭、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3.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知识、锻炼才智的最有效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过:“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只有愿景没有行动那就是白日梦,理想靠实践来充实,所有的实践都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5](P295)也就是说实践才能创造更完整的人。任何实践都可能要面临千辛万苦,需要有披荆斩棘的吃苦精神,也要有勇于挑战的超越精神。习近平提醒广大青年朋友们谨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劝勉广大青年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一流的成绩,成就美丽的人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关键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也是提升自己学习和知识的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主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切是实践为起点,一切以实践为终点,这是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实践都要能回应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实践就要回答时代的问题,回应人民关切的问题。从实践出发也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从实践出发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从学习到实践是一个过程,反之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能丰富和提升学习的高度。尤其是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最基层实践,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但能建功立业,也同样能开阔视野。同样,实践也不是简单的照搬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要实事求是,还要探索创新。创新能更好地推动实践的发展,也能更高地提高学习。“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13]创新是灵魂,创新是生命力,原地踏步只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在当今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才能强大,创新才能取胜。实践是创新的来源,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引领发展,人才支撑发展。实践以需要为主,需要又以创新为首。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不怕辛苦,走向基层;锻炼才干,敢闯敢干,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中闯新路、创新业。

(三)坚持良好家风,注重师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良好家风。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6]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的时间多于在学校的时间,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影响是通过言传身教而潜移默化的,老师的影响是知识传播而教导灌输的,前者是内化于心的,后者是外化于言的。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也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人素来习惯以家为中心,无论在外千里万里,都时刻有回家、问祖寻根的念想。中国自古就重视家庭教育,“齐家”是儒家士子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在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中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些都成为一直以来家庭教育的楷模。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家庭教育的 “家训”,如 “父不慈则子不孝”、“家俭则兴,人勤则健”、“积金积书不如积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中,往往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因此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正屋大厅上往往悬挂着“天地君亲师”中堂,父母在家庭中充当君主的角色,公正、无私、严明、善良、勇敢、勤劳、进取等成为好父母的形象,这些都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品德的修成以及气质的涵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们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教育。”[16]家风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的家训、家规和家教,对家庭成员影响会传播到社会,成为社会价值的缩影。受到良好家风熏陶和教化的人,将来会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因此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古代一直有“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母贤子孝”等说法。西方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帝不能做到无所不在,因此创造了母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造成了妇女大多数都不识字,“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正是这些不识字却懂得“大道理”的妇人之见,培养了很多的俊郎才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生活中的妇女给予高度的评价,“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17]“妇女特有的身心特点、生育和哺乳功能,决定了妇女在增进家庭和睦、科学养育后代、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18]西方文化中也对母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给予肯定,尤其是母亲在家庭成员的成长成才方面的作用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至关重要。如德国学者福禄贝尔就曾这样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苏联教育家则是从民族生存的角度赞美妇女的地位和伟大: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了;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那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

2.注重师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马克思就曾经这样反问过:“难道教育本身就不需要教育吗? ”[19](P61)对教育本身的教育就是对老师的教育,老师应该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首先,做学生的“大先生”。教师是支撑教育事业大厦的基石,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舵手。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教师是学校的财富,也是学生的财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学高为师,德正为范,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充当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成为学生效仿和示范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扮演好知识楷模、道德楷模的角色。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潜移默化的气质、涵养以及风格。

其次,做学生的好老师。中国社会一直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就在于教师在个人成长中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学生在上学阶段,深受影响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老师成了孩子心目中的“全能”。要做好老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奉献精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好老师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上,要能够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好教师能不受外界物质诱惑和干扰,坚守文化自信,带头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做教育的奋进者。教师的本质工作就是搞好教育,搞好教育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还要探索教育改革。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探索教育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21]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行业道德风尚。教师行业历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推崇,教育事业是纯洁而高尚的,教师职业是单纯而有品位的。良好的师德风尚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社会风尚的旗帜和引领。

3.优先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把教育事业上升到“党之大计”,再一次凸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从十八大以来,党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哈佛大学校长时提出,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从“战略地位”到“优先位置”,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需求,今天对人才和教育的渴求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22]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就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尤其是经济关怀,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其能够安心从教。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给予应得的社会地位,让其能够热心从教。优先发展教育,就要认识和研究教育,避免行政权力过多干预教育事业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首先,做到教育事业的内部平衡,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基础教育面临严重缺口;加上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办学投入大,利润低,安全风险大,管理麻烦,社会资金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其次,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办好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技术而不是学历成为当前社会需求的新趋向。“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23]再次,做好民族教育、双语教育,突出我国文化教育的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搞好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是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创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民族地区高等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 ”[24]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三层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回答了我国教育事业中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富有深刻的内在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担当,也体现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世界情怀。

(一)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2012年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时候,就谈到了中国的教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5](P7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此为起点,为每个受教育者描摹了美好的蓝图。教育一直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工具和根本途径,个人离开教育,将不是完整的人,国家离开了教育,国将不国。教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提升人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让每个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大对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得到成长的机会。在扶贫开发的认识上,提出扶贫先扶智。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出要留住师资,重点解决农村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三大问题。教育首先是改变人,进而改变人的命运。勾画蓝图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然后谋求各自工作与奋斗的机会,在各自的行业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实现了人生出彩的梦想,那么将为整个社会的出彩提供了可能。时代赋予青年责任,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群体。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为自己所处的时代贡献和谋划人生。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谋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期盼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抓实干。释放改革红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意味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要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青年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和社会梦想是一致的,“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干劲,有激情,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前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青年人的拼搏和努力,每个青年人在实现自己人生出彩的梦,就是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人生,有梦想就要奋斗,就要多读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和追求。因此,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聚着无数先辈们的努力与奋斗,也荷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的心愿。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能好。只有每个人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梦想就会实现。青年人更应该努力,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青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靠嘴上说说,也不是靠纸上画画就可以实现的。青年人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和技能,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中去,去追求人生理想,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在历次给青年回信的时候都不忘嘱咐他们:珍惜韶华,努力学习,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检验学校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马克思曾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P98)学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是教育和传播意识形态的主流平台。“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学校作为党的舆论阵地,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教育部门与各级学校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维护中央权威;确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高校学生中得到有力的宣传和教育,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思想政治工作无小事,广大青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培养进步、积极、正义、热情的高尚品格,做时代的标兵。“青年价值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马克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苏联解体殷鉴不远。同时我们在这个方面曾经有过教训,由于意识形态混乱造成的失误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定要经常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群体,要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他也多次谈及理想和纪律,将其视为“我们的真正优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而且关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奋斗目标,意识形态具有举旗定向、固本培基、强筋健体的作用和功能。2016年9月10日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指导。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正如邓小平所说那样:“一个十亿人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27](P67)

猜你喜欢

总书记教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