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模式研究
2019-03-05任慧超冯天瑜
任慧超 冯天瑜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普惠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1、区域的开放性
相比于普通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大学依托其自身省、市、县站三级办学系统,以及先进的网络学习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最高效的送至城市社区、以及乡村基层,很好的应对创新创业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为更多区域学习者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2、学习对象的开放性
接受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并不受其年龄、学历、职业等限制。开放教育不仅为没有步入社会的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更要为有学习需求的社会各行业人士提供教育资源与服务,例如:职后培训需求的学习者、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学习者以及秉承终身学习理念的老年学习者等。广泛的学习对象体现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的普惠化。
(二)最大化的整合教育资源
依托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的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活动互促进的学习模式,将高校名师、企业家、政府人员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制作以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优质网络课程。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是为学习者打破学校的围墙,最大化整合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三)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习对象的开放性决定了开放教育的教学手段必须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区别于传统教育的课堂教育,开放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方便,网络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想学哪个课程就学哪个课程,充分满足了职场人士上班忙碌,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状态。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依托先进的数据库管理和双向交互功能,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系统对学习者个体的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实现完整跟踪记录与分析,帮助学习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提供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较比普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者能够得到更专业的职业指导、更前沿的创新理念、更海量的创业信息,这样更利于学习者的发展。
二、目前开放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重视
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的开放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虽然开放大学系统中各办学单位都在做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大多数都是停留在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培养阶段,教育管理者也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有整体系统的深化学习,没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就无从谈及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了。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急需完善
目前开放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以活动、实践基地等形式展开,但是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建设未能构建成完整体系。被各省校、分校及县站采用的课程开展方式是讲座、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但是将创新创业设为必修课程的并不多。此外,目前开放大学关于双创教育教材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比较滞后,很多院校没有固定的教材,或者采用的教材与学生本专业内容严重脱节,同时也没有体现出开放教育服务的终身学习需求群体的特点。
(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完成预期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拥有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潜心研究的专业师资团队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关键。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只重视数量,更应该重视质量。现有的开放大学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教师存在师资数量分配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过专业创新创业培训的教师人数并不多,具有社会实务经验的创业型教师就更少了。教师们更多的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或者“纸上谈兵”地讲解创新创业实践,很多教师自己本身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都很欠缺,想要很好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就更难了。
此外,虽然高校根据教育法的基本规定,普遍加强和完善了对教师的考核,同时形成制度加以保障,但是目前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能够影响其评职晋级的方向,对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的动力不足,这也助长了学术浮躁的风气。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一直以来,考试成绩都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是单一的以成绩来判断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利于培养和选拔创新性人才的。这样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不能给学习者提供创造自己独特创新东西的空间,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者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后被塑造成趋同的教育产品,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教育质量的评价没有从学习者自身感受出发,缺少对个体的细致化的教育关怀,教育质量堪忧。
三、完善创新创业型开放教育环境建设
(一)构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1、树立个性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精神
树立以终身学习为服务对象的开放大学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定位学校层次。要对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学习对消等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贪大求全、眼光向上,要区别于研究性大学和学员类大学的培养模式,将自身定位为“社区型”学院,既有教学又有社会服务职能,专门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要明确开放教育终身学习的学校层次定位,制定培养适合自身层次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才能树立个性鲜明的教育精神。
提炼学校特色内涵。出色的学校都是有自身特色的,是其他高校不能取代的。开放大学也应该积极提炼其开放性、系统性及互联网+的学校特色内涵,形成自己的标志、品牌和生命力。
树立求实创新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要求,不仅对教师和学习者,更对学校的管理者有这重要的影响。“求是”、“求实”应该作为校训得以有效的贯彻,开放大学要坚持踏踏实实做教育,勤勤恳恳拼知识的求实创新校风。
2、倡导自由开放学术环境
学术自由、思想独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能教会学生们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反思精神,而独立思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具有这种能力也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措施如下:
足够的自主办学空间。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防止行政主管部门控制的资源和政策对高校办学造成影响,高校去行政化是对高校自主办学权的有力保障。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营造学术自由的办学环境、营造严谨治学的良好风气。
设计容错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对旧事务的不断推翻,从而追求和探索未知的新事物。所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良好宽容的环境,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要有接受错误和失败的能力,同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常态化的容错机制,这种制度化的设计让宽容失败的理念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鼓励,更有制度上的保障。
3、开展创新文化教育
开放大学要推广创新文化,首先要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要走入社会、了解市场,真正具有实务能力和创新经验。其次要重视学生创新品格教育,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大胆质疑的习惯以及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保持学生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探索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而不是单纯的将教育定义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培养科学精神,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要让创新创业教育和当今社会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的现实相适应,首先必须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学科的交融。在设置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还要打通学科专业限制,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其次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督制度,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课程学习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共享和优化资源。最后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创业,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和相关比赛,鼓励和资助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项目等。
(三)组建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团队
要建立专业水平且可持续发展的双创教育师资团队,首先要保证师资数量,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专任教师,保障双创教育师生比的科学合理。其次,要对教师的学历、学识和师风师德等综合因素做出考量,有规划、有目标的培养自身现有教师和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都可以达到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最后,要重视师资结构的优化。双创教育师资的结构布局要符合开放大学自身层次定位,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和社会需求。基于以上,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数量、学科、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从团队建设的角度考虑,还应该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分布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效果评价体系要求学校不能单一的以考试代替评价,不能简单粗暴的用应试教育的方式代替双创教育过程,应该推进招生制度以及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打破普通高校“一考决定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可以将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等形式,将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全程动态评价考核。同时,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比重,从考核内容上作调整以达到重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重视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等,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知识记忆和答案的标准化。另外,要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机制,这也是开放大学自身开放性的要求,对所有具有学习需求的不同年龄、不同学习背景、不同专业的学习者都要提供适合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推进泛在学习方式,将学习者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尽可能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