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角色区游戏观察与分析的实践研究

2019-03-05福建省直广厦幼儿园陆彤文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胶粒红红小语

福建省直广厦幼儿园 陆彤文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贯彻,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成为教育者的共同理念。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和活动伙伴开展游戏。区域活动强调的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全面推进区域游戏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观察与分析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观察与记录中教师的语言描述和文字表达较为笼统,以至于活动后对自己的记录无法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也就谈不上后续的有效支持。在区域游戏中要观察什么?观察并记录后又怎样分析?分析后应该怎样合理推进?这些问题给部分教师带来困惑。为此,我园对“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推进”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并以幼儿园表现性活动区即角色区、建构区、表演区和美工区的游戏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培训,聚焦常态的区域活动现场,将现场观察与即时研讨相结合,让教师学习观察、分析与推进的策略。

本文以角色区游戏为例,谈谈如何观察与推进幼儿的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研讨观察要点,提升教师的观察目的

观察要点的确定,能让教师从复杂的游戏活动中捕捉到值得观察的对象,在观察时知道该记录什么,在分析时能找到解释的框架,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便较好地把握教育机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角色区里,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把自己假装成别人,并依据自己所扮演的人来塑造情境,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根据角色游戏的这些特点,我们提供了十个观察要点,方便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在玩什么、怎么玩。

角色区的观察要点

○游戏主题的确定:玩什么,谁发起了游戏。

○角色的分配:游戏中有几个角色,是怎么分配的。

○游戏场景的布置:游戏场景是利用教师提供的场景还是幼儿自己根据游戏的需要自主布置的场景。

○角色的扮演:游戏出现了哪些游戏行为,角色的匹配性怎样,是否符合常规。

○游戏情节:游戏中玩了什么。

○转换替代:选择了哪些游戏材料,怎么运用的(实物替代、模拟物替代、材料替代、动作替代、言语替代等)。

○社会交往:与同伴的具体交往情况(无所事事、旁观、独立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等)。

○问题解决:用什么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游戏常规:在游戏中是否爱惜玩具,能否在游戏后归类整理。

○情感体验:是否愉快、积极地参加游戏。

二、借助多种手段,进行快速记录

教师需要根据观察的要点,进行现场观察并记录。客观真实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准确的分析、解读。在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可以用拍照或录像的方法对游戏现场进行拍摄;也可以在游戏前根据观察要点制订表格,进行对应式的简单记录,活动结束后再用文字还原游戏现场。教师在还原游戏现场时应注意客观性,记录的内容包含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即对动作的描述、对语言的记录、对面部表情的描述等,应按照发生的顺序如实记录,没有渲染的文字,旨在梳理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表现。

三、围绕关键经验,解读幼儿的游戏

为了便于教师分析,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帮助教师聚焦细节,我们将上述十个观察要点进行整合,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游戏态度与情感体验、游戏主题与角色扮演、材料选择与使用、交流与交往、规则与习惯。现以大班角色区某次活动的记录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

观察时间:2018年5月18日

观察班级:大五班

观察地点:大二、大五班公共角色区

游戏类型:角色区游戏

游戏主题:娃娃家

过程记录:

吃完点心,小朋友们陆陆续续来到角色区,准备选择自己玩的角色。红红对悦悦说:“我们一起玩吧。”她们看到明明说:“要不要我们一起玩?”明明点点头。悦悦说:“今天玩娃娃家吧。”悦悦、红红一起说:“我当妈妈。”然后悦悦坚持自己的选择,说:“我当妈妈。”红红看了悦悦一眼,说:“那我当姐姐吧!”明明说:“我当爸爸。”三人小声商量后,一起到材料超市,拿了锅、碗、麻将牌、锅铲、汤匙、门铃以及各种颜色的泡沫胶粒,并把拿来的材料放在架子上。

红红问隔壁游戏区的小朋友:“我家门铃放这,行吗?”小朋友同意后,她说了一声“谢谢”就把门铃放在他们之间的分隔柜上。明明搬了一张桌子,悦悦看见了,过去一起帮忙抬。他们把桌子放在中间。红红和明明又搬了三张椅子。悦悦煮饭,红红摆碗筷,明明也过来帮忙摆,一个碗对应一双筷子、一把汤匙。餐具全部摆好了,红红说:“妈妈,今天我们要喝点饮料吗?”悦悦说:“要。”于是红红去材料超市拿了杯子,放在桌子上,一边做倒饮料的动作,一边说:“这是爸爸的,这是妈妈的,这是我的。”

开始吃饭了。悦悦先给红红盛了一碗,然后给明明盛了一碗,最后自己又装了一碗。红红问:“妈妈,今天吃什么?”悦悦指着麻将牌和锅里的胶粒说:“红烧肉和火锅。”悦悦吃着吃着,从自己的碗里拨了一些胶粒给红红,并说“孩子应多吃点”。悦悦和红红用汤匙舀了一勺胶粒放到嘴边,做吃的样子,然后又放到碗里。明明用汤匙舀胶粒放到嘴边,可部分胶粒掉到了桌上。悦悦看明明把胶粒丢在桌子上,就说:“爸爸,你慢点吃。”明明说:“我这样吃,碗里才会没东西,我就吃完了。”悦悦也学把碗里的东西一边吃一边洒在桌子上,说:“我也吃完了。”吃饭结束后,他们把洒在桌上、地面上的胶粒收拾好。

悦悦说:“爸爸,我带孩子去学习。”明明留在家里收拾,悦悦和红红在外面走了一圈,到表演区看了小朋友的表演,然后回家了。悦悦又开始煮饭,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吃完饭,悦悦对红红说:“孩子,快去读书。”明明也大声叫“孩子去读书”。悦悦对明明说:“爸爸,你不要这么大声对孩子说话,这样不好。”明明小声说了一句:“我爸爸就是对我这样说话的。”接着,听到红红大声读:“2+2=4,3+4=7……”

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明明从材料超市推了一部车,三人一起把刚才拿的材料放到了推车中,然后推到材料超市,把东西归类放好。

三个幼儿玩娃娃家游戏,他们分别扮演了爸爸、妈妈和姐姐的角色。游戏情节包含了“布置家—煮饭、吃饭—带孩子上兴趣班—再煮饭、吃饭—孩子做作业”的过程。

(一)游戏态度与情感体验。游戏中幼儿的情绪情感是积极主动的。从游戏的发起,到场地的布置、角色的分配以及游戏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如“妈妈”将有营养的东西夹给“孩子”吃、“孩子”在倒饮料时先倒给“大人”然后再倒给自己等,幼儿是真情投入游戏的。

(二)游戏主题与角色扮演。幼儿能独立自主地提出游戏主题,根据需要布置游戏场地,通过合作逼真地反映他们现实中的家庭生活经验。大班幼儿快要上小学了,所以家长会带幼儿上各种兴趣班,并且还会给幼儿布置各种作业,因此他们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也就自然地把这些生活经验演绎出来,如上兴趣班和做算术的情节。

(三)材料选择与使用。幼儿能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并通过材料替代、动作替代和语言替代,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例如,悦悦用麻将替代肉,用各种颜色的胶粒替代各种蔬菜;红红用语言替代做作业的行为;等等。

(四)交往与交流。幼儿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由于有共同的经验,他们之间配合默契;交往时能使用礼貌用语。幼儿能自如地用角色语言进行交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规则与习惯。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如“姐姐”在做事之前知道先征求“妈妈”的意见,三人听到游戏结束音乐后能主动快速地将物品送回材料超市并归类放好。

四、角色区游戏观察与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进行角色区游戏观察与分析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注意点。

(一)要定点观察。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表现他们当下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如果没有进行定点观察,就很难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

[案例二]饭店游戏开始了。悠悠到材料超市去拿吃的东西,明明在饭店里擦桌子。只见明明拿了一块布和一个瓶子,然后拿着瓶子对准桌子来回晃了几下,接着用布擦,然后又来回晃了几下瓶子再擦。红红则拿着小扫把和小簸箕,在地上一边扫一边装垃圾。珍珍坐在收银桌前画菜谱。这时,教师走过来问:“你们玩什么?”珍珍回答:“饭店。”教师问:“你们的饭店开张了吗?”红红说:“还没有。”教师又问:“今天你们的饭店开张,有没有打折?”幼儿互相看了看,没有说话。教师接着说:“你们如果有打折,打电话给我,我来吃。”悠悠马上说:“我们有打折。”

教师事先没有观察,不知幼儿正在为饭店开张做准备,就贸然介入,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这显然违背了观察、分析应是推进缘由的原则,变成教师在先、幼儿在后。

(二)可根据需要确定观察目标,不需要每次进行全面观察。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观察目标,以了解游戏情况和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例如,某教师为了了解她投放的用超轻黏土制作的材料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游戏,在观察时就单独记录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

[案例三]小哲今天的角色是小吃店的厨师。他和小吃店的老板小语一起进入了小吃店。小语忙着从材料超市里拿各种各样的用超轻黏土做的食物,摆上货架。小哲在小吃店待了一两分钟,就走出小吃店,到娃娃家和医院逛,看别人布置游戏场景。小语发现小哲离开了小吃店,就叫他:“小哲,你怎么跑到人家那里去了,快回来,我们还要摆食物呢。”小哲被小语叫了回来,说:“你都摆好啦,我干什么?”小语说:“谁让你刚才不摆,那现在你把食物分类摆吧。”于是小哲开始摆弄小语已经摆好的食材,把几盘食物交换了位置,接下来就没什么事情做了。

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地开展游戏,教师用超轻黏土制作了现成的食物,以减少幼儿制作食物的操作。游戏中,幼儿在游戏前不需要准备,只需把现成的材料摆好,因此出现了扮演厨师的幼儿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现象。成品材料局限性大,功能单一,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游戏的推进。教师在观察中发现了自己所制作材料的“多余”,便调整了支持策略,增加半成品的数量和种类,在材料超市提供硬纸板、画笔、超轻黏土、扣子、毛根、毛球、彩色纸、石子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制作食物。

[案例四]小语和小哲又选择了小吃店。小语和小哲商量:“我们这次多做点包子,我上次看到包子很好卖,一下子就卖光了。”小哲兴奋地说:“好啊!我还要做流沙包,我最爱吃流沙包了。”小语用剪刀将白色皱纹纸剪成一个个圆形。小哲撕了一块黄色皱纹纸,揉成团,对小语说:“小语,这是流沙馅。”小语说:“这团馅太大了,包子皮包不住,你把纸撕小一点再揉。”小哲把“馅”改成了小份,两个人合作制作了多个“流沙包”。

幼儿在利用半成品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成就感,能更投入地玩游戏。制作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也增加了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不是每一次观察与分析都要推进。教师的观察是希望通过观察发现游戏中幼儿的需求,并为幼儿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支架和引导。不是每次观察与分析后都要推进,没有需求就不要推进,有需求也要看是个别幼儿的需求还是大部分幼儿的需求,可以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后,抓住契机进行推进。

猜你喜欢

胶粒红红小语
一种橡胶胶粒定量上料装置
腐植酸和Cd2+对黏土胶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
红红在快乐的假期里
夏日有派对
腐植酸和Cd2+对黏土胶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
微悬浮聚合法制备的PA/MPS-SiO2接枝复合胶粒的溶胀性能研究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心灵小语